亟待抢救的桦树皮文化

2017-05-06 22:27魏立群
黑龙江史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抢救传承

魏立群

[摘要]桦树皮文化,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民族文化,也是北半球高纬度桦树林生长带中少数民族所共有的一种物质文化。它分布广泛,从欧洲经东北亚到北美洲都有其存在;它产生年代久远,我国已出土多处两三千年前的桦树皮文物,说明北方的鲜卑、契丹、女真等古代少数民族及其先民,都曾为桦树皮文化作出过贡献。如今,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鄂伦春、鄂温克、赫哲、达斡尔等民族,仍不同程度保留着这种地域特征很明显的文化。但随着交通的发达,少数民族的定居,外来先进物质文化的取代,桦树皮文化已日渐衰微,如不注意抢救,恐有失传、消亡的危险。在这里,笔者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回顾,并提出抢救、传承、开发的建议。

[关键词]桦树皮文化;抢救;传承

一、桦树皮文化的久远历史

桦树皮文化有久远的历史。黑龙江省宁安县莺歌岭遗址曾出土桦树皮筒形器,经碳14测定,距今为2980±120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扎赉诺尔,木图那亚河东侧的台地上,曾几次发掘过鲜卑古墓,墓内有用桦树皮制作的多种器皿,如:1959年发现圆形桦树皮器皿盖四件,1960年又发现桦树皮盖20件。这些盖子由两层桦树皮合起做成圆片,其边缘有很清晰的针孔,说明曾被缝合过。有四件桦树皮盒,盒身由一块桦树皮卷成筒形,另附圆形的盖和底,亦有用针线缝合过的针孔。还出土了桦树皮弓衣一件,它由桦树皮卷成长扁筒形,内置桦木弓,桦树皮两端衔接处用针线缝合。此外,墓中还曾出土一件桦树皮罐,罐体由十一块桦树皮组合而成,为两层桦树皮合制,衔接处都有明显的缝合痕迹。颈部还有花边,图案规则古朴。此桦皮罐是迄今保存较完好的、具有艺术价值的远古桦皮器。除上述桦皮盒、罐、弓衣等器皿、工具外,墓葬也反映出对桦树的应用和文化信仰,如:墓葬的棺材几乎全部由桦树制作,有棺盖无棺底,棺板上的桦树皮仍然清楚可见。还有的在木棺底部铺有桦树皮,将若干张桦树皮拼在一起,尸体和随葬器物放置在桦树皮上。这些葬俗反映出墓主人对樺树和桦树皮情有独钟,是古老桦树皮文化的一种体现。类似的桦木棺和桦皮棺,在海拉尔河南岸,陈巴尔虎旗境内的完工也有发现,而完工的鲜卑墓比扎赉诺尔的鲜卑墓还要早一些。这些鲜卑墓的主人,据考古研究,为原住大兴安岭北部,后来南迁的拓跋鲜卑的后代。大家知道,大兴安岭比呼伦贝尔盟更适合白桦生长,可以推断,拓跋鲜卑人就地取材,创造了桦树皮文化。但桦树皮文化的起源应该比这些发现都要早得多。笔者的父亲魏正一访问加拿大时,见到北美印第安人的桦树皮文化,与东北亚地区一些民族的桦树皮文化相当近似。在加拿大一些博物馆中收藏着印第安人、因纽特人制作的桦皮船,与黑龙江省一些博物馆收藏的桦皮船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大家知道,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是大约2-3万年以前从亚洲迁移去的,有理由推测,当年印第安人从亚洲迁移到北美洲时,可能就已使用桦树皮制作的交通工具和器皿,甚至产生了某种与桦树有关的信仰或崇拜。因此,笔者认为,桦树皮文化可能在2-3万年前就已产生于东北亚,并由古亚洲人逐渐传播到欧美各地。

二、桦树皮文化产生的基础

桦树皮文化分布广泛,特色鲜明,有其产生和传承的必然性。一方面是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即森林中的少数民族靠狩猎、捕鱼为生,交通不便,又必须经常迁徙,需要在水上迅速行进,因而需要一种适应迁徙居住的房屋,如:“仙人柱”;需要一种迅速行进的水上交通工具,如:桦皮船。同样,轻便适用的器皿也是迁徙所必须的。另一方面,是满足这种需要的客观物质条件,这就是桦树的存在和桦树皮的特性。

桦树皮制品的原材料来源于白桦树。白桦是桦木科植物,多年生乔木,分布在北半球的寒带和温带,北纬40°-70°之间。我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是白桦的重要产地。它的树皮洁白而光滑,柔软而有韧性,便于剥离。天然桦树皮分三层:最外面是白色的表皮,中间是真皮层,里面是韧皮层。桦树皮真皮层厚度均匀,质地轻巧而结实,在自然状态下不脆不裂,不易破损,做成的工具器皿经久耐用,有如天然布料,因此受桦树林带居民的共同喜爱,成为产生桦树皮文化的物质基础。农历五、六月,桦树发芽长叶不久,树皮水分大,是剥桦树皮的最好时节。居住在白桦林附近的少数民族妇女往往成群结队地到桦树林中剥桦树皮。她们用刀在树干上按所需宽度上下各划一圈,中间再竖划一刀,整张桦皮就剥下来了。剥下的树皮用重物平压数日,使它变得平整。然后用猎刀刮去粗糙的表皮,现出带有自然纹理的真皮层,再刮掉里面的韧皮,这样就可根据不同需要提供应用了。由于这种物质基础的存在,生活在大森林中的民族,不论以狩猎为生、以渔猎为生或兼营农业生产的民族,都共同利用桦树皮来制作生产生活用具,形成了一种既是世界性又是独特地域性的物质文化。今天,许多国家的博物馆都将遗存下来的桦树皮制品作为珍贵文物收藏。

三、桦树皮文化的主要体现

1.桦皮屋

桦树皮文化表现在建筑上是独特的桦皮屋。《北史·室韦传》有“桦皮为屋的记载”,《隋书·室韦传》也有“以桦皮盖屋”的记载。桦皮建筑物可分为“仙从柱”“林盘”“祜木汗”“奥伦”等多种。鄂伦春人、鄂温克人称他们的居室为“仙人柱”或“撮罗子”。它的外形是圆锥形,原始的做法是先用树杆搭成伞状骨架,底部圆形,上面用从桦树上剥下来的桦皮,一张压一张地覆盖在伞状骨架上,一个仙人柱就盖成了。这种覆盖物叫“塔路”,虽然简便,但不透光,光线只能从顶上的烟窗孔和门透进来。后来覆盖物有了改进,创造了“铁克沙”。“铁克沙”是经过多道工序加工的桦树皮,先去掉桦树皮凹凸不平的部分,用开水煮,再晒干,使它柔韧,然后将多张经过加工的桦树皮缝合起来,就成为一块“铁克沙”。它经久耐用,透光较好,用它盖成的“仙人柱”住起来就舒服多了。

桦皮屋除了“仙人柱”而外,还有几种不同的简易建筑形式。一种叫“林盘”,是度夏避暑的简易棚舍,一般盖在地势较高、通风好、有水有树、饲草又好的地方。搭盖时先立五、六根细椽子,在上面覆盖桦树皮,然后在里面搭上板铺,就能住人了。另一种叫“祜木汗”(小窝棚的意思),是夏季野外狩猎期间临时搭盖的居室,简单而实用。此外,还有一种搭在高处的仓房叫“奥伦”或“达乌图”,是用来贮存粮食、食物、肉干及野菜用的。很显然,桦树皮是鄂伦春、鄂温克等游猎民族不可缺少的居室建筑材料,既能蔽风挡雨,防避野兽,又能很快建成,简便易行。

2.桦皮船

桦皮船是轻便水上交通工具,在桦树皮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鄂伦春人称“乌木罗千”,鄂温克语叫“佳乌”,赫哲人叫“五米日陈”,其形状与制法基本相同。它很像现代赛艇,两头尖、平底,船底为弧形。赫哲人的桦皮船一般长3米,凌纯声先生在他所著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中记载的桦皮船仅长208.5厘米,阔45.5厘米,各备长、短桨一副,在中流时用长桨,靠岸时用短桨。鄂伦春人的桦皮船大的长约5米,宽80厘米,小的长约3米,宽1米。鄂温克族的桦皮船则较长,约6米,两头尖细而且上翘。鄂伦春人的桦皮船以松木做架,外面用桦树皮包裹,用兽筋缝合。赫哲人的桦皮船用杨木做架,外面包以缝合好的桦皮,在船沿内外各镶杨木宽条,楔上木钉,并在接头和钉木钉的地方涂上松脂,防漏。鄂温克族是在桦树皮的接头处用红松根缝上,再涂以松香和桦皮油混合成的油膏。桦皮船不分船头船尾,前后都可行驶。船体轻,重几十斤,一个人就可以扛着走;速度快,顺水每小时50公里,逆水20公里。小船仅乘一人,大船可乘三、四人。它的主要用途是叉鱼和打犴,也用于走亲访友,运输货物和远距离送信等。由于桦皮船在水面行驶时可不出声,水里的鱼和林中的犴达犴不易觉察。捕鱼时,人坐船中间,前后的船舱用鲤鱼皮盖上,以免起风将水刮进船舱。距鱼远时,用两头有刃的长桨划行,速度飞快。待划到鱼的附近,为使鱼不被惊跑,换两个小桨慢慢划,直划到船头距鱼约2米远时,将小桨放入船内,举起鱼叉投向鱼身,往往一叉一条,百发百中。赫哲族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桦皮船,两头尖,船飞叉动鱼堆山,笑声欢,心儿甜,手持鱼叉歌满船。”可见赫哲人对桦皮船何等喜爱。犴达犴又名驼鹿,是生活在大兴安岭森林中的大型鹿科动物,体重可达五百多斤,肉鲜嫩,犴皮能制作衣服,缝制鞋类,从前是鄂伦春和鄂温克族人主要狩猎对象。这种动物喜欢在大兴安岭密林中较为开阔的针古草沼泽吃草饮水。犴达犴埋头吃水草时,隔些时间就要将头抬起来呼吸换气和了望四周。獵民往往悄然无声地将桦皮船划到附近等待,乘犴达犴抬头时向它射击。桦皮船可谓桦树皮文化中最大的工艺品。

3.桦皮生活用品和器皿

桦树皮器皿的造型有多种,如:圆柱形、椭圆形、长方形、半圆形等,其中以圆柱形器皿最多。因为桦树皮的柔韧性好,圈成圆柱形,很稳定,容量大,而且不易变形。桦树皮制的生产、生活用具有几十种,如:碗、盆、桶、箱、盒、摇篮、挎包、刀鞘……。这些制品轻便耐用,不易摔碎,不变形,不开裂,盛水不漏,防潮性能好。桦树皮摇篮是鄂伦春妇女们的拿手活儿,其形态为半弓状,在两端有弯把,既能放在地上摇动,又可以套上皮绳挂在树上摇晃。摇篮很轻便,搬家或出猎时,鄂伦春母亲总是把婴儿装在摇篮里背在身上。摇篮上面还雕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图案大都是夫妻相爱、母子嬉戏等生活内容,也有一些象征和平的梅花鹿、象征恩爱的鸳鸯、象征长寿的仙鹤等。一件桦树皮制品可以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且用的时间越长,它的颜色越趋于古铜色,古朴的色泽配上别具一格的花纹图案,便使桦树皮制品成为一件生活中的艺术品。

4.雕刻及绘画艺术

桦树皮制品上往往雕刻有花纹图案,它们有相当高的艺术性。其制作方法有“烫纹”和“刻纹”两种。烫纹是先把设计好的纹饰草画在桦皮器上,然后用烧红的铁丝烫出黑色细纹,分别着红、蓝两色。刻纹则是把图案草画在桦皮器上,再用野猪骨或鹿角做成头带两叉的骨针凿刻,即成双道凹进去的花纹。这种方法一般不着色,成素面花纹。也有的着红色,看上去古朴、秀丽。用这两种方法制作的图案风格不同,各有特色。也有用毛笔在制品上直接绘制图案的。早年均采用天然颜料,如:野生植物的果汁、叶汁、花汁,有黑、红、黄、绿等,色彩与图案纹样和谐统一。装饰纹样多为几何图形,也有少量植物形象。几何纹作法简单,但也富于变化,有独特的节奏和韵律之美,有许多纹样竟与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纹样相同。清代中后期以来,内地颜料及桐油传入后,着色的方法才有了变化,有的用桐油刷上一层薄薄的油衣,使器物纹饰既油光亮丽,又经久不变。近代油漆传入之后,着色更加方便,使桦树皮器皿的装饰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最能体现这种艺术的是“阿达玛拉”,即桦皮箱。它是鄂伦春姑娘出嫁时的必备用品,有长方形和椭圆形两种。一般用它来装新娘的贵重服饰、亲朋好友送的新婚礼品及其它生活用品。箱盖和箱的四周都有刻压的花纹和图案,在箱盖的中央雕琢着鄂伦春人最喜爱的“南绰罗花”(相思花),象征夫妻永远团圆,生活幸福。桦皮箱上一般都涂有红、黄、黑三种颜色,红色象征姑娘结婚之喜,黄色象征男子成家之喜,黑色象征坚贞的爱情。当女人遭到不幸或守寡时,则在桦皮箱上涂上蓝色或白色。

5.与桦树皮有关的习俗、信仰和崇拜

北方游猎民族共同信奉一种远古宗教——萨满教。萨满教的根本思想是万物有灵,认为世间的一切都由神灵支配。桦树和桦树皮在萨满教的万物有灵论中占有相当的位置。他们认为桦树是一种神树,对其十分崇拜。制作祭祀用品要用桦木或桦树皮。正月十五那天晚上祭拜月神时,用桦树皮制成圆盒并在里面倒满清水,在桦皮盒的外围放上许多好吃的食物,然后,全家在盒前向月神磕头祈祷。到山上打猎时,如果打不到猎物或遇到困难,便在桦树皮上画一个漂亮的神像,称之为“翁衮神”,向它祈求赐与猎物或保佑他们平安度过难关。

四、桦树皮文化正在消亡中

北方游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富有特色的桦树皮文化。特定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了创造、发展桦树皮文化的自然条件,而游猎生活是孕育和创造桦树皮文化的客观需求。他们发明创造的桦树皮制品不论造型、图案和色彩,都反映出他们朴素的艺术修养和较原始的审美情趣,显露出他们热爱生活、对美的强烈追求。

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桦树皮文化正在迅速消亡。现在,许多大森林中的少数民族都迁出森林定居,集中居住在新砖瓦房中。除少数老年人还保留着已使用多年的心爱桦皮器以外,很少有人再制造桦皮器皿。由于公路、铁路的修建和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环境、禁猎和保护野生动物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实施,使桦皮屋、桦皮船失去了生活必需品的作用。加之商店里由陶瓷、塑料、玻璃等原材料制作的日常用品货丰价廉,原先靠手工制作的桦树皮器皿已不需再劳神费工去制作,因而桦树皮文化正在急速消亡之中。

桦树皮文化,从其传统手工艺技能来说,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或称“无形文化遗产”。而从其载体来说,无论桦皮屋、桦皮船、桦皮制品,无不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信息,体现出少数民族的特色,不应仅仅将其收藏在博物馆而任其工艺技能失传。2004年,我国已宣布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既要与国际接轨,就应承担国际义务。因而,对桦树皮文化这种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应积极抢救,不能让它自消自灭,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眼皮底下消亡。

五、关于桦树皮文化的思考

1.由于桦树皮制品这种文化载体已不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要想传承它,必须使大家认识保留它的意义。在人文方面,它是一种文化,一种民族精神和生活方式的体现。在当今民族大家庭中,这是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一个窗口、一种实物媒介。看了各种桦树皮制品,你必然会对这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有直观的认识,也是认识该民族发展历史的一个途径。在经济方面,它是一种旅游资源,是吸引游人的一种磁性物质,也是独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在艺术方面,它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有观赏、欣赏和启迪智慧的艺术价值。

2.也许有人会提出开发桦树皮文化是否与环境保护有矛盾;扒了皮的樺树是否会死亡;如果提倡开发这种产品,桦树皮这种原材料能供得上吗?在这方面笔者做过一些调查、研究。首先,白桦是一种速生树种,易种、易收,便于生产。它喜光、耐湿、耐寒、耐土壤瘠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很强。森林被火烧或采伐后,白桦是一种先锋树种,它会在荒凉的土地上首先生长起来,成为优势树种。它种子产量高,一粒桦树籽只有小米粒的1/10大,当它随风飘落后,只要有湿润环境就会发芽生根,10年即可成材。因此它是城市绿化树种之一。笔者亲眼见到,哈工大科技园内2004年种植一批白桦(约50株),大部已成活。如果要解决做桦皮器具的原料问题,只需辟专用地多种一些白桦轮流采伐即可。以往森林中大量被扒掉的桦树皮,大多都是用在做饭烧火时当明子引火用,因为桦树皮易燃。这十分可惜。而真正用作制造桦皮器具者所需原料并不多。桦树被扒皮后,还能存活几年,但已不美观,且生长状态下降,因此,还是择伐或轮伐为好。此外,桦树用途很广,如:取桦树汁(一株成年桦树一个季节可采集几十公斤桦树汁)、木材深加工等,因而对桦树应综合利用。少砍、多种,当然不会影响生态环境。

3.从另一方面来说,桦树皮资源十分丰富,现在大多没有利用而被浪费。据笔者调查,黑龙江省近十几年来不断从俄罗斯进口木材。据知情人介绍,在相当长一段时期,绥芬河口岸每天进口木材20车皮以上,其中一部分是白桦树,树皮并未利用。在嘉荫县口岸,笔者看到堆积如山的原木,其中约有1/3是白桦。在县单板厂,贮木场中有许多高大的原木垛,其中大部分是白桦。在筷子厂也有一部分白桦木作原料,在利用这些原木生产成品前,都将桦树皮剥掉当烧火柴。(因桦树皮不透水,不透气,不剥皮木材会烂掉。俗话说:“桦木不扒皮,三年烂成泥。”)谈及桦树皮的利用,厂长说,根本顾不上,都剥成小碎块烧掉了。如果有人要,可以组织人剥出桦树皮泡软压平,初步加工成适用的桦皮制品原材料,按客户要求的规格,可以成吨供应,价钱不高。而且能解决当地若干人的就业问题,是一个低成本、高效益的合作项目,我们求之不得。

如果解决了以上所谈的认识问题和原料问题,最后就应解决积极抢救的问题。要趁着熟悉桦树皮工艺的老人健在之时,组织学习这种工艺技术。政府应出台政策给予鼓励和扶持,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和协作,以市场经济为杠杆,多生产、销售桦树皮制品,既传承和宣传了这种特殊的文化,又能使少数民族人民富裕起来。

2006年,国家颁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黑龙江省的桦树皮制作技艺榜上有名。近年来,鄂伦春人采用传统的花纹及抽象的艺术手法制作了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桦皮镶嵌画,既继承了鄂伦春民族的艺术传统,也填补了中国美术史上的空白。这是一个好苗头,应该宣传和推广。

猜你喜欢
抢救传承
抢救1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者的护理体会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俄召驻外代表开会“抢救”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