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写史修志不乏其人,而安徽桐城方家五代写史修志,堪为佳话。
方氏故里安徽桐城是文化名城,地杰而人灵,水波平静的龙眠河傍龙眠山而过。桐城以文化、以名人而显,曾出过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二人不仅官位显赫,才学与人品都为人称道,演绎出不少历史美谈。方家是桐城望族,明清两代,出了很多高官,时人有“江东华胄推第一,方氏簪缨盛无匹”之谓。方家从七世祖开始,代起人豪,皆以科举进身,“蟾宫折桂,登科如林”,故有“桂林方”之赞誉。方家还构建了清代桐城文派主流,方苞为桐城派鼻祖,“桐城派”以其文统源远流长,文论博大精深,著述丰厚清正,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占有显赫地位,其影响延及近代、当代。明末,其族人方以智是以节操名世的“明末四公子”之一,也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一生著述400余万言,是方家最有代表的大学者。
而方家寫史修志的渊源,应从清顺治年“南闱科场案”,方家流放宁古塔开始。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的“南闱科场案”,是因工科给事中阴应节上疏,参奏主考方犹与中式举人方章铖“联宗有素,乃乘机滋弊”而起。方章铖之父少詹事方拱乾向顺治帝声明绝无此事。但事已成定局,年轻的顺治帝并不相信。于是,次年(1658年)三月,顺治在中南海赢台亲自复试这些江南举人。与以往不同的是,每名举子身后,都有二名武士持刀而立,戒备森严,开历代科举之先。复试的结果,十四人革去举人,方章铖等八名举人发遣宁古塔。
方拱乾少负文誉,工诗文,是后来文坛桐城派鼻祖方苞的从曾祖。明崇祯时,方拱乾为少詹事,充东宫讲官。明亡后,顺治十一年,被清廷起用为内翰林秘书院侍讲学士,十三年又升任詹事府右少詹事,兼内翰林国史院侍读学士。然而,仅仅过了一年,就发生了南闱科场案。年已六旬的方拱乾,受第五个儿子方章铖牵连,和长子方玄成、二子方亨咸一同入狱并被流放。顺治十六年(1659年)闰三月初三日,方拱乾父子率家眷数十人出塞,走向宁古塔。
在宁古塔不足三年的日子里,方氏父子文才远播,被誉为“龙眠父子”,经常与吴兆骞等流放文人诗酒唱和,谈经论史,他们的唱和集《质瀣集》成为黑龙江历史上最早的多人诗集。方拱乾以“何陋居”命名自己的居所,并将自己在宁古塔写就的九百多首诗编为《何陋居集》,这是黑龙江现存的第一部诗集。在清代文献中,第一次出现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明代奴儿干都司永宁寺碑及清初黑龙江军民抗击沙俄斗争等历史遗迹和事件,就是在这部诗集中,可见其史料价值。而他几个儿子的诗书文,在宁古塔戍地也多有所成。
顺治十八(1661年)年冬,方拱乾一家认修京师前门城楼被赎罪赦还。归后,“既老且贫,无家可归”,以卖字自给。在寓居扬州期间,方拱乾追述在宁古塔的见闻,写下了宁古塔第一部风物志《绝域纪略》,又叫《宁古塔志》,也是黑龙江现存最早的一部风土记,成为后世研究东北历史的珍贵资料。
方拱乾之后,其长子方孝标得赦南归后,游历云贵一带,将在云贵期间的所见所闻整理写成《滇黔纪闻》。
康熙五十年(1711年),发生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案。由于《南山集》作者戴名世曾引用过方孝标的《滇黔纪闻》,被认为“大逆”之言。康熙五十二年(1713)结案,戴名世处死,已经去世的方孝标开棺戮尸。方孝标的儿子方登峄同其子式济、兄云旅(孝标第三子)、云旅子世棚并妻子等均遣戍黑龙江卜魁(今齐齐哈尔)。
方登峄在流放地齐齐哈尔,搜集资料,立志于方志,后病逝于戍所。其子方式济随双亲流放中仍笃志经学,秉承父志,根据在黑龙江考核古迹,所见所闻,完成一代名志《龙沙纪略》,“龙沙”为塞外通称,内容包括方隅、山川、经制、时令、风俗、饮食、贡赋、物产、屋宇九门。记述了清初黑龙江行政区划,其中详细记载了黑龙江水系各派,边地官制、兵制、人口、赋税、边防以及物产、风土人情等重要史实,很多是《盛京通志》所没有记载的;对辽金诸史地名沿革也有辨正,是研究边疆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文献,后被收入《四库全书》。更有人认为此书是黑龙江文化之祖,虽有过誉,但确为宁古塔重要的地方文献。
方式济之子方观承赴黑龙江卜魁省亲,又写成《卜魁风土记》。
方家几代人为第二故乡——黑龙江留下了文化史上弥足珍贵的财富。章太炎先生曾说:“初,开原、铁岭外,皆为胡地也,无读书识字者。宁古塔人知书,由方孝标后裔谪戍者开之。”在塞北荒寒之地,方家传播中原文化为历代褒扬,五代人在流放困境中写史修志也应载入史册,流芳后世。作者简介:高艳,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志书终审专家,黑龙江省萧红文学院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牡丹江市作家协会首届签约作家,牡丹江市作协副秘书长。散文散见于《散文选刊》《鸭绿江》《北方文学》《山东文学》《读者》《散文世界》《太湖》《小品文选刊》《岁月》《辽河》《鹿呜》《雪花》《中国文化报》《黑龙江日报》等,文字被选入多种选本,多次获国家及省市奖项,创作的散文《黑龙江上》荣获全国第七届冰心散文奖,撰写电视片《流放宁古塔》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散文集《隐秘芬芳》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