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葆(武汉)
明·砖形竹笋石砚
◆王鸿葆(武汉)
南岩新归石,霹雳压根出;
勺水润其根,成竹知何日。
这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喜得一方竹笋石后,写出的中国历史上最早吟咏竹笋石的著名诗篇。
竹笋石通称角化石,简称角石,学名“震旦角石”。震旦,是古印度人对中国的称谓。目前所知,角石仅产于中国,是中国特有的化石之一,故现代人称其为“中华角石” 。
角石用于制砚,始于北宋,兴于明清,是砚林中的一个品类。
北宋欧阳修《砚谱》载:“绛州角石者,其色如白牛角,其文有花浪,与牛角无异。然顽滑不发墨,世人但以研朱尔。”米芾《砚史》云:“绛州石出水中,其石坚,矿色稍白,纹多花浪,颇似牛角。”
古人说角石产于绛州(今山西等地),其实,角石产地甚广,我国陕西、山西、甘肃、新疆、西藏、浙江、江苏、安徽、四川、贵州、湖南、湖北等地都有震旦角石产出,其中,我国长江三陕湖北宜昌地区,是角化石的著名产地。
远古地质年代,长江三峡宜昌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大量海洋生物游弋、生活、群居于此地。因地壳运动,陆地板块隆起,它们遭到群体性灭亡,现在只有其遗骨化石,掩埋于奥陶纪地层的岩石之中,距今约四亿七千万年。
《湖北通志·物产》载:“宝塔石一名太极石”。湖北《东湖县志》载:“县北九十里,大王坪山产此石,横开有白圈,伊如太极,直开文彩耸出,俨如浮图。大可为屏,小可为砚,惜不发墨。普溪坪,黄公山上有箍子洞,产石,直者像笋,横则为太极图。”按,东湖县即今宜昌市。湖北《荆门州志》载:“宝塔石,产远安荷花店山中,形如笋,一笋者居多,或有三笋连生者,有纵横生者,锯为屏风,直者如塔,横者如太极图,亦奇产也。”
宜昌角化石内部呈螺状结构,色如白瓷,形状完整。如纵剖,化石尖锋朝上,外表像牛角,似竹笋,如宝塔;如横开,则似一幅“太极图”,故又有“竹笋石”“宝塔石”“太极石”“发财石”等美称。
古人认为,角化石内藏天地精华,性格坚强,表相好看,能辟邪、避灾、聚财和使家族节节升高而被视为镇斋之物。读书人还认为,角化石“含蓄高雅”“正直向上”“百折不挠”,具文人的风骨,故将其做成石屏、研朱砚等文房用具,供文人欣赏和使用。
古人用角石制砚,多制成两种平板砚式:一种取直角平面似竹笋,称为竹笋石砚;一种截其圆形平面似太极,称为太极石砚。
湖北对角石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现在,能看到的古时角化石制品,多出自湖北宜昌所辖的五峰、长阳、秭归、兴山、远安等县。
我是湖北人,热爱本土方物,藏有一件“竹笋石砚”(图1、图2),为宜昌市一亲友所赠。
砚作长方形平板式,外表好似一本书、一块砖,长19.2厘米,宽10.2厘米,厚3.3厘米,为宜昌当地竹笋石。
石呈褐黄色,有古气,表面似有花浪纹理;石质坚致,硬度较高,掂之压手,击之有“金”声,摩氏硬度在5度左右。堂面受墨处微微下洼,有红色朱墨痕迹,可知其为实用器,而且使用过很长时间。
砚为早期出土之物,生坑开门,砚面有大面积水土浸蚀斑痕,土沁与砚咬合紧密,难以清除。从腐蚀、风化程度及整体气韵上来看,具明砚特征,为明代之遗物。
此砚以角化石为造型主题,砚面不开池堂,不作雕饰,只留一枚半浮状的乳白色角化石外形,直向挺生于砚面中央,尖锋朝上,左右对称,倩影外露,形态传神,酷似“竹笋”,又像“七级浮屠(佛塔)”,成功地展示了角石砚独特的观赏意趣,因而,赢得了文人和赏石者的关爱,不失为砚中别品。
古代角石砚,现在传世品稀少,它作为一种文化遗物,除了有收藏和观赏价值外,还有一定的科普、考石和古生物研究价值,所以,亦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