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鹏
【摘要】体育心理障碍普遍存在现在的大学生群体中,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造成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有各方面的原因,在众多的研究理论和角度中,文章将从归因理论入手,对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心理障碍 归因理论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0-0210-01
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是指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一、归因理论
归因是指人对自身或他人的行为的原因的推论过程。归因理论诞生于1958年,此后逐渐发展、形成了五种影响较大的理论,受到心理学、社会学的普遍重视,并成为激励机制中最核心的理论之一。
(1)1958年,海德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第一次提出归因。海德提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环境或者在于个人”的观点,将人的行为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并指出人不必对外因负责,但要为内因造成的行为结果负责。这一理论为归因理论提供了基础;
(2)1965年,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相应推论理论”,即“从行为及其结果推导出相应的行为的意图和动机”。琼斯和戴维斯提出,对事件掌握的信息越多,越有利于增加推论的对应性;
(3)1973年,凯利提出了“三度理论”。凯利认为,人归因的时候总是受到客观存在、行动者、所处的关系或情境三个相互协变的因素的影响,通过考察三个变量的一致性、一贯性和区别性可以更顺利的归因;
(4)1972年,韦纳的团队提出了“成就归因理论”,韦纳不仅将人的行为从内因、外因两个维度去分析,还将暂时—稳定这个方面纳入归因角度。韦纳提出了三维度和六因素的结合,即从稳定性、内外协性、可控性三个维度出发,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其他因素六个因素解释个人行为。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带来了深刻影响,并被大量的运用于教育学,对学生的教育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5)1978年,阿布拉姆森等人对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理论作了补充,将“普遍-特殊”也作为归因的一个考察角度。
经过发展,归因理论更加完善了,形成了较普遍的认知: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是归因的三大维度,内部归因是最主要、最核心的归因。文章的分析是在此认知基础上进行的,即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分析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的表现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二、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的表现及原因
大学生由于个体和所处环境的不同,所以存在的体育心理障碍各有不同,程度不一,但体育心理障碍已经成为普遍影响大学生正常进行体育活动和社会交往的不利因素。其表现和原因大体可归结为以下几类:
1.惧怕心理使大学生在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上被动消极
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存在被动、消极心理,女大学生更为明显。很多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运动比较惧怕,尤其是女生,极少参加剧烈运动,面对体育课和日常体育活动、学校组织的体育比赛,能不参加就不参加,实在躲不过就应付一下,表现出极大的被动和惰性。这主要在于大学生催体育课体育活动存在惧怕心理,怕苦怕累怕做不好怕失败怕某些体育动作不优雅、不帅气做了影响形象等等。
2.自卑、自傲心理矛盾影响大学生正确对待体育课和体育活动
大学生处于成长的特殊时期,格外关注外界的评价,很多学生将体育课和体育运动当做自身能力来衡量的一种手段,不擅长体育运动的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觉得低人一等;擅长某些项目的学生又将其作为展现个人魅力的手段,生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既不利于和同学间的平等友好交往,也容易出现运动过度损伤身体等情况;或是同一个同学,面对擅长的运动时自傲自信,积极参与,面对不擅长的运动时又自卑,消极逃避。这两种自卑、自傲的矛盾心理都是大学生中常见的,不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面对自己。
3.缺乏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使大学生逃避体育课和体育活动
现今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备受宠爱,生活条件较好,极少接触体力劳动和体力活动,缺少吃苦耐劳精神,所以很多学生对运动存在抵触心理,怕脏怕累,甚至将运动、流汗看做是脏活累活,不愿参与其中,无法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和快乐,也不利于增强体质。
4.不稳定的心理、不能正确掌控情绪增加了大学生运动的危险性
现今的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经历和生活背景,加之年龄大多在18-24之间,身体逐渐成熟,但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有的学生比较胆怯,羞于在人前表现自己,或是怕危险,惧怕运动,自我放大了体育活动中存在的可能的危险性,导致过度紧张,出现呼吸急促、脸色发白,大量出汗、手脚颤抖等等不良身体反应。
5.人际交往上的困难阻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一大部分体现在人际交往困难上。大学时期是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成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观察现今的大学生的交往,可以发现两个极端:有的学生非常封闭,有的学生又频频社交。自我封闭、独来独往的大学生存在不愿意尝试、不敢去尝试和人交往,或是不擅长、不会表达自己的情况。而很多社交频繁、“朋友遍天下”、看上去人缘极好的大学生又常常觉得孤独,没人能真正了解自己。这两种心理上的不平静和不平稳会映射到学习、生活、体育活动中,阻碍大学生的成长。
三、利用归因理论,克服大学生自身体育心理障碍
归因理论解释了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行为和成因,弄清楚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大学生就应该积极从从自身角度出发,利用归因理论调试和解决自身的体育心理障碍,促进自我的身心和谐发展。比如,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和评价体育课及体育活动,树立一定的目标和学习计划,并参考科學的运动方法去实行,在实行的过程中,培养勇敢拼搏的精神和坚定的意志,自信、乐观、积极,与师生平等交往等,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四、结语
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文章用归因理论进行了简单分析,可以为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一个新角度,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宣婴.探究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归因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29).
[2]陆荣瑞,廖俊.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归因分析[J].体育科技,2007,28(3):54-57.
[3]宋文锋.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3,5(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