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燕燕
1.产生的背景。
学生学完《轴对称图形》一课后,班级里出现了一场剪纸热,很多学生能剪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还能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剪出漂亮的窗花。
2.内容的确立。
双喜既是典型的轴对称图形,又是我们中国剪纸的文化艺术。同学们熟悉它,喜欢它,学会剪双喜既是一门技术,又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好材料。通过学习剪双喜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觉得数学好玩,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中国剪纸的艺术魅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为之后学习例4剪四个手拉手小人打下扎实的基础,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1.相关内容分布。
(1)在人教版二年级“图形与变化”中安排了“你知道吗?”对于学生来说,虽说幼儿园有过剪纸经验,但剪窗花的生活经验不丰富,学生很难与“轴对称”的数学知识产生联系。
(2)剪“拉手小人”。
本单元教材编排了“非常规问题解决”内容,剪出“拉小手的四个小人”,学生通过动手剪一剪,结合剪出的图形加深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认识。
2.本节课的结构确定。
由于是拓展性课程的尝试,所以还没有形成教材的编排。但是我希望通过本课加强数学课程内部的拓展,对“你知道吗?”内容进行两个维度的延伸: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深化”和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认识”。
我认为,在“拉手小人”中“剪”是手段,“概念”的深化是目标,剪出的图案则是副产品。而在拓展课中,“剪出双喜”本身就是目标维度里的核心部分,只有学生体会剪双喜的成果才会进一步体会传统文化的认识。
1.通过剪双喜的活动,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想象、操作等活动的过程,学会剪标准的双喜。通过活动,还发现对折次数与平均分成份数的关系。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意识到几何直观的好处,也初步体验到平面图形由局部到整体的变化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和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同时渗透中国剪纸艺术的魅力。
1.通过剪爱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会剪爱心吗?看谁剪得又美观又快。
反馈:比较两种剪法。
(1)直接剪;
(2)对折一次剪。
师:你们喜欢哪种剪法?
师:对折后剪有什么好处?这是利用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来剪的?中间这条折痕叫什么?爱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课件演示剪爱心过程,并出示对称轴,轴对称图形)
小结:看来利用对称知识能使我们剪的图形既美观又快。今天我们就利用对称知识来剪双喜。
板书课题:学剪双喜
【解读: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剪爱心,在比较中得出对折剪的好处,同时复习了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为下文探究剪双喜方法打下基础。】
2.探究剪双喜的方法。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个双喜。它是轴对称图形吗?怎么找它的对称轴?
(课件演示对折过程再展开,出示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
师:如果剪这样一个双喜,你觉得需要做几步?
(同桌讨论、反馈)
生:对折,画,剪。
师:你的意思是对折一次后再画?画什么?
生:(预设:对折两次再画,画半个喜,最后剪)
师:到底是对折一次,还是对折两次,哪种好?
师:请同学们拿出双喜先仔细观察,再来折一折研究研究。并思考两个问题:
(1)对折一次,还是两次?
(2)如果两次,怎么对折?
反馈:
生:对折一次。
生:对折两次。
师:你是怎么对折的?谁看懂了?谁也是这么这么对折的?(贴在黑板上)
课件演示两种对折过程。
课件出示两种图:
比较:对折一次后与对折二次后有什么不同?
思考:哪种好?为什么对折两次比对折一次好?(课件回放还原过程)
结论:对折一次后是一个“喜”字,一个“喜”还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剪的时候中间需要挖两个口,不好剪。对折两次后是半个“喜”字,这时不是轴对称图形,可以直接剪。所以对折两次比对折一次好剪,且方便。
每个同学选一张纸对折两次并展开,发现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了几份?再还原。还发现对折两次后出现一边是分开的,我们为了表达方便,分开的这边叫开口处,另一边叫封口处)
【解读:此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双喜,并动手操作,同桌讨论等活动,得出对折两次比对折一次好剪的原因。也让学生意识到几何直观图带来的好处。】
师:折解决好了,怎么画呢?画什么?画在哪边?继续仔细观察半个喜,它有什么特点?
(提示:半个喜共有几个缺口,右边几个?左边几个?把缺口部分画出来并打个×)
师:怎么剪?从哪里剪?一共剪了几个地方?(继续观察半个喜)(课件演示)
师:根据刚才探究的步骤来剪一剪双喜。
(学生活动剪双喜)
反馈:展示学生作品
谈谈正确剪法的成功经验,分析错误剪法的原因。
分析错误的原因:说说错在哪里?哪个步骤出现错误?
视频播放剪双喜的过程。
小结:同学们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会剪双喜的?我们先通过观察发现双喜是轴对称图形(板书观察),还发现对折两次的好处,又通过观察我们学会画半个喜,还学会了怎么剪。在数学学习中观察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除了观察,我们还必须要认真思考(板书:思考),再动手操作(板书:操作),最后才成功剪得双喜。(观察→思考→操作)
【解读:这个探究环节主要让学生通过几个不同层次来探究剪红双喜的方法。第一,学生先观察、折现成的双喜,同桌讨论,发现对折两次后,再画,最后剪分三步即可剪得双喜。第二,学生根据探究的步骤动手剪双喜。第三,全班交流剪双喜的成功经验及分析剪失败的原因。第四,播放视频剪双喜的过程。让更多的学生学会剪双喜,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分享成功的快乐。最后让学生总结剪双喜的方法,为剪其他图形埋下伏笔。这个过程是比较开放的,学生自主探究,不断尝试,交流经验,总结方法。这个环节更让学生意识到图形的直观带来的好处(几何直观),也让学生体验到图形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还原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拓展练习。
(1)欣赏生活中变形的双喜(课件出示)。
①对比观察:仔细观察这四个双喜,与标准的双喜相比哪里发生了变化?在剪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发生变化?②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每个小组分工合作,说说每个变形的双喜哪里发生了变化?
学生活动,再展示。
(2)找朋友:看图形的一部分,想象展开后的图形,并用线连接起来。
(3)探究双喜中藏着的规律。
①刚才我们都对折了两次,剪出了双喜,如果对折三次,能剪出几个双喜?把长方形纸或正方形纸平均分成了几份?(学生操作对折三次)②如果对折四次呢?你有什么发现?
完成表格:
把长方形或正方形平均分成 喜的个数对折1次 (2)份 (1)个对折2次 (4)份 (2)个对折3次 ( )份 ( )个对折4次 ( )份 ( )个你有什么发现:
【解读:练习环节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同时发现对折次数与平均分成的份数的关系及喜的个数的关系。拓展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4.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总结:剪双喜只是剪纸艺术中一小部分。中国的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希望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想象、去操作,学会更多的剪纸艺术。
5.作业设计。
(1)剪四喜临门的双喜。
(2)剪出几个变形的双喜。
(本文作者系朱乐平数学名师工作站“一课研究”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