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时期文人音乐艺术风格初探

2017-05-05 22:53张甲赵露
艺术评鉴 2016年24期
关键词:艺术风格

张甲+赵露

摘要:在我国古代传统音乐范畴中,文人音乐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汉魏时期,文人音乐正处于发展成熟期的最初阶段,音乐为文人们提供了最适合的情绪载体,从而使得这一时期文人音乐具有极强的时代特征。本文对文人音乐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并针对汉魏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对当时文人音乐的艺术风格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汉魏 文人音乐 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24-0019-03

一、汉魏时期文人音乐的历史演变

由于音乐和文人的产生与发展,文人音樂随之产生并得到一定的发展壮大。西周时期,实施礼乐制度并实行严格的“礼不下庶人”的制度。制度的产生和执行促使音乐的快速发展,也使得上层文人对音乐产生了更大的兴趣,积极的走向学习探索音乐之路,为以后文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期的模型。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思想百家争鸣,各个学派对音乐的应用和发展都非常关注,各个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都非常重视音乐,将音乐纳入自己学派的学习内容,让音乐更为广泛的传教于世人,培养了大量的具有音乐情操的文人雅士,为文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经过战乱年代,秦统一天下,社会相对稳定,为满足上层人士的精神生活,秦代乐舞发展起来,并成立“乐府”巩固了音乐在社会中的地位,为文人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汉代政治局面长期稳定,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的弘扬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为汉代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汉朝初期,社会安定,“文景之治”之后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大量的西域音乐文化,在丰富了汉朝音乐文化的同时,也将中国古代的音乐发展之路带向了新的发展道路,也促使上层级中高层人士纷纷学习不同的音乐,并发展出现了不同风格的文人音乐家,文人音乐的发展逐步扩大。魏晋时期,音乐挣脱了以祭祀的形式而存在和为统治阶级所用的束缚,开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这时,音乐开始作为文人表达其意识和情感的新形式,文人音乐表现出新的艺术特征。自此,文人音乐得到空前的发展。

二、汉魏文人音乐的艺术风格特征

(一)以“悲”为美

1.情感“悲”

刘邦喜欢欣赏楚地音乐,他经常让戚夫人跳楚地舞蹈,自己唱楚歌助兴。在《西京杂记》中,戚夫人“善鼓瑟击筑,帝常拥夫人倚瑟而弦歌。毕,每泣下流连。”由此隐现出音乐活动中“悲”的情感体验占有一定的比重。曹操在继承传统儒家音乐思想重视音乐抒情功能的同时,更加突出强调对个体情感的抒发和表达,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通过诗歌寄于情感的发泄,透露出他在政治上的理想抱负,如《精烈》中:“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秋胡行》借游仙的虚构形式,表达了他人生失落悲凉的情绪,“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句中的重复显现出诗人感叹的情绪尤为沉重,由此可以看出,曹操通过诗词描述现实,直接抒发自己心中的志向,所形成的风格大多代表了内心世界对情感的描述,悲凉、惋惜。在嵇康的《琴赋》中对当时古琴音乐“称其材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描述的是可以用来制作出乐器的原材料,以生长在环境艰苦里的木材为上乘,因而赋作出来的声音就以悲哀为主,音乐的美感教化作用,就以催人泪下为贵,由此可体现出一种尚悲的音乐审美观。

2.乐器“悲”

《乐府诗集》卷26引《古今乐录》记载:“凡相和,其器有笙、笛、节歌、琴、瑟、琵琶、筝七种。”“丝竹增悲”,可以体现出这些乐器的发音清淡哀怨。曹植在《箜篌引》中说:“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体现出秦筝的激扬高亢慷慨,楚琴的柔和悲凉。《乐记》中“丝声哀,竹声滥”,丝竹的声音更能演奏出哀怨悲伤的旋律,与曹植所创造的慷慨激昂的风格展现出一致的情感,更能体现出他的相和歌富有悲哀的感染力。枚乘的《七发》其中一段描述天下至美之音乐,乐器魏琴,且此琴用材“野茧之丝以为弦,孤子之钩以为隐,九寡之珥以为约。”在描写制琴的原材料桐树的生长环境时,极力突出环境的恶劣,选野茧之丝、孤儿之钩、寡妇之珥为配件饰物,无疑是认为只有这样,桐树才浸透和体现了天地万物的悲声和凄凉,具备了悲哀的特质,才成为上等之材,用这样的材料制成的琴,自然就具备了悲哀的音质。可见,这种“以悲为美”的观念在汉魏时期的流行态势。

3.诗歌中所反映的“悲”

以“悲”为美的音乐审美风尚,更早地可以说是在音乐领域得到传播的。汉末乐府古诗的“悲意何慷慨,清歌正激扬。长哀发华屋,四座莫不伤”等,曹植《杂诗其六》:“弦急悲风发,聆我慷慨音”。说的都是悲哀音乐的抒情作用及感染效果。曹操在诗歌《蒿里行》中倾注了自己的哀思和悲伤的情绪,以沉重压抑的笔调写出了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伤害。同样,在诗歌《观沧海》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曹操把整个宇宙作为参照的对象,描述出沧海日月的恢宏浩大,从而映衬出作者作为渺小的人的孤独与寂寞,与广袤无垠的宇宙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也给这首看似写景的诗歌罩上了一层感伤的气息。

(二)以“和”为美

1.自然之“和”

“和”其实就是正,是儒家修身处世的重要方法。嵇康本人在其音乐理论著作《声无哀乐论》中也表达过这种观点:“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乎人情。”音乐的实质就是“和”,并且表现出这种自然的和谐。《琴赋》中“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猒,而此不倦。可以异养神气,宣和情志”这种叙述同样也是“和”的思想的具体体现。在诗歌《关雎》开头的描述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体现出了一种由自然描述带来的“和”的音乐意境。“关关”指的是水鸟的叫声,这里的描述并不只是单只鸣叫的声音,而是在自然的情境中,雎鸠之间共同和鸣的声音。犹如《易·中孚》中“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互相应和的意境。这句诗作为全诗的“兴”,韵律和谐悦耳,意蕴突显了由自然所带来的“和”。

2.情感之“和”

音乐与人情感之“和”集中的体现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由音乐作为桥梁,来构建、传达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情感与意志,使之处于一种谐和的状态中,通过音乐情感的体验达到情感的交流并使其和谐稳定,因此,可以体现为音乐成为传递人情感的媒介广泛地作用于人的情感生活的主要原因。在审美方面,琴乐使文人感受了人生的五味杂陈,超凡脱俗的意境,所以,中国的文人音乐都沉浸在这种平和、安逸、恬淡的审美情趣中。在《淮南子》其《主术训》中说:“夫荣启期一弹,而孔子三日乐,感于和。”在琴乐所表现之外,人内心传达情感的和顺与平和成为在乐音中获得和谐感的重要条件。

(三)以自然为美

1.“自然”美——制作材料

枚乘《七发》中关于制琴的材料——龙门之桐的描写已经开了以自然为美的先河。杜挚《茄赋》在述及茄的制作材料芦苇时说:“惟蔑芦之为物,谅洁劲之自然。”马融《长笛赋》也极力描写长笛的制作材料的生长环境。文人不仅追求乐器制作材料的天性本自然,而且进一步强调其制作的过程不雕琢刻镂,简单自然之美。

2.“自然”美——生长环境

王褒《洞箫赋》描写洞箫的制作材料萧干生长于“江南之丘墟”,“徒观其旁山侧兮,则岖嵚岿崎,倚巇迤□”。对竹子制成的洞箫评价说:“可谓惠而不费兮,因天性之自然。”注重其自然的本性。马融《长笛赋》在描写竹子的一种——籦笼,生长在“终南之阴崖”,“托九成之孤岑兮,临万仞之石磎”。通过生长环境的艰险突显出竹子的本性坚毅,体现出自然美的特点。枚乘的《七发》描述了桐周围的环境,“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溪;湍流遡波,又澹淡之。”

3.“自然”美——艺术氛围

嵇康《琴赋》讲到琴的乐声是:“更唱迭奏,声若自然。”对乐歌的描写是这样的:“凌扶摇兮憩瀛洲,要列子兮为好仇。餐沆瀣兮带朝霞,眇翩翩兮薄天游。齐万物兮超自得,委性命兮任去留。激清响以赴会。何弦歌之绸缪。”所构成的一个完整音乐形象,指引人们感受到一个自然、和谐的艺术境界。

三、汉魏文人音乐艺术风格所受思想影响

(一)艺术风格受儒家美学思想影响

在音乐审美方面,孔子谈的是“尽善尽美”的音乐。《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在思想上主张“和而不同”;在人伦中主张“礼之用,和为贵”“中和且平”。由此可见,孔子的“和”实质上具有“中和”的性质。不论是受到传统音乐美学观念的影响,还是儒家思想在两汉时期乃至整个封建时期的强大势力,汉魏文人音乐思想承继了儒家思想的遗风。礼乐教化以及由此而衍生的一系列儒家的音乐观念占据了汉魏文人音乐思想的主体部分,从音乐的形式选择、音乐的审美追求,到音乐的功用阐述——移风易俗、治国安邦,汉魏文人音乐美学思想都具有明显的礼乐教化性质。同时,汉乐中尚“悲”的审美态度,不仅是对儒家“温柔敦厚”礼教精神的背离,也体现出在乐的活动中对人情感的表达与抒发,更多的追求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与传达。

(二)艺术风格受道家美学思想影响

《老子》其基本思想是关于“道”的认识,在对待艺术形式美的态度上,老子以“希声”之音为美,《后汉书·向栩传》曰:“恒读《老子》壮如学道,不好言语,而喜长啸”。由此可以看到,长啸与学道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啸”作为古老的吹奏艺术,在三国魏晋时代被文人雅士们所接受和推崇并且进一步扩大与发展。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追求自然之声,于“天籁”中體会“至乐”,在“天乐”中感受平和之气。汉魏文人音乐在许多方面接受了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摆脱了音乐的政治教化束缚,恢复了音乐在抒情、审美上的功用。道家音乐美学思想深刻的影响了文人音乐的音乐观念,在汉魏六朝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与深化。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世界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付亚庶注译.三曹诗文全集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4]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5]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6]曹道衡主编.汉魏六朝词赋与骈文(第一册)[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7]修海林.古乐的沉浮[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

[8]陈四海.中国古代音乐思想[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

猜你喜欢
艺术风格
张阶平水彩画的艺术风格研究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17世纪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比较研究
18世纪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庄重与理性
略谈秦观闲适诗
水彩画赏析
歌曲《那就是我》艺术风格特征解析
民国书籍插图艺术风格的演变研究
浅谈东北人艺时期对于辽宁话剧发展之深远影响
《小森林》系列电影幽玄美学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