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膺绘画艺术中的民本情怀研究

2017-05-05 00:34杨蕾于晓清
艺术评鉴 2016年24期
关键词:绘画艺术南通

杨蕾+于晓清

摘要:李方膺的绘画以黑白的水墨为主色调,梅、兰、松、竹、菊、小兽、瘦石等这些百姓生活中平凡朴实的内容为创作主题进行绘画,这些都透露出他对寻常百姓生活的关注,反映出他内心深处真实的绘画思想。他的绘画创作风格以写意为主,成为了一股清流,与当时主流的绘画艺术截然不同,极大程度的发扬了中国人文艺术绘画的特色,直至今天仍然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闪闪发光。

关键词:李方膺 绘画艺术 民本情怀 南通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24-0063-03

2015年由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和扬州大学美术学院联袂举办的“奇郁晴江梅——纪念李方膺诞辰3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南通大学启秀校区举行了。著名的美术史专家、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扬州八怪”研究学者周积寅教授在会上发言。周教授着重提出:李方膺在为官之际,曾多次“因为民请命而去官归乡”。此次会议收到李方膺及其相关研究论文共计26篇,多位学者分别从社会学、艺术学和人的角度对李方膺生平进行剖析,全面解读了李方膺的独特人格魅力以及绘画,为笔者对李方膺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一、李方膺生平及创作思想

李方膺﹝1695-1755﹞,字虬仲,号衣白山人、秋池、晴江,江苏南通人,是清朝中期颇负盛名的“扬州八怪”之一。[1]可考的有关资料显示李方膺的记载集中在各地的方志之中,如乾隆年间的《直隶通州志》、嘉庆年间的《莒州志》、道光年间的《安徽通志》、光绪年间的《通州直隶州志》、民国的《重修莒州志》等,其中《莒州志》称:“在莒三年,狱庭蓬篙,万民称颂”。[2]这些地方志,比较详细的记述了李方膺的生平事迹及他的宦海生涯。李方膺一生踌躇满志而又困顿不前,为官政绩斐然却因其刚正不阿的性格不善经营、处处碰壁,甚至遭到了弹劾归乡。仕途上的坎坷、不得志使得绘画成为了他唯一舒缓压力、释放情感的途径,由此为后人留下了大批珍贵的绘画创作。李方膺留下的诗句不多,可供后人參考的唯有《梅花楼诗草》中的收录的26首,其中关于梅花的诗句有“独向百花分别处,不逢摧折不离奇”,“竞尚姚黄夸富贵,有谁着眼在梅花”,他以梅花来比喻自己不屈不挠、刚正廉洁的高贵品质;还有的就是他画作上的题画诗了。李方膺是一个比较全面的画家,他的绘画以黑白的水墨为主色调,梅、兰、松、竹、菊、小兽、瘦石等这些百姓生活中平凡朴实的内容为创作主题进行绘画,这些都透露出他对寻常百姓生活的关注,反映出他内心深处真实的绘画思想。他的绘画创作风格以写意为主,成为了一股清流,与当时主流的绘画艺术截然不同,极大程度的发扬了中国人文艺术绘画的特色,直至今天仍然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闪闪发光。[3]

二、民本情怀形成的缘由

李家是江苏南通的大户,李方膺祖上七代皆有读书为官的经历。其太高祖与高祖在明代先后担任过工部郎中和建昌知府,其后几代都为秀才。到父亲李玉鋐时,家世已由仕宦家庭降格为半耕半读的境地,但诗书传家的家风却一直绵延。因当时南通城东地处偏僻,其祖父在此置业,宅前有薄田几亩,农忙时全家人都参加地里的劳作。其自小便早起独自牵牛耕地,在半务农半读书的环境中长大。这造就了他与其他文人不同的“基因”:对老百姓生活艰辛有着自然的同情。雍正时期,李方膺因父亲的关系而步入仕途,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

李方膺的笔墨有读书人的文人气,性格中也带有的狂气,画笔法苍劲老厚,构图新颖,不拘形式,活泼生动,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李方膺处于“康乾盛世”时期,当时国家经济繁荣昌盛,政治稳定,整个时期皇权贵族呈现一片边歌边舞庆祝太平的景象,尽管如此,辉煌的背后却根本掩饰不了平民百姓的艰难痛楚。李方膺愤世嫉俗,看到百姓穷困潦倒的日子,痛不欲绝。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体恤百姓,悉心了解民间百姓之痛痒与疾苦。他济世惠民、关注民生、力求创新、不泥古法,创造出了富有意境的绘画艺术作品。

三、绘画艺术尽显民本情怀

李方膺早期画作的题材多来源于生活,有:雁来红、梅、桃花、竹、菊、水仙、荔枝、牡丹、芭蕉、玉兰花、桐树、萝卜、蒜头、柿枣、秋葵、枇杷、青菜、鱼和一些杂花等等,几乎都是常见的花卉。彼时为官,李方膺绘画中作品以寻常百姓入画题诗,笔下的绘画被他拟人化,超乎寻常、与众不同,他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现实生活。雍正十三年作《花卉》册(十二开),其《牡丹》题“紫紫黄黄色色多,三村花市闹如何。最怜巷口提筐者,抹粉涂脂老卖婆。乙卯十月廿二日写,晴江木子。”另一作品也体现了他惜民、爱民的儒家思想,乾隆二年作《花果》册(四开)其《青菜》题“菜把甘肥色更鲜,劝农曾见口流涎。从来不到街头卖,怕得官衙索税钱。乾隆二年秋日,写于古历下亭,仿未孩子笔意也,李方膺。”世人皆知李方膺在绘画题材上偏重于梅兰松竹,尤其擅长画梅和竹。他擅长画梅——在《墨梅图》中绘制出梅花新出的嫩枝“长且直”的情境,又在边上辅以老梅躯枝“屈曲”的景致,赞扬新枝昂首挺立、不肯曲意逢迎、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耿直精神,对于李方膺来说,封建社会的专制、强权对人性的扭曲,无疑是相当憎恨的,因此他经常通过梅花寄托自己的情感,觉得世间的梅花只有保持自己最纯洁的品质,只有保持天性,才是最可贵最美丽的。他擅长画竹——《风竹图》中一块顽石边“几枝翠竹迎风傲立”虽然风力强劲凶猛把竹叶吹得像梳子梳过一般,全部横向一边,大有“风行草偃”的情态,但竹子的枝干却顽强直立,显示出顶风冒雨、坚贞不屈的精神,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径直有力的竹子,形神兼俱、气度不凡、生机勃勃,这竹子不正是象征着李方膺的性格:狂怪张扬、孤傲清高、愤世嫉俗,且为人正直,竹子这种笔直挺劲的傲骨气质把它特有的高贵的个性品质和精神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且题诗入画,把心中竹子高贵的个性精神展现得如火如荼、活灵活现,从另一方面投射出他包容博爱、平等待人的儒家思想。

四、绘画创作对后世的影响

李方膺能够在文人墨客云集的扬州脱颖而出,成为“扬州八怪”之一绝不是偶然。这不仅取决于他过人的才学、敏锐的思维、执著的艺术追求,也取决于他高尚的人格魅力。无论身处何地,他都能够以君子之德来约束自己和家人,处处闪烁着以民为本的理念光华。这种人格真挚地流露在他的绘画艺术作品中“强调关心民虞,直抒胸臆,不娇饰,不造作,不无病呻吟,不雕词琢句,风格清新流畅,语言朴实自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格调。”李方膺特别注重作品的社会作用,可贵的是,李方膺的艺术作品与传统文人画家不同,他没有逃避现实,而是关注现实,将自己的艺术作品赋予了深刻的人民性和现实性,把自己绘画思想中的新观念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将社会现实与自己的绘画作品融为一体,体现了一个封建官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作为儒家倡导的一种思想,一直是历代文人雅士所追求的人生境地。李方膺艺术创作中暗含的“民”的情怀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李方膺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这样一种形象:为官上是一个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好官;为艺上是一个超凡脱俗、才华横溢的大家。任何一个画家的审美风格和艺术特点都不是随意形成的,都与画家的生平、创作思想、人生信念与志向息息相关。从李方膺绘画艺术中民本情怀的形成原因及繪画创作的角度阐述在南通塑造与传播城市符号时将信息重新组合,融入新的时代内涵的意义重大。

几千年前中国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研究李方膺的绘画艺术和民本情怀,为我们今天充分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密切联系群众、以人为本、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树立了一个学习超越的典范。以“李方膺”为城市符号,大力推动南通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寻求文化认同感,并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南通城市的凝聚力、竞争力、生产力、影响力,吸纳优秀人才、完善法律制度、保障社会和谐发展。必能将南通的城市形象在彰显独特性的同时形成整体性升华。从民本情怀这个角度对李方膺的绘画艺术进行研究,本文探讨了“李方膺”这一南通城市符号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实现文化增值、树立南通城市形象、加强南通的城市竞争力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崔莉萍.江左狂生——李方膺传[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徐艳雷.简述李方膺及其雍正本《乐安县志》[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3]崔莉萍.李方膺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2年.

猜你喜欢
绘画艺术南通
展览纪录
南通移动80%客户提前享受无长漫费
中西的绘画与雕塑
后工业时代绘画艺术的身份嬗变
关于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的相关研究
论童年经验对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影响
刍议绘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
诗中有画:顾城诗歌的绘画艺术解析
江南百工:长三角非遗寻访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