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磊 贾俊峰
(应城市人民医院,湖北 应城 432400)
早期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丁 磊 贾俊峰
(应城市人民医院,湖北 应城 432400)
目的探究对脑动脉瘤破裂患者采取早期介入治疗的疗效,并分析治疗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到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动脉瘤破裂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晚期介入治疗,观察组采用早期介入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完全栓塞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次完全栓塞、部分栓塞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介入治疗应用于脑动脉瘤破裂患者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完全栓塞率,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
早期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疗效;安全性
动脉瘤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其主要表现为颅内动脉管壁上出现异常膨胀,在脑动脉瘤破裂后会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1]。脑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剧烈头痛,出现意识改变,发生精神混乱或晕厥症状,并且还会引发局部或全身癫痫,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2]。有相关研究表明[3],对于脑动脉瘤破裂患者采用早期介入治疗可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清晰了解脑动脉瘤的具体情况,通过微创手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为了论证上述观点,在本次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30例脑动脉瘤破裂患者分别给予早期介入治疗和晚期介入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现将结果示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3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动脉瘤破裂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对照组男8例,女7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为(55.3±4.1)岁;平均动脉瘤直径为(9.2± 4.1)mm。观察组男9例,女6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为(55.9± 4.3)岁;平均动脉瘤直径为(9.6±4.5)mm。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介入栓塞治疗。首先建立静脉微量泵,泵入合适剂量的尼莫地平,在气管插管术后给予患者全身麻醉。然后进行股动脉穿刺,对双侧颈内动脉、双椎动脉DSA,汤氏位、常规侧位以及旋转造影,并且以合适角度拍片。在完全掌握患者动脉瘤后更换导引导管,全身肝素化。然后通过导管将导丝引导脉瘤内。旋转合适的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确保栓塞合适后填塞好,在此过程中需要保持载瘤动脉的通畅,并且进行造影检查。如果对比剂没有在动脉瘤内滞留,则需要撤出微导管和导引导管。手术后6 h拔鞘,在穿刺点上大约1 cm处压迫股动脉,压迫时间为15 min,若没有再出血则进行加压包扎。术后给予患者常规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在手术24 h后严格下肢制动。观察组患者进行早期介入治疗,治疗时间为入院3 d内进行,对照组进行晚期介入治疗,治疗时间为入院3 d后进行。
1.3 评价指标:①栓塞效果评价[4]:完全栓塞:动脉瘤栓塞率达100%;次完全栓塞:动脉瘤栓塞率为90%~100%;部分栓塞:动脉瘤栓塞率<80%;栓塞失败:动脉瘤栓塞失败。②观察并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n(%)]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栓塞效果:观察组完全栓塞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次完全栓塞、部分栓塞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栓塞效果对比[n(%)]
2.2 并发症和复发情况: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情复发率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病情复发率对比[n(%)]
脑动脉瘤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脑动脉瘤破裂后会引发颅内出血,而在动脉压的作用下会使得血流进入蛛网膜下腔,阻碍脊液正常流动,引发急性脑积水,使得病死率显著上升[5]。过往临床上对于此类患者通常采用手术夹闭的方法治疗,但是其不仅操作复杂,造成机体较大损伤,并且术后患者会出现较高并发症,特别是对于深部动脉瘤的治疗效果较差[6]。
传统夹闭手术治疗因为无法了解动脉瘤的具体位置和体积,因此具有较高手术风险。而随着临床医疗技术和器械的不断发展,栓塞术相比于传统夹闭手术能够借助微创技术DSA辅助,从而有效观察到动脉瘤的具体情况,从而显著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并且栓塞术作为微创手术,能够显著减少对机体的创伤[7]。由上述原因使得栓塞术治疗动脉瘤被逐渐推广使用,但是选择合适介入手术时间治疗脑动脉瘤目前仍然具有较大争议。部分研究者认为患者在发病72 h内进行介入治疗能够具有更高临床疗效,因为大部分脑动脉瘤患者在发病3 d后会发生脑血管痉挛,使得治疗难度显著增加。也有部分研究者认为晚期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疗效更佳。而在本次研究中,采用早期介入治疗的观察组完全栓塞率明显高于采用晚期介入治疗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破裂效果更佳。其原因可能为脑动脉瘤患者在发病2周内出现再发生出血的概率很高,并且大部分患者在发病72 h后会出现血管痉挛症状,1周左右是出血症状的高峰期。发生痉挛出血后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并且使得手术操作过程中的导管插入难度加大,对于肿瘤体积的判断也会造成阻碍,最终影响到临床疗效。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脑积水、血管痉挛、缺血性脑梗死以及动脉瘤再次破裂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与薛米江[8]的研究结果相类似。说明早期介入手术具有较高安全性。通过早期介入手术能够尽快夹闭脑动脉瘤腔,并且将其排出脑循环之外。
综上所述,早期介入治疗应用于脑动脉瘤破裂患者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完全栓塞率,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
[1] 宁显宾,罗祺,许侃,等.CT血管造影与3D-DSA对囊状未破裂脑动脉瘤的对比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31(9):790-793.
[2] 黄赛,姜洪,林胤言.早期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4,35(2):48-50.
[3] 孙晓辉,罗唯师,王墨,等.3D-CTA与3D-DSA在破裂脑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3):3-6.
[4] 陈学华,胡伟康.血管栓塞介入治疗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2):74-75.
[5] 钟骏亮,李焕生.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腰池引流与间断腰穿对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599-600.
[6] 张琳,唐香艳,李开庆.CT磁共振成像扫描与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法联合检查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15,22(1):29-31.
[7] 赵庆顺,邓其峻,崔连旭,等.血管内栓塞联合开颅减压及血肿清除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12例分析[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4, 14(5):602-604.
[8] 薛米江.早期介入治疗对脑动脉瘤破裂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7):117.
R739.41
B
1671-8194(2017)08-01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