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山+刘晓玮
【摘要】现在,部分媒体为了突出可读性,迎合一些受众的低俗化倾向,疏忽了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从而发生了很多违背社会道德的报道,给社会风气带来了不良影响。本文将对新闻报道当中的人文关怀实施研究,旨在找准未来媒体走向,全面认识“人”的重要性。
【关键词】人文关怀;新闻报道;以人为本
引言:当代对人文关怀的理解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生存状态与社会权益,重视人的精神世界,推动人的自由、协调发展。然而目前的新闻工作者缺失的正是这样一种人文关怀。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键角色的新闻媒体,只有持续增强人文关怀,才可以肩负起历史重任,促进人类文明的进程。使新闻报道多一点人性的光辉,才可以契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主旨,才是新闻宣传工作者一定要长期坚持的原则与不懈追求的目标。
1.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意义
人文关怀的理念并不是以前就有的,而是随着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渐渐形成的,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一个标志。欧洲自复兴文艺以来才开始重视人性,重视人类自身的发展。而今,人文关怀的理念已从文学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范围,并为绝大部分人所接受。所以可见在目前经济社会中,不管是源于人回归的本性,还是出于对商业利润的追求,以人为本都是大势所趋。新闻报道之所以需要提高人文关怀品质,源于社会文化心理的改变,也是新闻报道本身发展与客观现实的需要。人类社会特有的情况是新闻传播活动,新闻学说归根究底是人学。人是新闻的传者、受者,其报道的信息也绝大部分是由人的活动引发的某种改变,其报道的目的也是服务人、引导人。在大众传播中,不管多么重大的题材、怎样深刻的思想,都不可以完全停留在理性范围,而一定要顾及人的情感、情绪,不然非常难在受众中引法共鸣。在这状况下,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是提倡人文精神、弘扬人文关怀。在报道中传递人文情怀,让受众在长期的濡染中,耳濡目染地接受引导,树立健康向上、充满人文精神的价值观念。
2.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当中的详细作用剖析
2.1 媒体逐利风潮的出现会最大程度降低。新闻媒体具备2种基本的属性就是经济性和社会性。然而现在,新闻媒体利益追逐风潮分明是愈演愈烈,假如不加以制止这种行为,那么媒体本质就也许会出现变质危机。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当中引入,是媒体展现社会属性、完成社会效益的一定要求。
2.2 消除或降低客观主义原因所导致的负面影响。对于新闻报道当中所强调的客观性,不但要求内容一定要客观真实,并且新闻表达方式也一定要客观。例如在做雅安地震的报道之时,广大媒体的焦点同汶川地震之时就有所变化,他们多吧焦点集中在了抗震救灾的感人画面当中,非常少把镜头直接对准受难者,这对于灾区重建设而言,充满了人性关爱和鼓励。
3.新闻报道强化人文关怀的途径
3.1 规避个人隐私,注意措辞语言
不雅或者不能公开的画面在新闻报道中尽可能设法规避,把不当的语言措辞规避,确保被采访对象的私人信息不被不法得到与公开,个人隐私与个人生活不受外界非法侵犯与干涉,展现出新闻媒体对采访对象的尊重与人文关怀。特别在案件类新闻报道中,要站在案件当事人立场实施换位思考,予以采访对象必要的人文关怀。在对违法犯罪、教育群众进行揭露的同时,使新闻报道对其家人也许会形成的隐性情感伤害降低。坚决不应用具备歧视性的、漠视人的生命和人格尊严的措辞,尽量防止暴露采访对象个人隐私,保护采访对象的人身权益。
3.2 一定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深入到基层一线,放下身子去认识国情、民情,在媒体上真实地反映新闻内容,持续提升个人的职业素养。走群众路线绝不只是一句空话,一定要落实到平时的现实工作当中。新闻人只有把这句话牢牢记住而且坚决地实施,才可以把自己的工作中心下移,才可以真正去体察与认识基层老百姓的生活状态,这时候记者就会无微不至,和群众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才可以倾听到他们的心声,也才会用真实、真切的媒体语言实施反映,写出具备人文关怀的好文章、拍出好的照片、制作出好的新闻节目。
3.3 提高新闻工作者个人素质
作为新闻工作人员,其实一种自律就是职业操守,它凭借于舆论的力量让广大新闻人可以自觉地去遵守。当然,新闻工作不只是一项職业,同时更是新闻人倾其一生的事业追求。而想要创作出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单单靠敏锐的职业嗅觉、优美的文笔是不够的,这要求新闻人具备大智慧,既有洞察所有的眼睛,还有具备人文主义情怀。当然,这种境界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新闻工作者在平时的工作中持续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以人为本”。
3.4 增强社会各界监督,深入群众
建立新闻评议组织,由新闻界和别的各界代表一起组成,定期实施评议媒体的表现,尽管评议结果不具有法律强制性,但在道义上能施加影响新闻媒体和其活动。此外展开媒介评价活动的高校或科研机构组织,其宗旨为“对各类方式的新闻报道工作的表现进行评价,指出其问题与力量所在,并对新闻工作的正直与用心负责的准则”进行帮助确定或重新确定。在接受督促的同时,“走转改”的精神媒体还要落实,就是需要记者具有群众意识与平民情怀,在最基层的生活中,素材与内容的捕捉,对生活的期望和诉求用群众的视角、群众的感受表达,让群众把记者当成一家人,在记者面前把他们最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只有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做到人文关怀。
3.5 增强从新闻采编技术方面展现人文关怀
新闻报道要非常重视采编技术的详细操作层次的把握。在传播内容的表现上,要实施部分必要的技术处理。例如“马赛克”效果与化名的应用,尤其是要遵循公共场合对部分未成年的采访。其次就是要留意节制隐性采访的应用,在实施隐性采访时要掌握什么应该曝光而什么不应该,要掌握好“度”,要遵循“别无它法”与“公共场合”的原则,以充分展现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决不可以借口隐性采访随便侵犯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新闻学是人学,人是新闻的传者、受者,服务人、引导人是报道的目的。因此,新闻传播不可以少了对人的重视,新闻报道更不可以缺乏人文关怀。就算在对负面事件、灾难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同样一定要展现人文关怀。我们的新闻报道,要真正进入人文视野,就一定要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深切展现人文关怀;我们的新闻从业者,特别是采编人员就一定要具备浓浓的生命本体意识;我们新闻报道的内容,就一定要充分重视人的存在,可以由物到人、由事到人、从无情到有情地提炼出新闻事实中人的活动和感受,展现报道的人情味和亲和力。
4.结语
总之,人文关怀是传媒进步和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在新闻报道中展现人文关怀是现代文明的要求,是媒介所一定要有的社会责任之一,也是媒体文明与成熟的关键标志,它将变成各种传媒追求的终极目标。媒体在文化层面上对大众实施深层次的人文关怀,一定会提高媒体的公信力。人文关怀不但是媒体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其社会职责所在,更是社会和谐进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军.人文关怀是气象新闻的核心理念——《陕西日报》气象新闻报道的认识和探索,[J],新闻知识,News Research,2012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