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超+樊建业+蔡同博
【摘要】以湖北理工学院为例,调查分析地方院校青年志愿服务开展情况,研究青年志愿服务常态化。认为,构建青年志愿者协会是深入贯彻落实团中央文件精神的需要,是开展青年志愿服务的组织保障,是充分整合校内外志愿服务资源的需要。在构建路径上提出,完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强化组织领导、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志愿服务项目化水平,打造志愿服务品牌。依托“志愿汇”平台,加强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服务;地方院校
2015年,共青团中央提出,落实《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的意见》要求,切实加强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健全各级志愿者协会,鼓励以团支部为单位成立志愿者服务队,高校要普遍建立青年志愿者协会。20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普遍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深入有效的推动了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取得的效果和成绩是值得肯定的。
一、当前青年志愿服务的现状分析
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建校时间短,志愿服务基础工作相对薄弱。笔者牵头申报了校级课题,开展青年志愿服务常态化的研究工作。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整合校内外志愿服务资源,成立校级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为形成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提供保障。经过调查分析,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度较高,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比较乐观。参与动机主要是想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实现为社会服务的个人内在满足及扩大自身社交圈,提升自己。参与志愿服务内容上,大学生的兴趣多样化,更多大学生愿意参加公益活动和关于社会活动的志愿者服务。大学生对当前青年志愿服务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年志愿者的基本素质良好,青年志愿服务的现状比较乐观,但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需进一步深入改革。
二、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意义
首先,构建青年志愿者协会是深入贯彻落实团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的意见》,围绕地方发展,服务地方发展,切实开展好青年志愿者服务的需要。在黄石市历次重大活动及社会服务中,例如矿博会、园博会,半程马拉松,福利院、中小学等,都活跃着青年志愿者的身影。
其次,构建青年志愿者协会是开展青年志愿服务的组织保障。志愿者,是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不计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人。在此基础上,提供的服务,即志愿服务。从社会层面分析,志愿服务,传递爱心,传播文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社会和谐和进步。从志愿者个人分析,奉献社会,尽公民责任,丰富生活体验,扩大自身的社交圈,学习新知识,促进自身成长。从服务对象而言,能够体会到个性化的服务,借助志愿服务帮助融入社会。综上所述,在三者之間,需要有“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搭建桥梁,深入有效的志愿服务才能落到实处。从各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工作开展情况分析,青年志愿者协会更多的承担起了这个责任。
再次,构建青年志愿者协会是充分整合校内外志愿服务资源的需要。从校外层面分析,一是社会志愿服务组织资源广泛,义工、微公益、爱心公益、环保志愿组织、蓝天救援等。以湖北理工学院为例,校级的志愿服务组织与蓝天救援队对接,二级学院的志愿服务组织与环保志愿、医学志愿服务等对接。由于工作的不统一,管理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二是校外媒体的资源整合,当前的宣传工作较为分散,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集中管理。三是信息化志愿服务开展的需要,当前以“志愿汇”等为依托的志愿服务网络化、信息化进展迅速。这对志愿者服务组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校内层面分析,一是完善组织建设、加强统一管理的需要,校、院两级青年志愿服务大队是一种组织上的隶属关系,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管理分散的问题。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将全校的志愿者纳入统一管理,解决组织管理“两张皮”的问题。二是构建志愿服务项目化,品牌化的需要,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的项目化,是深入开展志愿服务的基础,例如结合专业特色成立的“绿色天使”志愿服务大队、“一元电脑诊所”服务大队等。在长期的工作摸索中,逐步形成自身的品牌效应。三是加强青年志愿服务的整体宣传力度的需要,整合现有服务资源、媒体宣传资源,依托校级青年志愿者协会,推动校级青年志愿服务的影响力。
三、构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路径分析
首先,完善组织建设,强化组织领导。校级层面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挂靠校团委,内设宣传部、活动部和管理部。依托各教学院团总支,指导学生成立二级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和青年志愿服务队,并鼓励各班团支部成立志愿服务小分队,积极与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对接。青年志愿者实行会员制,纳入统一管理。尤其是在一些大型的志愿活动中,依托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工作,避免多头管理,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完善制度建设,建立激励机制。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依据章程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依托协会平台,开展志愿者培训,提高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质量,使志愿服务更加规范化。建立健全激励引导机制,鼓励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并纳入志愿服务时长统计。同时,志愿服务的组织化、制度化、规范化也是对青年志愿者开展工作的一种约束。志愿服务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一种常态化的服务形态。
再次,提高志愿服务项目化水平,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校园青年志愿服务的项目化,一是将志愿服务与专业结合,充分依托学校的教学、科研平台,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开展志愿服务,并积极与校外对接,扩大影响力。例如,以湖北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绿苑环保协会为发起单位,在市民政、环保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黄石市环保志愿者协会。二是将志愿服务与社会热点工作结合,依托校内志愿者,借助校外资源,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化建设。例如,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的项目化。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将现有的项目化资源整合,深入挖掘项目品牌价值,形成合力,打造一批校内有声音,校外有影响的志愿服务品牌。
最后,依托“志愿汇”平台,加强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志愿汇”平台由志愿服务管理系统、公益积分系统、志愿者社交系统“三系统”,志愿者大数据库,互联网、掌上、云端等多终端应用组成。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体系的志愿服务和公益行为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将作为青年信用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建设载体。志愿者们可通过“志愿汇”PC端或手机App等报名或发起志愿服务活动,服务时数将按照一定比例自动折算为公益积分(即益币),并累计在个人账户中,积累的益币可通过线上“益币商城”、线下“公益慈善商店”兑换商品,也可享有公共政策、公共资源优惠,构建了志愿者线上互联、线下互动的O2O服务体系。将青年志愿者协会与“志愿汇”深入有机结合,打造枢纽平台,让志愿服务触手可及,运用大数据思维,扎实推进基础数据统计,简历评价机制,反哺志愿者。
参考文献:
[1] 曾佳等. 论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以北京师范大学白鸽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例[J].技术与市场,2011,(6):187-189
[2] 李佩.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的路径[J].江汉大学校园之声,2015,(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