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智能制造,架起职业院校与智能制造企业一线的桥梁

2017-05-04 06:13王兰军王芳丁林曜
职业·中旬 2017年2期
关键词:瓦克分厂毕业生

王兰军 王芳 丁林曜

为迎接工业4.0时代的到来,强化课程与岗位融通,破解人才培养与智能制造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推动和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专业建设与智能制造企业发展共同推进,以求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石油济柴动力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教师工作站”。经过半年的工作学习,阶段性任务已经完成,现对教师工作站的工作做以下回顾和总结。

一、中油济柴的智能制造水平

中油济柴始建于1920年,是我国最早生产柴油机的厂家之一,其核心业务是中大功率内燃机的研发制造,延伸业务包括液力传动装置、电气控制装置、燃气动力集成装置等。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内燃机研发及试验设施,高柔性、数控化的核心部件加工设备,完善的质量检测及理化设备。该厂生产加工的智能化水平比较高,工厂内的加工设备已经数控化了,大多数都是数控加工中心。为实现制造过程中的智能化,工厂车间现场设有生产管理系统终端。每天生产加工的零件被扫描到现场的终端,这个管理系统是全厂联网的。一方面便于统计工作量,另一方面质量监督部门可以实时跟踪这样一个零件目前到了哪个环节,存在什么问题,即便这个发动机到了客户手里,在使用过程中,某个零件出了问题,系统也可以监控它的运行,快速追踪,及时维修,责任到人。

二、教师工作站的运行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驻中油济柴的教师工作站首批选择了三名教师进站,笔者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在中油济柴学习工作半年,教师工作站的日常工作如下。

1.深入车间,参与智能制造企业生产

从早上一开始三名教师坐着工厂的班车来到车间,穿戴好工装,参加车间的晨会,之后就跟车间的工人一起,在工人师傅的指导下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在这半年中,先后在大件二分厂学习发动机曲轴的生产、加工过程;在大件一分厂学习缸体的生產、加工过程;在总装分厂的全自动化的生产线上参与发动机的组装;在中油西瓦克参与发动机配电屏的安装、配线和调试。在半年里,我们亲眼见识到智能化生产下的中国产业工人真实的工作状态,朝夕相处工作中,受益于工人们无私的指导并被他们工作中精益求精的认真态度所感染。

2.向智能化生产的专家学习

除了日常的生产工作,我们还积极地调阅智能制造企业的技术资料,向他们的智能制造的专家请教智能制造的技术问题。在生产曲轴的大件二分厂,曲轴的加工采用的是德国进口的车铣复合中心,这项关键设备的引进,大大提高了工厂智能化水平。该厂80后副厂长王琪经过潜心学习和不断探索,完全掌握了德国的技术,实现了加工程序的独立编写,加工过程独立诊断和控制。济柴引进的德国WALDRICH-SIEGEN公司大型龙门五面体加工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内燃机机体加工设备,能够实现全数字化控制,全自动化更换附加头、换刀工作,主要加工轴采用静压导轨方式,加工精度达到5微米。操纵这些尖端装备的是杰出青年岗位能手——齐书新。在向这些智能制造专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智能制造的巨大的魅力,智能制造已经显现出了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在智能制造生产中的所有要素中最重要的依然是人才,而人才必须在真实的智能化生产的环境下不断锤炼,才能茁壮成长。

3.学习智能化生产背景下人才的培养

智能制造时代,尖端的装备需要高素质人才去驾驭,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我们看一下齐书新所率领的龙门加工中心团队是怎样开展人才培训的。

龙门加工中心班共有19名员工,平均年龄25岁,齐书新在班组内积极倡导“学习也是一项工作”的理念。他坚持利用午休时间,组织员工展开技术研讨,通过解决现场技术难题来提高大家的技能。他还自编培训教材,毫无保留地向年轻员工传授技艺,培养和教育了十多名具备独立操作龙门加工中心能力的业务骨干。齐书新制定的“岗位轮换”工作法,让每位员工每月轮岗一次,到不同的加工中心进行不同工序的加工操作,使每位员工都能够有机会学习和掌握不同岗位的操作及程序的编制工作,促进了一人多岗,一专多能。

我们看到在智能制造时代,工厂内采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法,依然是“师傅带徒弟”。这种培养模式曾给我们国家培养了千千万万的优秀的产业工人,在智能化时代,这种培养模式依然是智能制造企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最有效的方法,这一点在我们后来去临工考察时也再一次得到验证。

三、教师工作站的工作总结

笔者以前在学校教书,对于当今工业现场中的智能制造过程并没有深入了解。来到济柴后可以说大开眼界。通过向工人师傅和智能化专家学习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得出如下结论。

1.智能化时代岗位人才需求分析

(1)智能化时代岗位的自然分工。由于发动机是比较复杂的设备,需要非常多的工种协同,由多个分厂分工完成的,生产加工某个零部件的分厂又有从设计到加工再到检验等不同的分工。可以说济柴是一个门类齐全的智能制造企业,这样一个智能制造企业对于分析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岗位需求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那么在这里我们的毕业生的位置究竟在哪里?

尽管济柴有很多先进的设备,但是我们发现在N50车铣复合加工中心操作者2005级数控专业的毕业生,在ABB装配生产线上有笔者学校的毕业生,在西瓦克的工业现场遍布学校各届的毕业生。但是维护ABB装配线的是西安石油大学的两位年轻的工程师,维护N50车铣复合中心的也不是我们的毕业生,在西瓦克的各设计办公室内也没有我们的学生。显然,在现代智能制造的自然分工中我们学校的毕业生主流的岗位被分到了一线、被分到了现场。

(2)电气专业毕业生岗位人才需求分析。在济柴,我们先后走过了大一分厂、大二分厂、总装分厂和西瓦克电气事业部。综合来看,济柴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电气技术主要岗位如下。

一是机床维修岗位。机床维修主要是在大一、大二分厂和总装分厂。大件二分厂是生产加工曲轴、连杆、凸轮轴,分厂现有主要生产设备123台,其中进口关键设备16台;大件一分厂是生产加工箱体和缸盖的分厂,拥有各种设备164台,其中进口设备10台,各类加工中心2l台;在总装分厂主要设备就是智能化的装配线。我们在跟维电组的师傅座谈时,了解到每个分厂专门从事电气维修的人员不足5人,由于分厂大量采用了数控设备、数控机床的稳定性高,减少了维修任务,但同时对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提高了。

二是售后服务岗位。前面已经阐述,柴油发动机要想稳定运行,正常发电,需要配电屏的可靠工作,配合济柴发动机产品的销售。售后服务必须跟上,因而需要的一些售后人员,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以胜任济柴的售后。由于配电屏涉及知识面比较广,要求售后人员对配电屏的控制及发动机的正常运行比较熟,同时也要懂一些机械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三是配电屏的安装接线岗位。这个岗位主要是在西瓦克,西瓦克为整个厂所有类型的发动机生产配电屏,同时西瓦克还生产低压配电柜,无功补偿控制柜,风力发电柜组。高职院校毕业生成为了西瓦克生产车间的主力,需要的人员较多。这个岗位要求能看懂图纸,并且做到熟练、细心。接线要求正确、牢固、美观。

四是产品的检验岗位。本岗位主要在西瓦克和总装分厂。西瓦克是空载试验,岗位要求清楚配电屏各部分原理,会使用各种仪表,能够检查、排除一些简单故障。再一个就是总装分厂的发动机带载试验,这个部分也需要少量电工,要求对发动机正常运行情况要非常熟悉。

根据统计,电气专业在不同工作岗位的需求量如下图所示。

2.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从智能化生产的现场以及岗位人才需求分析可以看出存在这样两个趋势:其一,智能化生产现场的技术水平、发展速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校内专业教学;其二,由于工业技术水平地快速提高,岗位的自然分工,笔者学校的毕业生被自然地分配到了一线的操作、装配,接线、检验这些岗位。这样的趋势会成为主流而越来越清晰。在这样一个分析判断的基础上,我们的专业教学就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调整。

(1)直面智能化时代我们的差距。智能化时代,高职院校与智能制造企业一线的差距是全方位的,而且这种差距正在拉大。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师资的差距;其二是设备和教学环境的差距。

一是师资差距。由于高职院校的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智能化生产的教育和实践经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脱离实际,跟不上时代步伐。对于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请智能制造企业的智能化专家定期来学院培训我们的师资,另一方面是选派专业教师到智能化生产厂现场学习。

二是设备和教学环境的差距。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尽量选用生产一线当前实际在用的设备,原有的老旧设备要淘汰。同時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室里培养不出过硬的技术、技能。提高技术技能最好的场所是工业现场,因此可以选派比较好的学生到智能化程度比较高的智能制造企业锻炼,让我们的学生在实际的智能化车间学习生动的技术。

(2)夯实基础,苦练基本功。立足当前智能制造企业的自然分工,既然我们的毕业生主流的就业方向是一线的操作工和安装接线工。因此校内实训教学,重点应该回归基本技能。基本功应该反复练习、强化练习,而没必要过分追求高大上的技术和技能。也就是说在时间和设备投入上不能再平均用力。比如电气自动化的学生在校内、基本控制线路的配盘练习、机床线路的维修就是基本功,而PLC、单片机这类的技术可以学,但是它不属于基本技能。

从济柴的生产实践看得很清楚,学校毕业生占据的岗位就是一线的操作、装配、接线和检验这类的岗位,而不是搞产品的研发、设计或者是高端设备的维护。这就需要我们面向岗位,立足基础,强化基本技能。

(3)对学生进行分类,因材施教。练好基本功的同时,一是在实训教学上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分类,分层次、分专业教学,不再让所有学生面面俱到地完成所有课题的学习,二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特点,每位学生有选择地学好一两种技术即可。

有能力学习高端技术的可以去练习PLC、单片机编程,学习交、直流调速,研究过程控制;学习能力差,基础不好的学生练好基本功即可。不可否认笔者学校的毕业生有一些是天赋极高的,是可以把比较高端的技术学好的,但是即便学好了,真正可以从事产品的研发、设计,从事高端设备的维护的也是极少数。因为这样的岗位绝大多数已经被本科院校里面比较好的毕业生占据了。对学生不按照学习能力进行分类,而采取循环学习的方式也会造成教学设备、师资的浪费。笔者一直在校内从事电气实习教学,在教学生PLC编程时,有许多学生是很难学会的,他们学习的欲望不强,可能也没有这个能力,不加分类地让他们学,学生很痛苦,最后没什么效果,只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半年来,早早地起床赶上他们的班车,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我们开始了一天的学习和实践。虽然条件、环境可能不如学校,但是这半年里我们学到了很多,结识了很多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开了眼界,也有实质的提高。可以说这半年的工厂锻炼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段经历,必将对后续的教学有非常正面的帮助。

课题:本文是山东省教育厅2015年度重点教改立项项目“基于企业智能化生产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0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为王芳教授,课题组成员还有赵中宁教授、丁明伟老师、张良智老师等。

(作者单位: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瓦克分厂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淮北选煤厂芦岭分厂浮选精煤高效降水实践
瓦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瓦克今年头九个月业绩出色——预期2018年全年销售额及EBITDA可实现增长
最“叛逆”的毕业生
瓦克研发出供电子产品使用的易涂覆型导热胶粘剂
瓦克有机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
素描“周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