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标准文本看科学课在小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的作用

2017-05-04 07:26张献伟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文本分析学生核心素养小学科学

张献伟

【摘 要】小学科学课对培育小学生核心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比对,更能明确这一点。目前,仍广泛存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不重视小学科学教学,有关高校忽视科学教育人才培养等问题。在国际科技竞争加剧,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亟需重视小学科学日常教学,以及科学教育人才的培养工作。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生核心素养;课程标准;文本分析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重点研究项目“地方高师‘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中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7—SSSYZD—03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067-03

2011年以来,义务教育阶段的新版课程标准陆续发布,唯一缺少的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据了解,有关专家正在积极反复修订。通过网络上流传的在修订版本和专家的解读,我们几乎可以明确:小学科学在小学阶段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将规定从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的科学教育目标。以前被称为“教学大纲”的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总纲领和行动指南。通过对课程标准文本进行词频分析,则在一定意义上能明确该学科所强调的知识和能力要点。笔者拟对教育部新出台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下简称“学生核心素养”)和《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两个文本中出现的核心词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索小学科学课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中所能起到的作用。

一、总体分析

各科课程标准中的“前言”主要阐述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本标准的设计思路等。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前言”的第一段为:“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中能明显感受到小学科学课对培育学生科学素养、学习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的重视。

表1整体展示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与学生核心素养中“六大素养”的对应关系。比如:小学科學课程标准“科学探究”目标,有关“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等表述,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在动手实践中学习的过程。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所说的“科学不迷信权威;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则是明确指出在科学课学习中,学生要养成科学求真的精神,有珍爱动植物之心,重视利用科学思考来改变社会。“科学知识”目标则主要包括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等方面的知识,其中“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明确指出了小学科学对培育学生健康生活能力的直接作用。

二、分维度比对

1. 文化基础领域

首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人文底蕴”方面有所阐述。比如:在其“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则明确指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家长、学生和其他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并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等。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科学课在强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也强调人文情怀的培育和审美情趣的引导。

对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前言”有关“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的表述中明确提及;还在“具体内容标准”之一“生物与环境之二:进化现象”知识的“活动建议”中,鼓励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达尔文的科学精神。其在词频上的具体显现,见表2。

2. 自主发展领域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关于教材的呈现方式”中明确提出:“需要从小学生观察世界的角度、自主学习的角度和科学学习活动的方式来表述,而不是沿用成人的角度、教师为中心的角度和接受式学习的方式来表述。”课程标准全文出现“自主”4次、“自己”59次、“自我”3次、“自身”6次,类似“主体性”的词汇累计出现近百次。其“总目标”中强调学生“要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等。全文“发展”一词累计出现43次,从这些词句的频次足见小学科学对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重视。

前文已提及学生核心素养所强调的“健康生活”是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科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科学”中,“健康生活”的教学内容有:生理与健康、生长发育、良好生活习惯等,具体包括引导学生“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了解疾病的产生和预防”“正确认识青春期”“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等。可以说,相比其他学科,对“核心素养:健康生活”的培育,小学科学维度最全、能起的作用最大。

从表3不难看出,小学科学课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强调,以及对信息搜集与应用能力的重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搜集整理信息”还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具体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社会参与领域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全文出现“参与”21次。其中,主要包括“参与科学学习活动”“关心科学技术,热心参与有关活动,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感”“在参与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获得情绪感受,并融入自身的经验之中”“让每个学生轮流参与”“学会参与讨论”“参与居室装修设计、电路设计、美化居室设计”“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参与评议”“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等。而在科学实验中经常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其实也是学生参与同伴互动的过程。全文出现“社会”字眼22次,包括“人类与社会”“科学与社会”“技术与社会”等,这些词句的反复出现,表明在小学科学课学习中鼓励学生利用所学参与社会生活。

有关“社会责任”,前文已有所提及,而培养“国家认同”反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对身边世界的好奇心和感情,热爱家乡。作为具体内容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及其他知识中涉及我国古人智慧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国际理解”则在“地球与宇宙”板块“环境保护”等问题中涉及。课程标准全文共出现“人类”26次,世界“58”次,这也就是要求学生要树立全球意识、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

从表4可以看出,小学科学课对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强调,以及对技术应用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年主要依托科学课开展的“创客”活动(包括3D打印机、机器人大赛等),更是突出了工程、技术与科学的紧密联系。据了解,不少地区已借鉴美国“STEM”计划把“技术与工程”作为科学课的重要目标。小学科学课在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过程中,也有对热爱劳动的表述,比如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内容标准 ”中,“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就是其中一项条款。

三、由两个文本对比引发的思考

通过上文就两个颁布时间相差15年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01版)文本进行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科学在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作用。由于许多国家与地区、国际组织都把核心素养视为课程设计的DNA,努力研制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或课程标准,期望在核心素养统领下以教育或课程标准为抓手发动教育改革。可见,即将颁布的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一定会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方面发挥更大的指引作用。

然而,遗憾的是,小学科学在当前很多小学仍被作为副科,特别是西部小学的科学教育,大多仍然停留在以老师为中心、讲解常识的“初级阶段”,西部相比东部(章鼎儿为浙江省科学教研员,该省专职科学教师占50%左右)“几乎相差20年”。国家配发的科学实验器材在很多小学也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教育行政部门现有的评价体系过于强调传统文化课而忽视科学课,很少招聘科学教师;多数小学的科学教师由主科老师兼任,即使个别学校拥有专职科学教师也多为“半路出家”转岗而来。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单志艳依照2020年教师队伍师资配置标准化要求估计,小学阶段科学教师需补充32万人,比艺术教师20万的缺口还要大。

与此对应的是当前只有少数学校开设有科学教育專业。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研制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郝京华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全国只有60余家高校开设该专业,且在课程设置中缺少“科学学习心理”和“科学课程设计”内容,而“真正的专业科普教育工作者,在理科专业的学习和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两方面,都是不能偏废的。”而事实上,在培养小学科学教师过程中,不只是科学类课程与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之间协调不够,就是理科课程(包含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在各高校分院系设置专业的背景下想培养综合性能力较强的科学教师也存在现实困难。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5年9月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仅为6.20%,位居全国前三位的上海(18.71%)、北京(17.56%)和天津(12.00%)等地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才达到美国和欧洲世纪之交的水平。上文所提及的排在全国各省市前列,且在基础教育阶段对科学教育颇为重视的浙江省,其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仅为8.21%。可以说,我国科学教育仍然任重道远。有关科普专家曾明确指出,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比日本晚20多年。

随着国际科技竞争的加剧,我国于1999年制定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研究》(2049计划),该计划强调“国民科学素质的培养将以中小学基础教育为主渠道”。国务院办公厅近期也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其中明确提出了“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完善中小学科学课程体系”“研究提出中小学科学学科素养”“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技教育”“修订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等措施。

在这种大背景下,区域教育部门、师范高校、小学必须高度重视小学科学的日常教学及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小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科学课大有可为,亟须有关各方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邵朝友,周文叶,崔允漷.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8).

[3] 陈薇.章鼎儿.补上科学这一课[N].中国新闻周刊,2013-5-10.

[4] 张颖,张娜.小学科学课,“科学”吗?[N].福建日报,2013-12-11.

[5] 解艳华.教师教育亟须进行“供给侧改革”[N].人民政协报,2016-9-29,(9).

[6] 李晨阳,张楠,拿什么呼唤你,科教人才?[N].中国科学报,2016-09-08,(1).

[7] 邱晨辉,马露.科普专家: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比日本晚20多年[N].中国青年报,2014-6-17.

(编辑:易继斌)

猜你喜欢
文本分析学生核心素养小学科学
浅论苏式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投资者情绪短期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
维护正统还是观念复辟?
学生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研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我国地方纪录片的出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