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期)
坚持敏锐观察、深刻洞悉、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做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记者的身份和角色,从客观的记录者、评判者,到社会建设的参与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始终以建设者的姿态,在推动着社会的一点一滴进步。秉承这样的传统,总结历史的经验,今天我们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更需要在敏锐观察、深刻洞悉的基础上,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做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一是要形成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力。现代新闻业自诞生以来,就有着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觉醒。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与传播过程中,这种觉醒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责任与使命。170多年前,马克思正是在《莱茵报》期间,开始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创办《新莱茵报》,成为动员、团结和组织革命人民的一个重要舆论阵地,对欧洲大革命产生深刻影响。20世纪初,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创办了《新青年》,引时代风气之先。五四运动爆发前,一批受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在新思想、新观念的指引下,走上推动中国历史改变的前台,成为推动民族复兴与进步的时代先锋。毛泽东同志正是受此影响,回到湖南创办《湘江评论》,批判旧文化,宣传新思潮,歌颂俄国十月革命,对湖南革命运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每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都离不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发挥重要推动作用。为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改造,毛主席曾多次批转并加编者按在人民日报宣传介绍这方面的先进经验。这充分体现了新闻舆论对社会进步的引领作用。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新华社当日作了转发。文章论述的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基本观点,但却如同一声“惊雷”,所对准的是僵化的、教条的“两个凡是”,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对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发挥了重要作用。更可贵的是,这篇文章引发了一场真理标准大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重要思想准备,影响极其深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日报始终奋力为改革开放鼓与呼,从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中可见一斑。1980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在第五版刊发了一篇题为《长途贩运是投机倒把吗?》的千字文。文章虽短,但当时被很多农民读者作为“合法”依据贴在扁担上挑着货物去赶集,因为报道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农民挑着农产品进城卖掉,不是“投机倒把”。由此可见,一篇敢于说出农民心里话的报道,不仅能够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更重要的是起到了引领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
这些年,个别新闻人热衷炒作娱乐圈奇闻异事,其实他们根本没能理解新聞舆论的真正价值,他们与那些推动社会进步的穆青们相比实在是太可怜了。我们必须看到,大多数新闻舆论工作者能够坚持与时代同呼吸、与社会共命运。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其后不久,深圳特区报记者陈锡添采写《东方风来满眼春》这篇著名报道,全景式展示了小平同志视察深圳行程。“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多干实事,少说空话”“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中许多精辟思想观点从这篇报道中最先传递出来,这对当时一些处于彷徨之中的领导干部和处于观望之中的普通群众来说,无疑发挥了有如拨云见日的思想引领作用。
社会进步潮流的引领与推动,必然因应实践的变化,在螺旋式上升中不断有所突破。比如,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重大战略判断,也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人民日报及时组织力量对新常态进行研究,连续发表《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等评论员文章,推出述评《新常态,新在哪》《新常态,辩证看》《新常态,新应对》,帮助人们从新的时空视角来审视我国的经济发展,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
形成引领社会进步的舆论推动力,关键是要善于见微知著、见形察势,做到“知势”“识势”,还要“引势”。不“知势”,即使势已至,也无感无觉,必然坐视大势流失,喟叹而无为;不“识势”,必然逆势而行,再怎么用力,也只能是事倍功半;不“引势”,必然无法立于时代潮头,只能亦步亦趋。无论知势、识势还是引势,都考验着新闻舆论工作者能否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对新闻舆论工作者来说,只有学识渊博、眼界开阔、观察敏锐、思考深邃,才能对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社会进步潮流有准确的把握,进而才能及时提出引领社会进步、影响社会进程的独到见解和思想观点。
二是要凝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正能量。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是人民群众。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职责,就是要团结人民、鼓舞士气,就是要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简单地说就是凝聚正能量。与正能量相对应的是负能量。负能量,往往能使一个人消极颓废,使一个国家失去前进的动力。
榜样的力量就是正能量。形成榜样的力量,新闻媒体要做的就是典型宣传。长期以来,人民日报在宣传重大典型方面从未缺位,从雷锋、王杰到张海迪、郭明义,从焦裕禄、谷文昌到孔繁森、杨善洲,从道德模范到时代楷模,从女排精神到奥运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激励了大批优秀领导干部。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穆青领衔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焦裕禄“肝癌晚期仍坚持工作,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藤椅右边被顶出一个大窟窿”成为民族的共同精神记忆。习近平总书记从当年做县委书记时起,就始终坚持以焦裕禄为榜样。去年,杨振武社长亲自带队深入福建东山采访,在头版头条发表《“四有”书记谷文昌》,“他是一盏灯,烛照后人行”的楷模形象跃然纸上,对领导干部落实“三严三实”要求、做“四有”干部具有重要引导作用。今年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组部要求把向李保国同志学习作为重要内容。这其中,与我们的新闻舆论宣传是分不开的。人民日报内参先后两次报道李保国的事迹,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称他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并号召全党同志向李保国学习。能把这样的典型人物挖掘好、报道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报人的工作价值。
由典型宣传上升到更高层面,就是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我们之所以强调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这是因为:在我们国家,社会积极正面的事物是主流,消极负面的东西是支流,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正确认清主流和支流、成绩和问题、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集中反映社会健康向上的本质,客观展示发展进步的全貌。这种正面宣传还要注意改进方式、提高质量,坚持“三贴近”、践行“走转改”,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让群众爱读爱听爱看,让党的新闻媒体成为弘扬主旋律的主要阵地,不能搞假大空式的宣传,也不能停留在重复政治口号的套话上。我注意到,在采写重大主题报道中,常常会发现一些鲜活的小故事,只要用心去写就能够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要在人民群众中间,使人民认识到中国的真实情况和动向,对于自己的力量具备信心。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也要解决怎样看待真实性这个问题。我们始终坚定地认为,事实是新闻的本源,虚假是新闻的天敌。做新闻报道,必须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决不能根据愿望描述事实。同时,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搞清楚是个别真实还是总体真实,不仅要准确报道个别真实,而且要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我们这么大的党,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又处于这样的发展阶段,怎么可能没有问题呢?有些事情不报道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一经报道特别是连篇累牍地报道,社会就会缺乏精气神,人心就会散掉。
三是要积极引领媒体自身的发展进步。媒体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反映,也是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从报纸到广播到电视,再到现在的网络,媒体总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近年来,关于“纸媒是否消亡”“电视节目还会有人看吗”的讨论不时出现,传统媒体面临的竞争压力正在与日俱增,而新媒体则突飞猛进地发展。在这场变革中,传统媒体以及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都面临着一个“怎么办”“向哪走”的问题。但不管困难有多大,要做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就必须引领媒体自身发展进步。
引领媒体自身发展进步,首先要牢固树立融合发展的理念。2014年8月,中央深改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媒体融合正式吹响了冲锋号。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人民日报社制定了融合发展的工作方案和总体规划,设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办公会。在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报社每一个员工都要切实增强融合发展意识,找准自己在融合发展中的定位,成为推动融合发展的正能量。
引领媒体自身发展进步,还要求我们切实增强用户意识。推进媒体融合,对准的痛点就是连接断裂导致的用户流失。在媒体融合发展中,我们应当始终秉承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以人民日报品牌为依托,通过有品质的新闻和有特色的服务来赢得用户、发展用户、集聚用户,重构互联网时代的用户连接。发展新媒体,实际上就是在重建用户连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我说你听”的做法,改变那种“爱看不看”的心态。要全面强化产品创意,在确保正确舆论导向前提下,积极探索适应新媒体的表达方式,让创意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最近这一年多来,人民日报社推出了一些被热传的融媒体产品。今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期间,我们现场录制音频,由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总书记的元宵节问候”融媒体产品,全网点击量突破2.6亿次。这一融媒体产品的广泛传播,也给我们传播创新打开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引领媒体自身发展进步,还要求我们掌握和运用一切有利于融合发展的先进传播技术。对媒体来说,内容至关重要,但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仅有内容远远不够,必须要将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位置。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不断提高技术研发水平,以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驱动媒体转型升级。人民日报社按照中央融合发展统一部署,加快建设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日报全媒体新闻平台、人民日报数据中心三大重点项目,初步搭建起了“云、管、端”的基礎架构,特别是“中央厨房”机制的运行,将有力推动人民日报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真正从相“加”到相“融”。我们应当牢固树立全员技术意识,无论从事哪类工作,都应从传播效果最大化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术,运用新技术,把技术提供的一切可能性用足用好。
坚持心系人民、心明大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做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列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之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社会公平正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内容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多个方面,这次十分明确把“做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赋予到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职业要求之中,是对我们新闻舆论工作者的信任与期待。
一是要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公平正义”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句空洞的口号,归根结底要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新闻舆论工作者要真正成为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必须按照习总书记要求,在思想认识上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日常工作中切实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判断。有人总结的这样几个现象,印证了这一判断的严肃性:交通方便了,离群众却远了;通讯发达了,与群众的交流却少了;文化程度提高了,做群众工作本领却降低了。其实,这样的问题不仅在党政干部身上有,新闻舆论工作者也或多或少存在。有的记者习惯于靠打电话、泡会议、拿材料获取报道素材,而不愿做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在“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问题上迷失了方向。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同样是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自觉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贯穿到日常工作中,真诚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忠实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呼声和要求,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更多更好地宣传那些辛勤工作、为国家奉献的普普通通的人民群众,让他们获得社会的理解和尊重。要始终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行动上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鼓与呼。刘少奇同志说过,人民的呼声,人民不敢说、不能说的、想说又说不出来的话,你们说出来了。如果能够经常作这样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的记者就真正上路了。
二是要坚持建设性的舆论监督。我们讲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不是说只讲正面、不讲负面,关键是要从总体上把握平衡,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统一的。开展舆论监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手段,也是新闻舆论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毋庸讳言,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的反映也越来越强烈。对侵害人民群众利益、有违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不能视而不见,而应该以高度的责任心,通过深入扎实的稿件采写将其揭示出来,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也就是说,我们要善于运用舆论监督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舆论监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开批评,二是内参报道。无论哪种形式的舆论监督,我们都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地叙述,科学地分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由于党中央机关报所处的特殊地位,其开展舆论监督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比一般媒体要大得多。人民日报上的批评性报道常会迅速成为舆论焦点,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并推动相关问题的及时解决。2001年7月17日,广西南丹县发生重大透水事故,81名矿工遇难。具有黑社会背景的矿主与当地腐败官员勾结,隐瞒事故真相长达半个月。人民日报广西记者站的记者先是通过内参“揭开了盖子”,随后又公开报道。国务院调查组介入后,100多名责任人遭到刑事追究或党纪、政纪处分,时任县委书记被判死刑。《朱镕基讲话实录》在谈到“南丹事件”时专门讲到了人民日报内参,书中是这样表述的:“要不是人民日报的《信息专报》报道”“那差不多上百人就要冤沉水底了。”
通常情况下,舆论监督威力巨大,往往一篇报道就能讨回公道、扭转局面,对中央媒体来说更是如此。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开展舆论监督是记者的神圣职责,不能丢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光荣使命;另一方面也不能包打天下、四面出击,而应秉持“依法监督、科学监督、建设性监督”原则,不能为了监督而监督。媒体虽然拥有话语权,但毕竟不是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不能越俎代庖、直接介入或干预问题的处理。
舆论监督还要注意把握好度,如果我们在开展舆论监督时,只图一时之快,热衷于“揭短”“亮丑”甚至“抹黑”,而不顾及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时间和条件限制,就会削弱大家的希望、动摇人们的信心,与开展舆论监督的初衷背道而驰。在舆论监督报道过程中,一方面心要热,同时头脑要冷靜。要善于依托个别、指导一般,通过个案监督促进具体问题的解决,推动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调整或完善,在更高层面更广意义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要始终做公平正义的化身。打铁还需自身硬。当前,新闻舆论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都给新闻舆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在新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始终做到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让党和人民放心。人民日报要办得高出一筹,发挥“中流砥柱”“定海神针”作用,归根结底要有一支高出一筹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
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履行好党中央机关报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需要我们具备过硬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治素养,二是专业素养,三是作风和道德素养。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就必须守住道德底线、法纪红线,坚决防止以媒谋私。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调查权、表达权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这种带有强烈“公权”色彩的话语权,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为公共利益代言,而不可用来为个人牟利。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我们必须时刻将法纪挺在前面,常怀敬畏之心,自觉抵制“有偿新闻”“有偿不闻”,坚决杜绝“新闻敲诈”“媒体勒索”等不法行为。我们必须认清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恪守新闻职业道德,自觉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对每一个新闻舆论工作者来说,只有自身行为端正,对别人开展监督才能理直气壮,也才会无愧于“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这一光荣称号。
(本文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秘书长王一彪给报社有关部门和单位编辑记者讲党课的整理稿,发表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