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视角下“流民心态”对文化融合的影响

2017-05-03 12:14叶琳
现代交际 2017年3期
关键词:流民居住地场域

叶琳

摘要:由于灾害移民物质条件的急剧恶化和精神世界严重受损,在心理上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本文尝试以“流民心态”进行阐述。人作为文化的载体,在这种心态下会对文化融合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灾害的含义及其影响,侧重于灾害移民的特征及心理分析,从而阐释“流民心态”的表现和成因,最后尝试给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灾害 流民 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83-02

全球人口增长、环境破坏、气候变暖、地质活动频繁等诸多原因,致使重大灾害频繁发生。近几十年来尤其是近十年,伴随着明显趋势的全球变暖和急速加剧的大环境变异,全球各地区频繁发生各类极端灾害事件,如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2011年日本东北部9级大地震及引发的海啸等,这些灾害的影响巨大,给当地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无论是自然、人为抑或是科技的灾害,都面临着紧急抢救人民生命财产、有效安置灾民、恢复与重建基本生活设施、灾民心理辅导等众多的工作,灾害移民因原居住环境被破坏,迁移到新的居住地并融入当地社会的过程,是一个社会适应或再社会化的过程。

一、灾害与移民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即是一部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大量的神话传说与历史文献可以印证灾害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如影随形。近些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频繁发生各种灾害。加之导致灾害的隐患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多,灾害的“放大效应”更加显著。灾害发生时间短但影响周期长,它作为复杂的物质事件或者过程同时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从而具有多维性的特征。近年来随着各种灾害发生频率的提高以及所造成的危害加剧,学术界对于灾害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包括人类自身与灾害以及自然的关系等重大问题。

各种灾害的共同点是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也将影响到原居住民所处的内部生产生活条件、外部生存发展环境和自身的心理精神状态。灾害摧毁了他们的家园,出于躲避灾害以寻求较适宜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的状况,便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灾害移民。本文认为,灾害移民是指因各种自然灾害因素,迫使居民由其原归属地暂时性或永久性地迁移至其他居住地,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自愿与非自愿转换性、往复性。作为活动主体,灾害移民也可以指因为各种灾害而在异地之间临时性搬迁或永久性迁移的群体或个人。

二、移民与“流民心态”

移民是人类在地理空间位置上居住地发生位移的活动,是一种人口的迁移活动的经常性现象。对于灾害移民来说,移民过程带有很强的被迫性,灾害迫使他们离开原来习惯的生产生活环境去适应陌生的发展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移民的物质资本、社会人脉资源等遭到破坏产生损失,而且在迁移到新的居住地后,他们原有的传统价值观念、习俗或者是生活方式都可能与当地居民不一致,甚至是相互冲突,而被迫发生改变。灾害给移民带来各种实际损失,涉及移民的社会资源、收入、人际关系网络等方面的破坏甚至解体,经历灾害后物质条件的突然恶化和精神世界的重大损失,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了很强的灾民意识。灾民意识是灾后经常出现的一种消极的社会心理,是灾区人民的精神世界遭到严重破坏的结果。灾民意识有很多种明显的表现,比如在灾害中消极配合救援;灾后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破坏日常行为规范,等等。这种灾民意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十分不容乐观的。灾害移民作为灾害中的特殊群体,灾民和移民的双重经历使他们心理预期出现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外迁到非灾区,移民们离开受到重创的环境,也许会淡忘灾害带来的傷害,积极开始新的生产生活,出现比较好的预期;另一方面,如果在移民的安置中没有处理好一些相关的问题,灾害移民可能出现“流民意识”,或者是移民脆弱性心态等更加严重的心理精神问题。

那么,何为流民心态呢?本文认为,流民心态是在严重自然灾害等特定条件下形成的,移民被迫离开原居住地,对于新迁移地缺乏归属感甚至产生排斥情绪,不积极融入当地社会的一种消极心理。

三、流民心态与文化融合

当移民迁入陌生的居住地后,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受到自身文化与迁入地主流文化之间的差异甚至是冲突,从而感受到格格不入和失落。对于灾害移民来说,若要在新居住地稳定生活并尽快适应当地环境,必须努力去适应迁入地的社会和文化。在迁入地,移民应该善于取长补短,在自身所带来的移民文化与迁入地文化的摩擦与冲突中找到制衡,也在不同文化的博弈中发现自身文化的局限性,从而扬长避短,形成一种变通状态。一方面移民通过向外“渗透”的方式将传播自我文化中的先进文化因素带给迁入地的居民,另一方面移民通过“内吸”的方式吸收迁入地主流文化中的利于生活和生产的文化因素,从而在两大群体中出现一定程度和范围的文化融合。

根据不同的移民心态以及社会融入的模式,将移民在迁入地的融入结果划分为五种模式:多元型、隔离型、融入型、选择型、融合型

(1)多元型:移民在经济生活方面实现与迁入地居民的整合,但在其他方面保持自己的特色与传统。多元文化论者提倡社会应具有多样性并应受到保护,如迁入者的方言、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多元社会的理想是互相认同、欣赏对方的文化特色,构成精彩的多元社会。但是,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2)隔离型:移民在经济整合、行为适应、文化接纳、身份认同等方面皆显现较低的趋同取向,基本未能融入到主流社会中,成为一种边缘人。比如,他们依旧讲着家乡的方言,日常生活仍主要围绕在原来家乡人的圈子中。当然,这并不否认或排除这种可能: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接纳了部分的迁入地的文化,并希望实践迁入地的行为规范。然而,自身的意识局限、原居民有意或无意的偏见与歧视、迁移地的结构性制约、宏观的制度束缚了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导致许多流动人口虽然在迁入地生活了多年,依然如流民,没有归属感。

(3)融入型:指移民在各方面基本成功地融入到迁入地的主流社会。然而,这种融入只是灾害迁移人口接受并融入了新的居住地的生产生活以及文化习俗,他们基本上把以前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文化习俗都抛弃了,完全接纳新居住地的各种生活方式。而新居住地的原居住居民则很少甚至没有接纳流动人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所以,这种方式是单向的,是不平等的。

(4)选择型:移民在劳动就业、社会福利、经济收入等方面可能与当地人群基本相同,其行为举止也与当地居民基本一致,但在文化方面却既接受迁入地的文化,也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与特色,心理上却与自己的家乡更为亲近,也更加认同原来的社会关系,保留着与迁入地的心理距离。选择性融入难于全面融入,它要求灾害移民有比较良好的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和较好的心理素质。

(5)融合型:移民整合到迁入地的主流文化中,在与迁入地人群相互接纳与适应中,通过相互的文化渗透达到融合并共同生存的境界。因此,他们既保留自己的文化,也接纳迁入地的文化;既按照现居住地的规范行事,也在人际交往等方面维系原来的社会关系;接受各自不同的语言、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他们接纳社会上不同文化的存在,尊重不同群体的意见、喜恶等。

综上分析,移民心态对于文化融合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移民心态是移民行为的前奏和向导,对移民的适应性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持有流民心态的灾害移民大多呈现隔离型特征,在文化融合中呈现消极的态度。

四、对策

根据布迪厄提出的场域理论,移民所面对的场域可以分为经济场域、生活场域以及文化场域。在一般情况下,经济惯习和生活惯习因与经济场域、生活场域相对应,二者比较容易随着经济生产条件和居民日常生活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而与文化场域相对应的文化惯习则不容易改变,因为文化惯习潜移默化地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深处,很难随着文化场域的改变而改变。只有经济惯习和生活惯习适应并融入到相应的新场域后,文化惯习融入到新场域才会变得迫切。所以移民在搬迁到新的居住地后,首先他们要改变原有的经济惯习和生活惯习,促进他们适应并融入新的经济场域和生活场域。這就要求首先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使灾害移民的基本生活无忧,只有在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之后,他们才能出现适应并融入到新的文化场域的想法,因此才会自愿参与当地活动,去了解原居住民的文化习俗,甚至接受新的文化惯习,并对原有惯习加以改变。这样下去,他们才能感到身份认同从而获得归属感,他们才会真正且有广度、有深度地融入当地社会。

灾害移民的主要参与主体是政府和灾民。对受灾居民的灾后救助和安置是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首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政府应鼓励并组织移民就近搬迁,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小移民所要面对的文化差异性,从而使移民者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恢复生活和生产,适应并融入当地社会。政府除了为灾害移民提供各种物质援助以外,应该采取各种积极措施重建移民的社会关系网络,充分利用当地的社会组织。同时也需要保障灾害移民参与到当地地方事务、民主选举中,调动移民参与当地活动的积极性,在互动和交流中提高对新归属地的归属感。其次,政府要尽可能为移民开展适应当地的生产生活培训,促进移民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此外,政府应拓宽移民的再就业渠道,保障移民的基本经济生活条件。政府应从最令灾害移民们关心和忧虑的问题,也就是家庭经济收入情况、当地的资源状况以及子女教育上学这三方面入手,满足移民的安全和归属感需求。再次,当地政府要加强文化生活建设。政府多组织文化、文娱活动,创造本地居民和移民的交流机会,加强彼此之间的互动,培养移民对新地区的亲切感和归属感,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同时,应注重解决灾害移民搬迁中不同民族之间问题,对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应加强教育进行交流,一方面减少因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另一方面也可以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特色文化。

参考文献:

[1]李永祥.灾害的人类学研究述评[J].民族研究,2010(3):81-91.

[2]刘芳.“灾害”、“灾难”和“灾变”:人类学灾厄研究关键词辨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10):12-15.

[3]刘有安.论移民文化适应的类型及心理变化特征——以新中国成立后迁入宁夏的外地汉族移民为例[J].思想战线,2009,35(6):23-27.

[4]施国庆,郑瑞强,周建.灾害移民的特征、分类及若干问题[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20-24.

[5]陈慧,车宏生,朱敏.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6):704-710.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流民居住地场域
你熟悉“成长经典”吗
查无此人
铁器、流民、粮食农业经济学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英国16世纪圈地运动备受关注的原因
东晋初期的流民现象及其影响
基于“学习场域”的专业成长方式构建漫谈
流动人口参与居住地选举的困境及其实现路径
中国封建土地制度、流民和农民起义之关系及反思
山东:符合条件外来人口可在居住地申请低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