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伏兰
3-6岁是幼儿的身心发展尤其是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更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关系到孩子的身体健康,更关系到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对孩子一生影响巨大。孩子出现以下情形你会怎么办:案例1:三岁的琪琪从幼儿园一回来就嚷嚷着要吃冰淇淋,妈妈:“饭后才能吃。”琪琪狠狠盯着妈妈,叫嚷着:“你别管!”、“哼,不让我吃,不让我吃……”然后一转身用脚踢冰箱门,妈妈顿时暴跳如雷。案例2:孩子“妈妈,我还想要买一个玩具狗,行吗?”“我就买一只,好不好?”“不行,回家。”孩子在被妈妈拒绝后,又哭又闹,把身边的东西往地上扔去,妈妈和孩子都气愤不已。案例3:有一天,孩子把刚买几天的会跳舞的玩具小人胳膊和腿都拆了下来,家长气得大声问:“住手,你为什么要这样干?”孩子既委屈又气愤地说:“我想知道玩具小人为什么会跳舞。”又如喜欢扔玩具、推倒积木、撕书、帮倒忙等等,面对孩子的这些破坏行为,家长如何避免情绪失控,找到好方法引导孩子。
给孩子心理支持,做好预防工作
作为家长首先要了解,小班的孩子通常会有感觉无助的时候,会觉得自己什么也干不了,在幼儿园规规矩矩地待了一天,当孩子好不容易逃离规矩,回到家里,不好的情绪就容易立即迸出。家长接孩子时给他一个紧紧的拥抱,并耐心与孩子交流,聊聊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经常与孩子沟通,逐渐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判断能力。同时,拥抱本身会换来孩子的妥协,因为拥抱传达的信息量是:我是相信你能做得好,你也做得好。不知不觉中,你的孩子容易接受家长的建议。
对因生气做出各种破坏行为的孩子,家长一定要保持冷静,暴躁只能造成恶性循环。因为孩子也有自己的原则,若让他承受过多的拒绝,会让他伤心失望,用发脾气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不满。如果一个孩子的要求多次得不到满足,会误以为父母忽视自己,从而会用一些“惊人之举”,如大哭大闹、摔东西等举动来引起大人的关注。大人首先安抚孩子,让他感受到你的关注和爱。等他平静之后,告诉他不是破坏东西乱发脾气就能达到要求的,不合理的要求就算发脾气照样不能被满足,而且还要自己收拾破坏带来的烂摊子。多给孩子一些选择的权利,让他拥有自己的空间,孩子自然不会把注意力放在破坏上了。
细心观察了解孩子的需要,为孩子提供帮助
现在的孩子玩具多,所以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玩具上,而且随着对玩具外在吸引力的减弱,他开始对玩具的“内涵”感兴趣,如娃娃为什么会转动、小汽车为什么会跑等等,于是孩子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但往往就成了小“破坏王”了。家长不要一次性给孩子太多的玩具,以免分散他的注意力;同时不要给和孩子发展不相符合的玩具,没有挑战性的玩具孩子没兴趣,太复杂的不会玩也会避而远之。不能一味指责孩子,这样只会阻止孩子的好奇心,扑灭孩子的求知欲。给孩子提供一些小工具,让他自己拆装一些简单的玩具,同时告诉孩子应该爱惜玩具,损坏了就没有了。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认真倾听孩子的问题,了解孩子的需要和行为后面的动机,认真回答,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创造力、求知欲。
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做好矫正工作
孩子的破坏性行为实际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必须用善意的眼光看问题,不要把人往坏处想。在你发现孩子因盲目模仿或用“破坏”来“抗议”的破坏行为后,静下来耐心倾听孩子讲述事情的整个过程,不同的情绪与行为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换个角度看待孩子的行为,是你给他提供帮助的重要前提。适时多方予以引导、鼓励,再让他把不愉快的事讲出来,并给予分析,帮助他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将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积极性和浓厚的求知欲望及日后处事能力的提高。
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是有原因的,只是我们缺乏耐心去体会孩子行为中透露的情绪变化,总是以大人的角度来分析判断孩子的言行,然后武断地批评或制止孩子。作为家长,无论工作多忙,每天晚上都需考虑抽点时间陪他看书,陪他讲故事,让他从故事中的对话和说话方式中获取丰富的信息,展开想象的空间。利用节假日,和孩子一起走进大自然,观察四季的变化。陪孩子到不同的场所玩耍,观察社会上不同的人和事,然后用恰當的语言表述,家长这些好的习惯将为孩子减少“破坏”行为,有助孩子从小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作者单位:江西省崇仁县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