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腐倡廉新常态下传承包公文化路径研究

2017-05-03 22:58许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4期
关键词:反腐倡廉传承

许辉

【摘 要】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对腐败都是深恶痛绝,坚决予以打击清除。提到反腐倡廉,我们首先想到的人物就是包拯。其实廉政文化只是包公文化的一部分,在反腐倡廉新常态下,深挖包公文化,寻找不同且有效的传播路径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多角度挖掘包公文化,并根据不同文化特性寻找合适的宣传路径,以达到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影响更多的受众群体。

【关键词】反腐倡廉 包公文化 传承 路径

一、对包公及包公文化的再认识

1.包公其人

提起包公,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童叟皆知。戏台上那个黑脸包公让人生畏,但却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爱戴。正是包公刚直不阿、秉公执法、铁面无私的清官形象,才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包青天”。但历史上真实的包公是怎样的呢?

据史料记载,包公出生于999年,卒于1062年,安徽庐州人(今合肥)。29岁中进士,因双亲年事已高,十年亡宦,侍奉双亲。后任扬州天长县知县,因“割牛舌”案名声大噪。后任端州知军州事,挖井除疾,筑堤排沥,辟菊圃,建米仓,修驿站,兴书院,造福端州百姓,有“清忠初绩著端州”之说。1043年,包公由端州回到京城,便留任朝廷,先后在监察、财政、军事等方面取得骄人的政绩,最高官职是枢密副使,成为宋仁宗领导核心的成员之一。在政治上主张澄清吏治,一生共写奏议187篇,被包公真名实姓弹劾的人就有61位,比如六弹国丈张尧佐,两弹宰相宋庠,弹劾皇亲国戚郭承祐、酷吏王逵等等。在经济上主张薄赋税、宽吏役。在军事上,主张精选帅臣良将、训练士兵、广蓄粮草,形成一套精干实用、固国安民的治国理论。他向仁宗提出的条陈七事和诸葛亮的《出师表》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理论,不仅适合老百姓的需要,也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北宋第四代皇帝赵祯对其评价为“包拯公而忘私,不邀阴幸也”;合肥包公墓出土的《包拯墓志》说他:“其声烈表天下人之耳目,虽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士大夫,皆不以其官称,呼之为‘公”;南宋理学家朱熹评价包公“复为京尹,令行禁止,立朝刚毅”;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有“妇人孺子,无不知有包龙图者”的评价,可见包公在历朝历代都是人们所敬仰和歌颂的清官人物。

2.包公文化

包公文化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演进的,发展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包公文化经过历史的洗礼,早已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廉政文化——提到包公,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他的清廉。包公的清廉不仅体现在他的思想方面,更重要的是他用一生行动践行了他的廉洁思想。为官上任前,在墙壁上挥毫泼墨留下了千古佳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修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仓充燕雀喜,草尽狐兔愁。往牒有遗训,无贻来者休。”表达他为官做人的核心就是清心直道。

包公升任端州(今廣东省肇庆市)知州。端州出产端砚,是朝廷钦定的贡品。以往在端州任职的知州,总要在上贡朝廷的端砚数目之外,再多加几倍甚至几十倍,作为贿赂京官的本钱。包拯上任之后,一改陋习,绝不多收一块。离任时,就连他平时在公堂上用过的端砚,也造册上交了。后来,包公升任,离开端州,他的船在羚羊峡口遇到一阵奇怪的狂风暴雨。他亲自下舱检查,发现船舱里私藏了一块端砚,这是当地百姓悄悄送给他的。包公一言不发,将那块名贵的端砚丢入江心。后来这方端砚变成一个小岛,取名砚州岛。端砚变岛自然是传说,但“不持一砚归”在《宋史》里是有记载的。1973年,挖掘包公墓也发现了一方砚,经专家鉴定,不是端砚,而是歙砚。种种迹象表明,包公廉洁思想贯穿他的一生。包公曾在一篇奏议里说自己“生于草茅,早从宦学,尽信前书之载,窃慕古人之为,知事君行己之方,有竭忠死义之分,确然素守,期已勉循”。表明尽心报国,绝不贪恋职权、尸位素餐。

孝文化——1027年,包公已经考上进士,在北宋,考上进士就可以直接接受朝廷委派担任县一级官员。当时包公在“尽忠”和“尽孝”的选择上,毅然选择了“孝”,因此出现了十年亡宦。欧阳修称赞他“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于朝廷”,可见包公的孝行在当时还是引起了强烈的轰动,这种孝道成为包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孝”文化缺失的今天意义非常重大。

“勤政、善政、廉政”的文化。在大力提倡“三严三实”全面治党、从严治党的大环境下,“勤政、善政、廉政”就是当代的从政文化。而包公早在任端州知州时,就已经践行了当代的从政文化。他不仅巧妙解决了滥征端砚的问题,还形成了桑基鱼塘生产模式的雏形,在民族融合(当时的端州属南蛮之地,生活在北岭山猺族和生活在西江水的蜑族不服从朝廷的管理)方面也做出突出贡献,使当地的水蜑山猺都融入到汉族的大生产当中,解决了以往官员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在包公身上不仅体现的大家所熟悉的廉政文化,还有勤政和善政文化。

家训文化——包公还订立了《家训》并镌刻石碑立于堂屋东壁,以诏示后人:“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包拯的家训,既是他对后人的训诫,也是他一生的品格写照。包公严厉要求其后代不犯脏滥,不违其志,否则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当时《家训》不仅是非常受推崇的一种文化载体,而且更是一面镜子。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提倡家训、家教文化,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让家训文化生根发芽。

司法文化——历史上真实的包公具有多重身份,是父母官、监察御史、三司使(负责全国财政的最高长官)等。但最为人们熟知和传颂的恰是他的“司法”官员身份,而且还是一位具有专业素养和高超司法技艺的司法官员。这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宋史》里记载的“割牛舌案”,包公墓志和宋人笔记中记载的“池州浮尸案”“二人饮酒案”“中人占河案”等都反应出包公所具备的刚毅、机敏、果断、正直、谦逊、明辨等司法素养。而这些素养,直到今天仍然是司法人员所具备的基本要求。“青天大老爷”的美誉无不透浸着人们对公平公正的向往,同时也表现出老百姓对以法治国的强烈诉求。甚至今天,百姓遇到不公平的待遇,还会抬出包公像巡游或静坐在司法部门前申诉。虽然这样的做法有些幼稚,但同时也反映出包公在老百姓心目中就是一位“司法之神”,他就是“公平、公正”的司法精神的代言,从古至今,司法文化中从不缺乏包公。

戏曲文化、脸谱文化及祠堂文化和旅游文化——包公文化的逐步形成以及传承在民间的故事、戏曲等,形成了元代以来的戏曲文化和清代以来的脸谱文化。特别是元代,100多种元杂剧中,包公戏就占了13种之多。清朝以后,逐渐形成了包公脸谱,虽然都是黑脸包公,但额头上那个月牙标志却经历了从双鱼图到太极再到月牙的转变,诠释不同时代不同含义。

在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物,只包公祠和包公庙就达32处。尤其在肇慶,俨然已完全融入到广东祠堂文化中。每逢包公诞,虔诚的百姓就将包公像抬出祠堂巡游,家家户户张贴对联,男女老少虔诚跪拜。俨然祠堂文化也成为包公文化的一部分。包公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走入了大众的旅游视野。保存完好的河南开封府大堂和安徽合肥的包公祠,已经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每天都会有来自国内外的游客来参观了解包公文化。北宋熙宁年间建于肇庆的包公祠、建于明朝的合肥包公祠以及肇庆市的砚洲包公楼都成为了包公文化的代言人。

3.包公文化的内涵

包公是人民群众心目中的清官形象,而对当今社会来说更是一面镜子,一把尺子,用来评判党员干部的为官情况,用来衡量是否为官清正廉明,是否造福一方百姓。以史为鉴,用包公文化来荡涤存在于一些党员干部身上的“四风”问题,可谓是恰到好处。包公从早年至孝到晚年立《家训》,都是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值得当今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学习与传承的历史文化。

在反腐倡廉环境下,包公文化的内涵主要就是反腐倡廉,是公正廉明,是坚守法律,是严惩腐败。而弘扬包公文化更多是指导当代党员干部如何立德爱民,如何秉公守法,如何在反腐倡廉中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作用。管好自己、管好家人,真正做人民的公仆。只有这样,我们的党、我们的干部才能够像包公一样深受人民的爱戴。因此在当今反腐倡廉的环境下,传承包公文化,大力宣传包公精神,对于提升社会风气、整饬党员干部“四风”问题以及反腐败斗争都具有积极意义。

二、在反腐倡廉环境下开创传承包公文化的新路径

1.提高对包公文化的认识

包公文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既有执政为民,也有清正廉明,还有孝道和家训、司法、祠堂等。这些都应该成为传承的文化主体,要摈弃片面的以追求经济收入为目的的文化传承,要将包公文化上升到助推治国理政上来。从孝道到清正廉明,从刚直不阿到执政为民,从照镜子到传家风等,都是与包公文化内涵相一致的。因此作为包公文化的旅游景点、包公祠不仅要将包公的历史生平阐述明了,更重要的是将包公从政、执法、孝道、爱民等的作为告诉更多的人。不仅如此,还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将包公文化以旅游地为基点向外传承,特别是在当前反腐倡廉环境下,大力宣传包公文化、树立包公精神不仅是最好的传承,而且还有助于法治社会的形成。只有在思想认识上提高对包公文化的重视,才能够走出误区,使包公文化能够根植于当代反腐倡廉的大环境之中。

2.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包公文化的传播

(1)传承包公文化可采取不同形式,因地制宜,立足本地区的包公文化优势,将反腐倡廉与包公文化紧密融于一体。地方政府可以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到包公祠、开封府大堂、包公墓等去现场学习,感受包公执政爱民、至孝、至忠、为官清正。当前党员干部要以史为鉴,以包公为镜,照照自己,做一下比较,从而实现包公文化的传承。这一点,无论是包公出生地安徽、扬名地开封,还是成名地端州(肇庆),都做得非常好。特别是肇庆,在市纪委的组织下,从2015年至今,前来包公文化园学习的党政群体有2000多个,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安徽还修建了清风阁,肇庆在包公祠的基础上扩建了清心园。安徽的包公祠是国家级廉政教育基地,肇庆包公文化园为省级廉政教育基地。

(2)以包公文化旅游景点、文化园或博物馆为基点,向全国进行文化渗透。包公不仅是一个人物,更是一种文化。不仅要利用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体的宣传,更要借助网络新媒体优势,来弘扬包公文化。不仅如此,国内各地区、各高校、组织等还要积极开展包公文化的讨论会和演讲会,更深层次挖掘包公文化资源。特别是在反腐倡廉的大环境下,将包公文化与反腐败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史为鉴,广为宣传,使包公文化在当今社会成为公平正义和执政为民的精神象征。

(3)在传承包公文化上,不仅要形成良好的风气,还要将有关史料收集好、保存好、传承好。宣传包公文化的目的是让党员干部通过对包公文化的再认识,理解不管是为官,还是为民对腐败都是深恶痛绝,而对为官清廉、敢于同腐败进行斗争的清官却是歌颂,是崇敬,从而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学习包公文化做清官、做好官、做人民爱戴的好官风气,让清官文化再次扬帆起航。

另外,还要搜集史集与文物,《宋史》中有《包拯传》《国史本传》,曾巩《隆评集》等。宋代名人司马光、欧阳修、文彦博、沈括、朱熹、周必大等人的文集里,都有对包公事迹的记载;在其他稗官野史的文人墨客和清廉官员中也有很多人赞扬包公,比如吴奎、黄公度、苏良、陈子壮、黄瑜、区大枢、陆鳌、胡经等;还有包公后裔编撰的《包氏宗谱》、包公著作的《包拯集》、187篇《包孝肃奏议》。这些文史资料都要搜集起来编辑成册,让后人去阅读、去了解、去认识,从而更加深刻、更加全面了解包公。

(4)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反腐倡廉都需要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包公文化,因此,应该建立包公文化研究院,系统而全面地对包公文化进行研究和挖掘。像孔子学院一样,不仅在国内开办,而且还要走出去,将包公文化传播到国外,这样才能够使包公文化真正成为反腐倡廉的化身和灵魂所在。文化主管部门要鼓励编排包公剧本、话剧、评书,拍摄有关包公执政断案的电影、电视,利用网络、微信、新闻媒体、广播进行包公文化的宣传等等。这一点合肥和肇庆都做得非常好,合肥在CCTV转播《千年包公》,肇庆在本地电视台播放《包公兴端州》,都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另外,还可以拍摄廉政的宣传片,与包公文化宣传相辅相成。如2016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纪录片《永远在路上》和《打铁还需自身硬》震慑人心,再一次证明,“廉”才是一名党员干部的根本。让文学与舞台最大化地发挥它的宣传作用,产生爆炸性的宣传效果,这是信息时代的优势所在。

(5)让包公祠堂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保护祠堂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祠堂代表着一个家族的祖先,蕴藏着一种质朴的精神动力。而包公祠堂不仅仅起着联系家族的纽带,他更是联系中华民族每个炎黄子孙的纽带,甚至是把全世界向往清廉、向往孝道、向往公正的人联系在一起。这种祠堂文化远远超越了家族宗亲,它所起到的宣传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自2015年肇庆重建包公祠以来,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等国家地区5000余人前来参观拜谒。因为包公祠堂,他们走到了一起。也因为包公祠堂,他们会一传十、十传百,广泛传播包公文化,让包公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性的文化遗产。

3.将包公文化全方位融入社会

在当前反腐倡廉环境中,包公文化要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之中。要融入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之中,更要融入到法制社会之中,用包公文化来激励人们不贪污、不腐败,用包公文化约束人们秉公执法、遵守法纪,用包公文化来树家风、家教、这样将包公文化深深地融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包公文化成为反腐倡廉的重要推手,为反腐倡廉做出应有的贡献。

(1)融入到历史教学之中。包公作为历史人物,其精神要得到广泛的传承与发扬。尤其是包公文化,要作为一种最为典型的反腐倡廉传统文化来进行传播。因此,教育部门应该在信息时代下,为反腐倡廉提供最好的素材,通过网络或远程教育网络对包公文化进行传播。既要面向中小学生,也要面向社会人士。这不仅是傳统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需要,通过学校的历史教学,使包公成为像岳飞、文天祥、郑成功一样的英雄人物。并且,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从青少年抓起,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包公,懂得包公文化,并且继承包公文化。

(2)融入到宣传之中。要继承和发扬包公文化还要注重宣传,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进行宣传和造势。要让那些贪官污吏听到包公的名字就胆寒,就发抖,而让老百姓听到包公的名字就扬眉吐气。因为当今社会太缺少现代包公了,可以通过海报、板报等形式进行,要宣传到社区、村街,甚至监狱等每一个角落,让三岁的孩子都知道包公其人。要通过评书表演艺术家,如单田芳、刘兰芳、袁阔成等重新编排包公的《三侠五义》《七侠五义》《五鼠闹东京》等评书进行立体式广播宣传,尤其是交通广播电台,作用极大。还有就是通过网络进行宣传,建立包公后人QQ群,将国内外包氏后人聚拢到一起,畅谈包公的家训,选拔其后代传人到高等院校、旅游地以及专门会议上去讲述包公家训。

(3)借助旅游国际化将包公文化向海外传承。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将全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的时代,有着丰富包公文化旅游资源的地区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尤其是广东肇庆,距离海外华侨较多的东南亚地区比较近,风俗人情也比较相似,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电影输出进行宣传。这一点肇庆做得非常好,已经联系相关影视公司拍摄90集大型电视剧《包公》,在国内外放映。在反腐高压态势下,要用包公文化震慑那些潜逃国外的贪官、腐败者,可以在潜逃海外贪官最多的地区进行电视媒体、报纸和网络的包公文化宣传。这样,既震慑了潜逃的犯罪分子,又将包公文化传承到海外,而且还为反腐败斗争作出了贡献。

(4)让包公文化走进博物馆,走进当地的历史。修建内容丰富、史料齐全、思想性强的包公文化博物馆,这一点广东肇庆和安徽合肥都已经做到了,肇庆已经建成包公文化博物馆,安徽也建成清风阁。让包公文化走进当地的历史,把包公作为载体,依托博物馆这个公共性平台,传播包公文化。这样的传播不仅速度快,而且更加科学、规范。博物馆还要加大包公文创产品的投入,包公的文创产品不仅要有思想性和艺术性,还要贴近百姓,要实用、好用,真正使人们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到包公文化。

四、结语

在当前反腐倡廉的新常态下,通过深入学习和宣传包公文化,深入挖掘包公文化内涵,以史为鉴,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勤政为民、廉洁奉公、修德尽孝,树良好家风、家教,这样才能够在反腐倡廉工作中起到带头作用。而且在全社会弘扬包公文化和包公精神,也是推动反腐倡廉的重要手段,这也是传承包公文化的最好路径。

参考文献:

[1]杨英杰.中共反腐为什么能[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

[2]张亮.反腐倡廉新热点问题解读[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5.

[3]尹正达.反腐倡廉改变中国[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4]王玉欣.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知识窗(教师版),2014(10).

[5]田野,本刊资料.说包拯[J].文史月刊,2014(01).

[6]闫漫.深入挖掘包公文化 打造廉政教育基地[N].开封日报.2013-07-04(001).

[7]魏东柱.弘扬包公文化 传递正能量[N].开封日报.2013-11-05(004).

[8]程如峰.包公传[M].合肥:黄山书社,2005.

[9]程如峰.论包公文化的产生、形成、发展与展望[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01).

[10]陆卫理,焦恵园.包公形象与文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6).

[11]陈景良,吴欢.清明时节说包公:“包公司法之神”形象的形成动因与观念基础[J].法学评论,2014(03).

[12]李建明.包公文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13]黄小红.砚渚清风播古今[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14]谢健江.包拯在端州[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15]李玮.包拯[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16]施俊.直道是身谋——《宋史》中的包拯形象分析[J].安徽文学月刊,2010(10):73-74.

[17]徐忠明.解读历史叙事的包公断狱故事[J].政法论坛,2002,20(4):137-145.

[18]李相森.包公断案中的个性因素探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1):265-272.

[19]孔繁敏.包拯的法治思想与断案特色[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9(4):118-123.

[20]徐忠明.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肇庆包公文化园)

猜你喜欢
反腐倡廉传承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德育为本,弘扬清风正气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反腐倡廉大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策略研究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积极运用“黄绿红”三色管控保廉工作法,助力电力企业打造反腐倡廉生态机制建设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