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红根
便秘是常见多发疾病,特别以老年人为甚。便秘多发生于久坐工作者、活动受限者或生活过于紧张者。近年由于精神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及饮食结构的改变,便秘的发生率不断升高,患者也越来越显年轻化。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便秘的发生率与年龄、性别、职业、地域和文化程度等因素相关。成人患病率4%~6%,年龄随增加明显增多,60岁以上人群高达22%。
2013年在武汉修订的《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中对便秘有如下的定义,便秘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或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及需要手法辅助排便。慢性便秘病程至少要6个月。
慢性便秘,其病因相當复杂,多种多样,不尽相同。慢性便秘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器质性疾病可以由胃肠道疾病(如肠道肿瘤)、内分泌或代谢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直肠肛门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结肠神经肌肉病变等因素相关。许多药物,如利尿剂、钙通道拮抗剂等也可引起便秘。功能性疾病致便秘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结肠传输和排便功能紊乱有关。
慢性便秘对身体的危害相当之大,严重影响着病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器质性原因导致的慢性便秘其治疗的重点是在治疗其原发疾病上;而功能性疾病导致慢性便秘的治疗相当困难。传统治疗中对轻型的慢性便秘,多强调运动、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和饮食结构的调节,如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粗纤维食物;多饮水;多吃润肠通便作用的食物;少吃辛辣食物;少饮烈酒、浓茶、咖啡等。对于中、重度的慢性便秘往往采用药物治疗。治疗功能性慢性便秘的药物大体上分如下几种:容积性泻药,如魔芋、玉米麸皮等含纤维素和欧车前的各种制剂;渗透性泻药,如聚乙二醇、乳果糖等;刺激性泻药,如含蒽醌类泻药(大黄、芦荟、番泻叶)、果导片、蓖麻油等;润肠通便药,如液体石蜡、甘油;促肠动力药,如西沙比利、新斯的明等;天然复方植物药,主要是大黄、番泻叶、芦荟、决明子、车前草等天然导泻药的复方或者单味制剂。
对慢性便秘药物治疗无效者也可考虑手术治疗,一般对重度的功能性便秘患者手术多需要行结肠的次全切除术,这种手术对病人的危害重,往往不容易被病人所接受。其疗效的不确切性加上长期严重便秘病人易导致心理和精神上的疾患,临床医生也视上为畏途。目前,一般医院,对慢性便秘的手术治疗往往停留在有严重并发症,如:严重的肠梗阻、肠道出血、肠道穿孔等层面。
近年,因为对肠道微生物研究的进展,给慢性便秘的治疗带来了一丝曙光。
人们对肠道微生物的关注,始于一项人类肠道微生物组计划。人类微生物组计划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延伸,它研究的重点是通过元基因组学的方法研究人体内(表)的微生物结构变化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人类基因组计划在2003年完成以后,许多科学家已经认识到解密人类基因组基因并不能完全掌握人类疾病与健康的关键问题,因为人类对自身体内存在的巨大数量,与人体共生的微生物菌群几乎一无所知。人体内微生物细胞的数量是人体内细胞数量的10倍,初步研究显示其所含基因数目总和是人类基因组所含基因数目总和的100倍。鉴于此,2007年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宣布启动酝酿2年之久的“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在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发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人体疾病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研究表明: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肠道微生物与人体相互选择并形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互惠共生的生态系统,并作为肠道生态系统的一个部分存在,构成一个统一体。然而,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建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尽管许多微生物可以在肠道内繁殖,但更多微生物不能生长,定居下来的微生物与宿主长期相互适应和选择,逐渐形成正常的胃肠道微生物区系。人体肠道约有3500个菌种,总重量1.5公斤,其中专性厌氧菌>99%,以厚壁菌为主。肠道细菌分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3种。这些肠道微生物的发酵功能对人的肠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短链脂肪酸是肠道微生物最重要的代谢产物之一,其含量和比例间接地反映了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状况。肠道代谢产物种类主要由进入肠道碳水化合物种类和肠道菌群共同决定。碳水化合物是人类最重要的能量资源,然而,人体内的酶不能降解非消化性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这部分碳水化合物在结肠中通过微生物的发酵最终产生短链脂肪酸,主要是乙酸、丙酸和丁酸。存在于膳食纤维中的糖苷键需要人类基因组不编码的糖苷水解酶和多糖裂解酶裂解。而肠道内的有益菌,如拟杆菌、双歧杆菌拥有糖苷水解酶和多糖裂解酶的量是任何动物肌体内的两倍,这些酶能很好地在人类肌体内被利用。膳食纤维素其核心成分是益生元,益生元在消化道中有吸收水分的作用;能增加肠道的食物体积,可增加饱足感;又能促进肠胃蠕动,可缓解便秘;同时也能吸附肠道中的有害物质以便排除;改善肠道菌群,为益生菌的增殖提供能量和营养。而益生元在结肠通过有益菌酵解成的短链脂肪酸是结肠黏膜主要能量来源,能增加钠与水的吸收、促进黏膜细胞增生和分化、促进黏膜血液供应、增加黏液的分泌、维护黏膜的完整性、降低大肠的pH值。正是如此,对肠道微生物的深入研究,为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病人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即用补充益生元和益生菌的方法来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而补充益生菌的方法有两种,其一为口服金双歧、益君康、培菲康、整肠生等活性益生菌;其二为粪菌移植,就是将年轻的健康病人的大便经过提取、分离、加工后通过结肠镜、鼻肠管、胶囊等方式输入便秘病人肠道,从而达到调节病人肠道菌群的目的。
关于粪菌移植,荷兰的科学家对反复受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的患者进行了一项对比研究,发表在2013年《新英格兰杂志》上,引发轰动,从而开启了当代粪菌移植的治病新方法。其实,我国东晋时期的葛洪(公元284-364年),在其《肘后备急方》记载用粪清治疗食物中毒和严重腹泻,“绞粪汁,饮数合至一二升,谓之黄龙汤,陈久者佳”,还记载了用动物粪便治疗疾病,如“驴屎,绞取汁五六合,及热顿服,立定”。这比荷兰的科学家,早了一千七百多年。
编辑/陈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