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海那地那些人

2017-05-03 09:18柴帆
中国农村科技 2017年4期
关键词:环渤海盐碱粮仓

本刊记者|柴帆

那海那地那些人

本刊记者|柴帆

2011年8月,李振声在《中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文章指出,作为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环渤海地区除了现有耕地4000万亩外,还有盐碱荒地1000万亩,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考察人类发展史,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粮食。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五个人类发展阶段来看,每一个阶段的更迭均是因为粮食安全。可以说,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的生命之源,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

为粮食安全打响的“黄淮海战役”

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但同时,我国又面临着人均耕地面积小,粮食生产具有很大局限性等问题。1985年至1987年期间,在多年粮食大幅度增产的情况下,我国粮食总产量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3年来不仅没有增产,反而减产了500多亿公斤。同时,全国人口净增5000万人,人粮矛盾不断加深。

为此,中国国家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的27个研究所投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4省的农业主战场,启动了以盐碱地治理和中低产田改造为主的农业科技战役。

中科院院士李振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道:“中科院的400多名科技人员,长年累月在荒郊野外的沙滩上、鱼池旁、盐碱窝建房为家,夜以继日辛苦工作,十分感人。”

到上世纪90年代初,黄淮海平原粮食低产的状况得到了扭转。特别是河南封丘县的“万亩盐碱地治理示范区”,粮食平均亩产达500公斤,远超其他县区产量。1993年,原来重灾低产区的8个地市粮食总产净增56亿公斤。至此,“黄淮海战役”取得了阶段性胜利,黄淮海战役的阶段性胜利标志着科技投入对粮食增产带来的重要作用。

为国家安全提出的“渤海粮仓”

这是一张对比和整理了1950年到1982年的《国际经商和社会统计资料》以及2008年《国际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得出的表格。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在1981—2008年的27年间,我国粮食的总产量增长48%,年均增长1.5%以上,数据统计显示,从2003年到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连续10年增产,粮食总产从4307亿公斤增加到6019亿公斤,共增加了1800多亿公斤,粮食总产已居世界第一位,单位面积产量有显著提高。但尽管粮食增产幅度较大,人口平均的粮食占有量仍然很低。

在2010年粮食“七连增”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撰文指出:“粮食连续增产的时间越长,可能离减产的拐点也就越近。而在中国现有的农业资源条件和生产水平下,中国农产品的综合消费水平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陈锡文担忧,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各国谷物生产量比较表

粮食安全问题,依然是中国的第一个大问题。由此,李振声在分析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各个阶段后提出,必须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才能保证粮食总产持续稳定增长。

在环渤海的陆海接壤处,有1000多万亩盐碱荒地,和4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在这些土地里,含盐量千分之三以下的可以种棉花,但产量不高;千分之三至五的只能种植部分的耐盐植物;千分之五以上的重度盐碱地,如未改造则难以利用。

2011年8月,李振声在《中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文章指出,作为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环渤海地区除了现有耕地4000万亩外,还有盐碱荒地1000万亩,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文中,李振声信心十足地写道:“到2020年,环渤海地区具有增产100亿斤粮食的潜力,有望建成‘渤海粮仓’。”

这是“渤海粮仓”首次在公开出版物中被完整阐述。渤海粮仓是一项巨大的农业科技工程,涉及11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和2.6亿人口,分别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3.3%和总人口的22.2%。计划通过对环渤海地区4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和1000多万亩盐碱荒地的改造,实现到2017年增粮30亿公斤,到2020年增粮50亿公斤的目标,将长期遭受旱涝碱灾害的环渤海地区建成我国重要的“粮仓”。

为建粮仓钻研出的技术

科技部农村司农业处处长许增泰是渤海粮仓项目的见证人,从提出到后面的实施,他一直参与其中。许增泰回忆道:“在2011年底和2012年初的时候,李振声院士跟科技部提出,‘根据他多年的经验,环渤海做现代农业应该有非常好的前景,能做出大的粮仓来。’”

2012年的春天,科技部跟中科院合作在河北沧州、山东滨州两地展开了一次调研,考察和论证渤海粮仓的可能性。

在调研团到达无棣时候,团里有人问当地农民:“粮食产量怎么样?”

农民说:“产量很好,以前没有种过小麦,一下产了600来斤,而且没有特殊的管理。”

李振声便接着问:“以后还种不种?”

农民说:“我肯定种,等于我白捡的粮食。”

李振声告诉同行的人:“这地方以前种的是棉花,一季就闲了,对盐碱地的改良不利。现在改种小麦,始终种两季,把盐碱地压了一下,加之我们的品种和配套技术,效果非常好。”

由于环渤海地区海拔低于20米,地下水埋深更浅,无法继续沿用“黄淮海战役”的老方法对抗盐碱。要实现“渤海粮仓”,必须从多方面进行科技攻关。因此,中科院与科技部在进行渤海粮仓可行性方案的论证之后,双方确定在共性技术上进行提升,主要包括四个针对。

针对耐盐抗旱品种的问题,筛选一批适于中低产田的优质、高产、稳产的小麦和玉米品种,建立小麦和玉米品种的培育基地,通过技术创新创制耐盐高效小麦品种和玉米品种以及技术体系,为环渤海中低产田的增产提供品种保障。

针对环渤海淡水资源缺乏的主要问题,进行农田多水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来挖掘咸水利用的潜力,提高地下淡水和雨水利用效率。通过这个技术集成与创新实现以盐补淡,以淡调盐,在增加淡水利用量的前提下实现了粮食增产。

针对盐碱肥力低的问题,提升盐碱土壤改良中低产田技术,研究工程和化学措施,利用土壤改良材料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调控整个耕层的盐分,利用综合技术优化区域配置的资源条件,快速提升盐碱区的能力。

针对环渤海地区的土壤肥力差、作物产量不高,化肥利用率低,缺乏适合中低产田粮食作物专用的高效肥料的问题,开展水土资源与高效缓控肥料和生产工艺区域粮食作物专用高效肥料研究与应用,为环渤海粮食增产提供高效的、低投入的、环境友好型的肥料。

李振声说:“黄淮海平原地下水埋深浅、含盐量高,地下水通过毛细现象向地表移动,水蒸发后,盐就留在了地表。因此,通过引黄灌溉洗盐和打井抽出地下水以阻断其向地表移动的方法,能够初步解决土地盐碱化的问题。渤海地区的主要问题是盐碱危害严重,有水但质量不好,开发有难度,但相比西部缺水地区要容易一些。”

为同一目标奋斗的各方人员

许增泰回忆,在调研团回到北京之后,便紧接着提出了到2020年,全国18亿亩耕地的粮食增产总量达到500亿公斤的目标,以及环渤海地区粮食发展的总体思路。

思路概括为四点:通过盐碱地的改良和棉改增粮实现粮田面积的增加;通过提升良田的基本水平,中低产田改造升级和提升地力提升低产田的粮食增产;挖掘当地非常规水源和适度的调集外来的水源,为粮食增产提供水资源的保障;突破渤海粮仓的水土资源的约束和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技术问题。

许增泰说:“当时,在方案雏形出来之后,便与与山东、河北两地分别进行沟通,当地的反响十分热烈。提出的方案也一直在策划,要设共性技术和区域示范两个方面,后来设计之后觉得环渤海还缺辽宁省这一块,便与辽宁取得联系,辽宁的积极性也很高,马上派人过来跟中科院沟通,一块来做这个事儿。这样就设计出来两大板块,八项任务,让各司组织具体的技术课题研究论证,论证比较顺利。”

2013年,中科院投入2000万元、科技部投入1亿元,“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正式实施。

由于科技部要求,整个项目不能超过50%是在同一个单位,而中科院又算一个大系统,因此有两个是中科院的,还有两个是外单位的。在区域方面,分别设置了环渤海河北增粮技术示范、环渤海山东省增粮技术示范,环渤海辽宁增粮技术示范、环渤海天津增粮技术示范区。

其中,河北和山东将渤海粮仓示范工程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而且有专项的投入,河北每年投五千万,山东每年投入三千万。辽宁跟天津也分别有专项经费。此外,河北还把渤海粮仓的研究团队选入了河北省政府的高层次创新团队,授予奖牌给予奖励。

渤海粮仓项目的首席专家刘小京说:“整个项目的组织管理任务是非常繁重的,除了各个省市,包括中科院,科技部,包括科技部农村中心,他们的推动作用非常大。许处长(许增泰)每年都要组织到三省一市的各个示范区挨个检查。部、院、省三者的联动合作机制已经建立起来。团队建设上,按照现在这个统计,增加到50多个了。规模化示范推广过程当中,三省一市各有特色,河北是政府主导,一年拿出五千万,河北经济条相对比较差,但政府非常重视,企业参与、专业合作社主体,实施的是百千万工程。山东省是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我们在现场参观的时候,确实发现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参与了渤海粮仓的实施。辽宁是科技引领,示范培训做得非常好。天津是农业技术推广站,主要和种粮大户去结合,河北、山东这两个地方特色是非常突出和鲜明的。”

为更好的明天做出规划

“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便需要提高粮食产能,确保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监管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向资源型改进。

绿色生态高效成为中低产田农业发展的目标。从地方需求来看,经济的快速发展赋予农业的功能也有所变化,生态建设对农业提出了节水、减肥、减药、控制产能,提质增效的新要求。

围绕上述需求,刘小京说:“河北的渤海粮仓项目除了加快技术示范推广、结合新形势、新需求,全面总结已完成的任务之外,更是形成了以水资源可持续提升的县域农业转型发展与规范化示范模式、以规模化土地流转经营为特征的盐碱地高效开发利用模式、农牧结合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特征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一二三产融合为特征的渤海粮仓中低产田科技治理模式等四大模式。从技术需求角度来讲,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农业结构的调整,供给侧改革,主要工作也会围绕品种的角度展开。包括选育专用型适生作物品种、开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创新、研究盐碱地和中低产田的高效利用技术、推进农牧结合循环农业产业、与新型经营组织结合进行示范推广体系及产业融合模式。”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公关处处长卢兵友建议:首先,希望渤海粮仓培养出有本事、有能耐的院士,拔高渤海粮仓的地位和水平,用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带动自身的发展。其次,建设第二粮仓,争取把第二粮仓延续下来。最后,实现技术的沿线和模式的可复制性,如果推广到其他地区,包括扩展到环渤海以外的区域,技术能不能实现扩展。

“十三五”期间,渤海粮仓项目将突出重点,加快关键技术凝练和技术的集成示范,建立规范化标准化增粮技术体系,并开展规模化示范;加强示范区建设,建设高标准示范样板,带动区域粮食增产增效和现代农业发展;加快产业推进,建立渤海粮仓种业,发展肥料产业。以渤海粮仓建设为契机,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四化同步”建设,切实实现环渤海中低产区粮食增产增效,带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前后已经有几代人在这片盐碱地上挥洒了他们汗水和心血。如今,渤海粮仓项目取得重大进展,粮食增产56.63亿斤,增效35.49亿元,亩增产140.7公斤。实现了以改善小麦抗倒伏为代表的十个标志性成果。

猜你喜欢
环渤海盐碱粮仓
好粮仓就是硬底气
火出圈了!2000亿尾的环渤海虾苗圈跑出了一匹黑马
基于ARIMA模型的环渤海典型城市生活垃圾产量预测研究
金口河区:守护“粮仓”织牢监督网
撂荒地变粮仓 有机种植出效益
盐碱荒滩的“底色之变”
盐碱地区南美白对虾、青虾混养技术
外源H2S供体NaHS浸种对盐碱胁迫下裸燕麦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胞质Ca2+参与外源H2S促进盐碱胁迫下裸燕麦种子萌发
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