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麦田传捷报

2017-05-03 09:22知一
中国农村科技 2017年4期
关键词:粮仓渤海盐碱地

本刊记者|知一

风吹麦田传捷报

本刊记者|知一

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变成了一眼望不到边际的麦田。风吹过麦田,如波涛翻滚,重重叠叠,向人驶来又褪去,如此反复,不见停歇。五年的时间很短,却使得环渤海地区的盐碱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转眼之间在土地上“幻化”出的麦田让人感到不真实,但是看着农民日益丰盈的谷仓和日渐鼓起来的腰包,你应该知道,环渤海地区的盐碱地正在创造着一个奇迹。

“渤海粮仓”山东项目区成效显著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12年科技部、中科院联合启动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山东省围绕“改盐增粮、节本增效”的主题,深入挖掘盐碱地粮食增产潜力,全力保障示范工程山东项目区各项任务指标的实现,目前来看成效显著。

在由中国农村科技杂志社举办的“渤海粮仓——从中低产田改造到现代农业”为主题的科技创新五方谈会议上,山东省科技厅研究员王胜利指出,山东省示范面积逐年扩大,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示范区盐碱地种粮面积,由2012年1万多亩增加到2015年的77.3万亩,到2016年底已达到90多万亩;粮食总产,由2013年8000公斤增加到2015年的5.7亿公斤,2016年仅冬小麦就达2.1亿公斤;粮食单产,根据对已连续实施3年的示范区块(1万多亩)分析,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小麦平均亩产分别为398.88公斤、447.13公斤和478.64公斤,年均增长接近10%;亩均生产性成本分别为497.94元、481.46元和446.66元,年均降低超过5%;亩均净收益分别为390.51元、502.68元和572.78元,年均增长超过20%。

加强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基本建立了滨海盐碱地标准化作物种植技术体系。以突破土壤盐碱瘠薄和淡水资源匮乏约束为重点,强化了肥、水、种、机等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制定了19项滨海盐碱地作物种植技术规程,其中6项已作为山东省地方标准正式发布,基本建立了滨海盐碱地标准化作物种植技术体系。

在耐盐作物筛选方面,通过对山东省良种工程自育品种和引进品种的耐盐鉴定试验,筛选出小麦、玉米、水稻、谷子、高粱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适宜在中度盐碱地推广种植的青麦6号、鲁单9066等16个新品种;适宜在轻度盐碱地推广种植的济麦22、济谷16等13个新品种。其中,青麦6号最高单产达到547.8公斤、鲁单9066最高单产达到683.3公斤,均创造了中度盐碱地作物单产纪录。

在栽培技术方面,配套示范推广了小麦“两深一浅”、玉米种肥一体、水稻盘育机插等农艺技术,其中小麦“两深一浅”耕作技术在解决盐碱土壤板结问题的同时,实现亩均节约机械成本50元;“水稻‘盘育机插’技术每亩可增产水稻220斤,节约插秧成本180元。

在农业大数据应用方面,通过各类传感网络,实时监测土壤、水盐、气候、苗情、虫害等情况,为粮田精准化管理、灾害预警和生产决策提供服务。依靠大数据的精确指导,仅稻田洗盐用水一项,就可每亩节水达30%以上。

创新种植模式,确立了科学的示范布局。以实现高效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为目标,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提质增效的原则,在中轻度盐碱区域重点推行了棉改粮、“粮经饲”和种养加生态循环农业等模式。如东营裕丰公司,在前几年连续推广小麦-玉米种植成功的基础上,2015年进行了5000亩小麦-青贮玉米、360亩小麦-花生生产示范。青贮玉米平均亩收益960元,较粒用玉米增收200元;花生亩产380公斤,亩收益1200元,较粒用玉米增收440元。另外还创新了“一粮一饲”双季玉米种植模式,去年春玉米籽粒产量达到600公斤/亩,实现收益2200元/亩以上。滨州泰裕麦业,围绕盐碱地绿色开发积极拉伸产业链条,融合一二三产,建立起集小麦育种、良种繁育、盐碱地绿色种植、生态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废弃物循环利用、沼气发电、仓储物流、观光农业等于一体的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全面带动了区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了区域农业综合竞争力。

在重度盐碱区域重点推行了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如东营一邦公司在推广稻鸭、稻鳅有机混养技术的基础上,探索水稻-甲鱼、水稻-龙虾、水稻-大闸蟹等复合种养技术,进行绿色稻米、有机米生产和水产品养殖,形成复合型种养模式,每亩纯收入分别达到6494元、4646元、4544元,亩均效益分别是普通水稻种植的7.3 倍、5.2倍和5.1倍,大大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

政府多渠道支持助力“渤海粮仓”飞越发展

2014年起,山东省委、省政府将示范工程连续列入省委工作要点和省政府工作报告,并在省委1号文中进行重点部署,作为山东省推进粮食增产的重要举措。省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渤海粮仓”大面积试验示范。省科技厅从今年开始又启动实施了“盐碱地绿色开发”重大专项,拿出1000万元资金给予重点支持,同时纳入山东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作为十大重大创新工程之一每年立项支持。

东营、滨州、德州等市也从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全力推进。仅2015年,东营市县两级就投入380多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有力促进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实施。

强化关键技术支撑,建立了专家指导团队。山东省采取边研发、边试验、边推广的原则,组建了由22名专家组成的省级专家团队,研究制定试验示范计划,对示范区大面积科技增粮进行技术指导。各市也组建了以科技特派员为主的技术指导组,负责各示范区的技术措施落实与具体操作指导。

强化信息技术服务,建设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大数据平台。目前,大数据系统已在三个市项目区建设95个监测点,实现了气象、土壤墒情、土壤盐分、地位水位及矿化度以及作物长势信息的自动采集。建立了指导试验区生产的预警预报体系,实现了“渤海粮仓”工程精准化田间管理。

发挥市场作用,建立了以企业为实施主体的规模化、特色化种植模式。适应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需要,转变以往政府主导的方式,积极建立以企业、合作社为实施主体的规模化、市场化种植模式。据统计,山东省80%以上的示范区都以规模化经营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为实施主体,粮食种植面积都在万亩以上。这一机制还吸引了省外企业来山东参加“渤海粮仓”建设,仅东营市就吸引江浙多家企业参与实施面积10余万亩。

适应绿色发展需要,调整了重点支持方向。为更好地保护、提升盐碱地土壤和生态环境,将原来以化学、工程改良为主的方法,转变为以生物适应为主的方法,比如,更加重视筛选、培育高抗盐碱的粮经饲作物新品种,更加重视微生物肥料的研制等。

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了种植结构模式。深入实施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将原来以种粮为主,转变为粮经饲三元并举等多种高效生态种植模式。

捷报频传,“渤海粮仓”制约难题不容忽视

东营市科技局副局长由立红在五方谈会议上指出,按照现代农业发展,渤海粮仓应该做下去,因为实施的时间有限,还有许多制约难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首先就是种业发展问题,盐碱地开发育种方面,虽然筛选出了很多品种,但是许多已有的品种的培育都不是作为耐盐为主要目标,很多以抗旱作为主要目标。针对盐碱地开发,以盐碱地开发为主要的目标的种业培育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在较长的育种周期内,首先要“对症下药”,着力解决制约“渤海粮仓”发展的主要矛盾。

“渤海粮仓”平台规模经营的配套不是十分健全,特别是机械化水平在“渤海粮仓”山东区还很低下。下一步的趋势以规模化生产,平台化经营贯穿“渤海粮仓”的发展。

我社举办的“渤海粮仓——从中低产田改造到现代农业”为主题的科技创新五方谈会议现场

水资源的灌溉和含盐量控制是一个难题。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东营特色产业是水稻,黄河水含盐量很高,在发展节水灌溉的问题上,如何调控盐和水的比例,在喷灌、滴灌,灌水量不足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些难题都需在后续的发展中得到解决。

盐碱地开发“渤海粮仓”以粮食为主,现在盐碱地综合利用配套的产业体系不健全,应该按照因地制宜综合开发,东营黄河三角洲由于有很多新开发的土地,可以发展有机和绿色生产,特别是新开发的土地更要利用起来,但是如何达到统一的标准很难。以东营的食用菌为例,东营市食用菌年产达到35万吨,现在正在遭遇发展的低迷期,因为种植门槛高,价格较低,导致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渤海粮仓从项目立项到现在一直在飞速发展,发展区域也由点到线最后连接成面,编织起了我国粮食增产的科技宏图。风吹麦田,宏图浪涌,是对科技工作人员辛苦奋斗的充分肯定也是对科技助力农业发展的欢欣鼓舞。50亿公斤的誓言已经触手可及,更大的目标就在不远的前方等待,那些在盐碱地上走过的脚印下,早已经绿意盎然,生机勃发。

猜你喜欢
粮仓渤海盐碱地
渤海大学作品精选
好粮仓就是硬底气
金口河区:守护“粮仓”织牢监督网
撂荒地变粮仓 有机种植出效益
张巍婷 盐碱地上拓出“常丰”路
渤海竞渡帆高举——记渤海轮渡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于新建
渤海大学剪纸作品选登
盐碱地枸杞提质增效关键技术
三种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地冬枣园的影响
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