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两节作文课

2017-05-02 21:16龙应台
小品文选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盲从瓶盖作文课

龙应台

三所小学的六年级学生,加起来总共36个,或坐或站或蹦来蹦去,或叽叽喳喳说话。紧张的是他们的老师,老师担心自己学校的学生待会儿会不会“表现”不如人。

我是来教作文课的。

五六个人围着一张桌子,孩子们先看一段两分钟长的影片。两个故意用很重、很滑稽的口音说英语的俄罗斯人,示范如何徒手用一张白纸把一瓶有金属瓶盖的啤酒打开。

每个孩子桌上都有一瓶黑麦汁和一张白纸。他们必须仔细看那个好笑的俄罗斯人怎么做。孩子们聚精会神地看,就怕漏掉哪个环节,待会儿打不开瓶子。

两分钟过后,我问,“看完了?”

“看完了!”孩子的声音很清脆。

“看得很仔细?”

“很仔细!”

好,那就自己动手了。

孩子们认真无比地低头摺纸,当纸被摺成一个立体、有棱角的小方块时,就必须用它来开瓶子了;影片里,俄罗斯人只花了半秒钟,“嘣”一声,金属瓶盖就冲开了,好容易。真正做起来,才发现,不行,左手怎么抓瓶子的?抓瓶身几分之几的地方?纸张棱角要对准哪里?在哪一个点使力?这时孩子们知道事态不简单了,有的开始站起来,想用全身的力气却又找不到使力的地方;有的蹲下来,检查齿状的瓶盖是不是有松动的迹象。

“老师,”一个大胆的孩子说,“可不可以再看一次?”

没问题,再看一次。

这回,看得更认真了。

当第一个孩子成功地“嘣”一声让瓶盖跳起时,那个小组是欢呼的,好像踢进了球。

现在开始写作文了。题目就是,以精准的文字说明“如何用一张白纸打开瓶盖”。

孩子们先是欢喜地看着黑麦汁,后来又好玩地看着影片,接着兴奋地、认真地努力开瓶子,几乎忘了我们是在上作文课。但是刚刚的体验深刻,现在不再需要任何说明,每个人低头努力写作。

15分钟后,作品交上来,我们把作品投影放大,一篇一篇、逐字逐句讨论。摺纸的硬度需不需要说明?用哪一只手抓住瓶子?抓住瓶子的哪一个部位?力气要使在哪一个点上?动词怎么选择———是“撬”,还是“顶”?“拉”和“扯”的差别是什么?

我完全不怀疑我可以和12岁的孩子讨论字义,我也非常相信,再练习几次,这些孩子可以写出非常精准到位的说明文。

第二节课谈“论说文”。还是从视觉开始。

一个6分钟长的影片,孩子们睁大眼睛看着成千上万的老鼠在慌张地推挤奔窜,窜过森林,窜过溪流,窜过田野,仿佛在没命地逃亡;最后奔到了悬崖边缘,下面就是大海,最前面第一批老鼠毫不迟疑地就往下跳,后面跟上来的,不明究理,一批一批跟着跳。老鼠载浮载沉地在汹涌的海浪里漂,最后集体淹死。

大家看得专注,一时鸦雀无声。

我慢条斯理地问,“你们觉得,我要出给你们的论说文题目,会是什么?”

“不—要—盲—从—”,36个孩子拉长了调子像合唱团一样唱出一个一致的答案。“真的是大家都同意?有没有主张我们应该写“盲从很好”、“有时候我们需要盲从”的,请举手?”

大家就笑成一团,大叫“没有没有啦”。坐在后排观察的老师们也觉得好笑。

好,既然大家都这么说,那么你们就写这个题目,写一段就好。

15分钟之后,卷子上来了,我们一篇一篇看。最典型的,大概长这样:

《不可以盲从》

我们不可以盲从,像这些老鼠一样,因为盲从,所以跟着跳海。譬如说,如果有人说王小玲偷钱,你就不一定要相信,我们不能不经过思考跟着人走,盲从可能会使你悔恨终生。

大家都对“不可以盲从”的结论似乎很满意,收好卷子,我问,“你们觉得刚刚的影片好看吗?”

“如果我跟你们说,这个影片是伪造的呢?如果我现在告诉你们,这部片子得到了1958年美国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但是内容是造假的呢?这种老鼠叫做旅鼠,这部片子的制作團队,为了得奖,制作出成千上万旅鼠跳海自杀的画面,事实上是摄影师只用了二三十只旅鼠,利用摄影镜头,假造出成千上万的视觉效果,而且,那些旅鼠,是摄影师一群人围起来把它们赶下悬崖的。旅鼠根本不会集体自杀,他们只会集体迁徙……”

我相信孩子的脑子里刹那间有千条电光在闪,几分钟前的认知突然山河变色,自己脚下所踩的板子突然被抽走,需要重新找到看这个世界的位置。

他们大大的眼睛看着我,我看着他们说,“你们觉得,现在论说文的题目应该是什么呢?”

我还想到乡村教作文课。

教“说明文”,我会要孩子回家仔细观察自己的祖母如何收成凤梨,细看徒手摘取和镰刀割取两种方法的差别;他也可以观察市场的鱼贩如何杀鱼、农人怎么种葱、茶家怎么焙茶、卖槟榔的怎么挑选槟榔。

教“抒情文”,写人物,我会让他们出去采访打铁的伯伯、淘海的叔叔、对街庙里的乩童、小村唯一的医生和村子里大家都认识的“疯子”……

写风景,我会和孩子一起走到海边,看海水的颜色变化,听浪破的声音,上“宁静”的功课;我会和孩子一起进入山林,教他们用裸手触摸树皮的纹路,用眼睛记住叶子的厚薄,用呼吸测出花香的分寸,用闭眼的心看见风徐徐吹。

作文,就是思想,就是生活,就是态度。我知道,对孩子,你认为他能走多远,他就能走多远。

选自《读者参考》

猜你喜欢
盲从瓶盖作文课
盲从
设计巧妙的瓶盖
盲从
新新人类
巧开瓶盖
哲理思辨
水瓶盖药丸小盒
省力阀门瓶盖
作文课
Thc Composition Class作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