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慧+刘富超+赵炯+黎丰玮
摘要:自党的十五大提出鼓励和发展中小企业的若干政策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协调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增长、改善国民生活、推动科技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但是,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和无法预知的经济危机,敏感而又脆弱的中小企业首当其冲。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着严峻局势,对我国提出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稳民生的目标有着不利的影响。为此,研究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合适的解决对策,对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深有裨益。
关键词:中小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6.019
1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发展现状
中小企业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民生稳定的中坚力量。中小企业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主要包括“对外投资”、“跨国经营”、“对外贸易”,其中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拉动率优势明显突出,尤其在当前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出口创汇、缓解就业压力、调整经济结构重组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截止2015年底,已登记的中小企业超过2000万家,个体工商户已逾5400万户,个人独资企业1100多万家,中小企业利税贡献稳步提高。其中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180.2亿美元,达到历史新高;除对外直接投资,海外并购也成为中小企业投资选择的热忱。由于国家放宽限制,民营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快速发展,海外并购交易数量是同年国有企业的近三倍。这虽与国有企业反腐、海外资产审查等导致步伐放缓等因素有关,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国民营企业整体实力的壮大。
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显著特点主要有:
(1)境外投资覆盖范围大但投资地区集中度较高。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范围涵盖全球国家和地区总数的91%,但43%的企业集中在香港、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2)投资行业分布广泛。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涉及范围包括农林业、能源生产、加工制造、服务业等领域。近些年来房地产行业是中国高净值人群的主要投资方向。
(3)规模较小,资金偏低。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实力尚且不够强大,很难形成较大规模,选择区位主要集中在非洲或可以避税免税等国家和地区。例如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是中小企业避免高额税负的集中地。随着中国“一带一路”的发展,许多中小企业搭上“顺风车”瞄准南亚等沿线经济发展。例如印度中国工业园吸引了中冶东方控股、中材集团、浙江永利集团等数十家国内企业入驻,掀起了中国对外投资的新高潮。
2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隐形优势
虽然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进展和金额不及国有和大型公司,但相比之下,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在生产、决策、管理等方面均具有相对优势。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对进一步加大海外投资、技术优化、市场占有等具有重要意义。
2.1无限细分市场
市场根据地理、人口、家庭生命周期和社会阶层心理细分划为不同的消费需求。消费者的异质需求决定了不同企业在不同方面均具备自己的优势。大型和国有企业掌握宏观经济命脉,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不断收回对一些经济开发、利用的垄断权,转而下放给民营企业以增强市场活力,中小企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创新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充分适应市场的动态性、适用性和组合性,以提高经济效益。
2.2尚未形成足够大的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的优越性在于随着产量的增加,长期平均总成本下降,但一旦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到一定的规模,边际效益却会下降,甚至趨向为负,引发规模不经济。不同产业、不同生产技术的企业规模经济的形式都不同。例如政府主导的国有大型化工石油公司因石油的储量和化工设备而影响企业的规模,目前全球石油化工产业已趋于饱和,规模经济已趋于下行,企业不得不另辟蹊径,研究化石原料的深加工和替代,而中小企业生存首先鲜有自然条件的制约,其次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工艺水平的提高,规模经济的临界点不断变化,通过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分工细节化和产品的系列化形成较强竞争力,温州义务的小商品城的集约化发展和对外投资也更加增强了规模的内部和外部经济,这也是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的表现。
2.3更易于进入海外市场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某些国家的“大国威胁论”的含沙射影,由于国内外投资的环境差异,带来的风险不同,使得中国国有大型公司想要出海投资需接受的审查力度更严。东道国会以保护本国政府和企业利益为理由加以阻挠,大大成为国有企业“走出去”的阻力。国有及大型企业对外投资首先面对的是非经济因素的政治壁垒挑战,发达国家的政治体制与我们不同,也形成了不同于本国的市场监管条例,国有企业在近几年的对外投资遭到要求出具透明化的投资目的、融资渠道和市场政策等各种不公平的审查,甚至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拒绝中国参与竞标。与绿色贸易壁垒和标准贸易壁垒不同,政治壁垒由于他的随意性和国家法院的裁决缺乏透明度和可信度,只能使我国企业蒙受不公平和巨大的利益损失。中小企业没有强大的政府背景,选择对外投资也是自身的发展和市场需要,较少引起政治摩擦,有利于更快的获取进入市场资格和更好的获取市场资源。
2.4良好的国内外投资环境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经十多年,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凭借良好的外交政策获得不少国家的支持。中国也逐渐打开国内市场大门和获得更多的国外市场份额。不断加强贸易双边和三边的友好谈判,并制定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优惠税收政策,为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中国——东盟自贸区加强了中国与东盟十国的经济来往;“一带一路”扩大了新亚欧路桥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位优势;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改善亚洲区域的投资建设环境。
3中小企业对外投资遇到的瓶颈问题
企业实施对外投资需要自身主体具备充分的竞争优势,例如掌握经营策划的先进性、科学技术的创新性、自主品牌的独立性、资金支持的雄厚性、人才储备的丰富性、国际关系的稳定性和政策保障的完善性等,以此来掌控世界市场的主动权。但我国中小企业面对丰富机遇的海外市场,还有很多已存和潜在的瓶颈问题制约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战略。
3.1产品科技含量少,生产价值链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较高速的增长状态,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和剩余劳动力人口向城市的单方面转移,给中国前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人口红利突显,在20世纪末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小企业中很大一部分是传统制造业,是以依靠廉价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驱动的处于全球生产价值产业链的低端。这一类企业大多是来自发达国家的国际分工转移的无附加值、高人工成本的产业。根据“微笑曲线”理论,发达国家将这类产业转移出去,依靠掌握的核心科技,减少相对来说高额的劳动力成本和简单机械设备成本,成为生产过程的最大投资者和受益者。而以加工制造为主的中小企业,消耗的大多是人力、土地、设备、水电等物化资源,无论是贴牌销售还是加工贸易,制造业为主的中小企业都不具备“走出去”的科技推动力和市场拉动力。
3.2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缺少
据中国投资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底,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5个国家/地区的6532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但这些对外投资的中国企业大多是依靠资金和劳动力的相对优势,而真正靠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造价优势的并不多,這类缺乏创新优势的中小企业在“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中比较普遍,直接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变化的市场需求固守成规,难以大规模发展。
为了加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规模较大和资金实力较雄厚的企业往往选择投资国外一些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进行企业间的收购和并购,以此来对本公司的技术力量进行革新和产品的升级代换,并利用此来进行市场占有。但这种方式所需的人力、物力、资金成本较高,磋商谈判时间、投资回报周期长,能投资收购的技术大多是国外濒临破产的企业拥有的或者已被市场淘汰的技术,真正自主创新性并不高,主要还是利用原有技术,容易导致企业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企业很有可能陷入退出还是坚守的两难境地。
3.3投资壁垒多样化
近些年来,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对外投资、出口贸易比重大幅增加,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为了加强对市场经济秩序的控制,同时也为了保护本国企业,以美国、欧盟为首的发达国家或联盟打着“维护国家、人民安全”的幌子和企图制定新一轮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实施贸易保护政策。
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形式主要以投资境外加工贸易设立工厂为主,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以关税为主的贸易壁垒渐渐弱化,非关税贸易壁垒逐渐形成主流趋势。这些贸易壁垒措施主要针对的商品是纺织、机械家电加工、化工能源产品等,这也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营境外投资产品。这类投资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亦可会产生对社会环境危害物品,导致外国政府和环保人士的不满,同时我国对中小企业出口投资报以优惠税收和退税政策,导致近些年这类中小企业多次遭受发达国家的反倾销调查和增设的新型贸易投资壁垒。
3.4精英人才的缺失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小企业更看重对生产性技术员工和销售类推销员工的聘用和选择,对了解国际形势和海外政策的人才不重视,可以说一部分管理者没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是与本国政治经济文化截然不同的市场,企业对外投资必须依靠熟知国内外市场投资管理的高端精英人才。企业海外投资对于人才的需求方向,不同行业区别很大,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对人才方面的要求略低一点,但对于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中小企业为达到和国际服务水平相同的标准,在人才储备方面明显存在漏洞。针对中国人民的就业观念,对国企和外企的青睐和准入行业限定,又有优秀大型公司对人才的争夺,导致中小企业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同时企业的“任人唯亲”和“关系当前”的提拔通道,导致人才的埋没和流失,妨碍对外投资的进展。当前缺少海外经营管理人才已成为企业海外投资失败高居榜首的因素。
3.5政府支持措施不完善,外交姿态软弱
完善的政策保护和强悍的外交姿态是中小企业放心“走出去”的最有力的支持。这其中不仅是有关部门制定资金、税收、外汇管理、人员外派等大力度优惠政策,更是政府要为企业的对外投资规避海外风险和抵御不正当竞争所做出的强有力的回击和态度。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资金融资困难,“出海”手续繁杂,对外信息获取的不及时,极大的压制了企业出海的热情;在海外经济活动遭遇非法侵害要求上诉时,国家外交姿态的表现差强人意。例如中美轮胎特保案,在外国政府强势干预下,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协会没有及时收集证据和坚持上诉的态度,导致虽占据正面立场也不得不败诉收场,损失惨重。
4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瓶颈的应对对策
针对上述对外投资中所遇到的问题,只有打破这些禁锢,方能更好的“走出去”,带动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
4.1掌握核心科技,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价值链水平
中国企业不能长期经营处于“微笑曲线”低端,要加强研发力量,培养创新性思维,突破技术垄断和技术壁垒,推陈出新,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力争达到产业链的上游,由“中国制造”转变成“中国创造”。其次也可以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模式,提高信息化利用水平。
4.2创立自主品牌和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中小企业树立自己的品牌是当务之急。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主打“价格战”策略已经行不通了,消费者更注重的是商品的质量、科技含量和品牌推广认知。中小企业应尽可能的加大产品的科技投入,寻找合作渠道,提高品牌识别度。政府可以为中小企业设立创业孵化基地,提供资金和人才培养,提高中小企业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力量。
4.3积极应对贸易壁垒,坚定自己的外交立场,保护合法权益
政府是保护企业海外生存的“后盾”,应当为企业对外投资贸易提供合法有效的法律援助。政府可以设立专职的贸易法律机构,加强与国外政府、企业的沟通对话,协助中小企业应对贸易摩擦,处理投资纠纷,做好与发达国家打一场长期贸易壁垒战的准备。支持企业“走出去”政府不能避责,中国政府应当有明确态度和坚决的决心,任何侵害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活动的行为,都应当据理力争。
4.4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
中小企业可以和高等院校签订人才培养计划,学习方向明确,指导清晰,还可以利用獵头公司进行人才的挖掘,不仅需要金融、法律、技术等专业性人才,更需要具有战略思想和国际化管理水平的经理人才,海外企业也可实行人才本土化战略,减少文化冲突和政治意识、价值观的不同;其次,加强本企业职工人才建设,定期组织学习、观摩、培训,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完善晋升机制,既可满足职工的自我实现,也可加速企业的自我发展。
4.5政府提供完善的后勤保障
政府要加速转变职能,灵活调整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和行政手段。在企业投资初期,构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网络,为中小企业提供涵盖创业辅导、管理咨询、融资服务、法律援助、市场拓展等专业服务,对优秀的中小企业提供优惠税收政策。同时建立海外投资促进中心,帮助企业共同分担初期工作的调研基金。在企业投资后期,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互动,针对投资出现的问题,提供资金和人才的支持。设立官方和民间组织,制定对外投资法规条例,将中小企业纳入国际化投资战略领域。
参考文献
[1]中商情报网.数据企业大数据[Z].
[2]张颖洁.我国省域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现代商业.2015,(12).
[3]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分析与建议[J].学术论丛,2009,(48).
[4]张礼友.中小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研究——以刚果(金)利达矿业有限公司为例[J].2012.
[5]卢进勇,闫实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是中国“走出去”的最大障碍[J].中国经贸,2012,(5).
[6]姜传舜.我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法律问题探究[J].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