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接纳研究综述

2017-05-02 10:29郑海英
现代交际 2017年4期
关键词:自尊人际交往心理干预

郑海英

摘要:本文主要对有关自我接纳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与整合,包括影响自我接纳的因素、自我接纳与自尊、自我接纳水平对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自我接纳的干预策略,并对进一步研究自我接纳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自我接纳 自尊 心理健康 人际交往 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025-02

自我接纳是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具特征所持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即能欣然接受自己现实中的状况,不因自身优点而骄傲,也不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无条件地接纳自我,能够使个体体验到自我的价值,使个体生活得更积极、更幸福、更健康,人格也会更完善。不接纳自我,就不能正视自我,这样的个体往往是自卑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排斥的,就会陷入无尽的痛苦和烦恼中去,无法以充足的热情、创造力和精力去应对日常的学习和生活,阻碍了人的心理潜能的发挥和人格的完善。同时,自我接纳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自尊、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等的影响,吸引很多学者都投入到自我接纳的研究中来。本文对自我接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整合,以进一步探讨自我接纳的相关问题。

一、自我接纳的相关研究

1.影响自我接纳的因素研究

侯蕾、李静、纪晓琳等人的研究均发现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影响着孩子的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水平。在积极的教养方式(如父母用情感温暖、理解、包容、尊重、支持等养育和对待孩子)和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下,培养出来的孩子会有较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较高水平的自我接纳。相反,长期在父母拒绝、否认、专制、溺爱、严厉惩罚和过度保护下成长的孩子,往往会出现不合理的自我评价,自我接纳水平较低。同时还发现,在个体自我接纳中,母亲的教养方式往往比父亲的教养方式有着更大的影响,这跟母亲这一角色在抚养孩子中更多地代表着爱和温暖有关;父母的严厉惩罚对子女的消极影响甚至大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的正面作用。

研究还发现,家庭经济状况也会影响着自我接纳水平。在高校里,城市的大学生自我接纳水平往往会高于农村的学生,这跟他们拥有较好的家庭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有关。贫困大学生往往会表现出较低的自我接纳水平,使他们在应对大学生活和交往中不够自如,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Davies在2008年使用了启动技来研究个体的信念与自我接纳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实验中,自尊为控制变量,实验结果表明,合理信念会提高个体无条件自我接纳水平,而不合理信念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接纳水平。所以,不合理信念是影响个体自我接纳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

2.自我接纳与自尊的关系研究

对于自我接纳与自尊的关系,学者们持两种不同的观点。以Mackay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认为自我接纳和自尊概念相同,自尊和自我接纳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而大部分学者所持的观点是二者相似但又有所不同。他们认为,自我接纳是在情感、态度上对实际自我的悦纳,而自尊则是建立在自我接纳的基礎上,自我评价后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接纳是自尊的一部分。同时研究发现自我接纳水平在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个体中有很大的差异,但是自尊的差异并不是很大,这提示着二者不尽相同。

3.自我接纳水平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

研究发现,自我接纳对人际交往有着很深刻的影响。吴志雄的研究发现,大学生自我接纳与人际信任、人际关系满意度存在显著相关,自我接纳对人际关系满意度有较好的预测作用。自我接纳水平较高的人人际信任程度较高,人际关系满意度也会比较高。自我接纳水平较高的个体能够看到和欣赏他人的独特价值,同时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欣赏,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较强,能较好地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较和谐。而自我接纳水平低者往往过分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肯定和认可来获取自我价值感,所以,在与人相处中,事事追求完美,生怕自己出现失误,总是对自己不满意,阻碍了其在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表现,容易患得患失,表现出较高的社交焦虑。高文凤、丛中的研究也发现,自我接纳水平低的人表现出更高的社会焦虑。

周海明的研究发现自我接纳低的个体更容易出现对他人拒绝的预期焦虑,也就是拒绝敏感性更高,自我接纳低带来的拒绝敏感性间接影响社交焦虑。陈欣、蒋艳菊的研究发现大学生自我接纳对交往焦虑的影响中,身体自尊起到中介作用。身体自尊更多地受到个体主观体验的影响,自我接纳水平高的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表比较自信,相信自己是具有身体魅力的,会表现出较高的性吸引力,在人际交往中就会比较自如和自信。

李闻弋对女大学生的自我接纳和人际关系的研究发现:人际交往中他人的信赖和支持以及爱情有助于提高她们的自我接纳,而精神上的孤独压抑、不与他人交往等都会增加她们的自我排斥。所以,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是互相影响的。

4.自我接纳水平对心理健康的研究

Ellis认为,无条件自我接纳是心理健康的奠基石。Langer的观点则认为缺乏无条件的自我接纳可能会导致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包括不能控制愤怒和抑郁。

自我接纳水平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张书琴等人采用SCL-90和自我接纳问卷对在校大学生的研究发现,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越高,心理健康水平也就越高,而心理越健康,越能够接纳自我。范寅莹、张灏等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研究以及陈红霞对中职生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结果。

王璇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直接影响抑郁,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水平越高抑郁程度越低,高自我接纳的个体能够较大程度地化解抑郁带来的消极影响。消极的自我评价,使得个体的自我价值感降低,认为自己没有能力、糟糕、失败,从而不能接纳现实中的自我,这直接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而高自我接纳者,面对生活中的事件,能够积极去面对,同时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解决,即便是遇到挫折和失败,也不会过度否认自己,并将其视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样的人能很好地调节情绪,较少出现抑郁。

周亚娟研究了大学生无条件自我接纳、完美主义和抑郁之间的关系,该研究采用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的中文修订版、无条件自我接纳问卷、Beck 抑郁问卷对678名大学生施测,研究结果显示完美主义差异维度与抑郁、有条件自我接纳成显著正相关,无条件自我接纳在抑郁和完美主义中起到中介作用。结果说明有完美主义差异感的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往往是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通过他人的赞赏来获取自我价值感,当面对他人的否定评价时,会出现情绪困扰并加重抑郁程度。

二、自我接纳的干预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对自我接纳的干预大多采取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刘丹将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技术运用在团体心理辅导中,针对10名高职学生设计并进行了为期8次的团体心理辅导,用“自我接纳问卷”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干预前后施测及干預后两个月追踪测验,发现实验组在干预后自我接纳总分显著提高,而对照组前后评分差异不显著,结果显示,焦点解决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对个体自我接纳有效并存在着长期效果。

张亚、徐光兴采用团体催眠辅导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接纳水平。该研究采用哈佛团体催眠感受性量表筛选出催眠高感受性被试和低感受性被试,作为实验组和放松组,并设置控制组,设计了包括“未来冥想”“回到小婴儿”“草地上的宴会”“树的生长体验”“体会理想和现实的我”“我的‘电影院”“最恐惧的‘心鬼”“未来冥想”“催眠状态下建立‘心锚” 九次催眠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干预结果显示:催眠高感受性组自我接纳程度有显著提高,同时心理健康水平也有明显提升;低感受性组虽然自我接纳水平没有显著改变,但其成员焦虑程度有所缓解。

梁琦对大学生采取的萨提亚团辅和结构性团辅改善自我接纳和人际信任的研究发现,两种团体辅导方式都能够有效提高个体的自我接纳和人际信任水平,在自我接纳的维度上,萨提亚组的效果显著高于结构式组效果,且萨提亚组的自我评价维度上也有明显的提升。研究结果表明,萨提亚团辅在改善自我接纳和人际信任上效果优于结构性团辅。

姚康采用限制性沙盘团体心理辅导来改善大学生的自我接纳水平。该研究将8名低自我接纳者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对实验组进行了10次的团体沙盘干预,在沙盘中进行自我探索和觉察、解决自身问题、到开放自我及获取团体支持,结果显示实验组自我接纳水平明显好转。

同时,余林、刘慧玲等人对社交焦虑的大学生自我接纳团辅干预研究发现,自我接纳团体心理辅导不仅能够提高个体的自我接纳水平,还能有效缓解社交焦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并且具有较好的长期效果。程雯雯、孙淑晶等人的研究也发现自我接纳团体心理辅导不仅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水平,而且还缓解了他们的心理压力,提升了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三、小结与展望

国内外对于自我接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发现,个体的自我接纳水平与自尊、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很多学者在提升个体自我接纳水平的途径上进行了很多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我们还看到目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在有些问题上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展。首先,在研究对象上,目前的研究对象大部分为大学生,对一些特殊群体的关注不够,比如说农民工、留守儿童、福利院儿童和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下的群体,对不同群体跨文化、跨地区的研究有待加强。其次,在影响自我接纳因素研究上不够充足和系统,对一些影响因素的研究还不够到位。第三,在提升自我接纳水平的策略研究上,方法比较单一,目前的研究还仅仅是采用团体辅导方式来进行干预。而自我接纳是个体成长的过程中获得的,那么如何培养出高自我接纳水平的个体应为将来的研究重点。同时,团体心理辅导毕竟有其局限性,对低自我接纳水平的个体干预应发展更为广泛的方式和途径。

参考文献:

[1]吴志雄,邱鸿钟,龚文进.大学生自我接纳与人际信任、人际关系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2):1496-1498.

[2]李闻戈.女大学生自我接纳和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119(2):125-131.

[3]程雯雯等.农村大学生自我接纳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3):241-243.

[4]张书琴,关恒永,杨茜平.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自我接纳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7,8(24):35-36.

[5]周亚娟,梁宝勇. 无条件自我接纳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3):350-352.

[6]肖秋萍. 团体心理咨询促进大学生自我接纳水平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9.

[7]纪晓琳. 高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共情能力与自我接纳的关系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5.

[8]范寅莹,张灏,陈国典.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接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 8) : 997-999.

[9]刘慧玲. 社交焦虑大学生的自我接纳与团体辅导研究[D].西南大学,2008.

[10]周海明. 大学生自我接纳对社交焦虑的影响[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2):274-277.

[11]刘芳,李松.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我接纳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9):784-785.

[12]孙晓玲,吴明证.大学生自尊、拒绝敏感性、人际信任与社会焦虑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4):537-539.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自尊人际交往心理干预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大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相关关系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