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保平
保山市地处云南省西部,地势北高南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无霜期长,降雨充沛,干湿分明,素有“滇西粮仓”的美誉。水稻是保山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粳稻种植面积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3/4左右。2015年保山全市粮食总产量143.16万吨,其中稻谷产量50.43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35.2%。按照国家及云南省对新收获粮食品质测报工作的有关要求,保山市及时对新收获的优良粳稻品种的品质进行检测、评价和报告。普通质量指标按照《稻谷》(GB 1350-2009)国家标准规定的项目、指标和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和判定;优质指标按照国家标准《优质稻谷》(GB/T 17891-1999)所规定的项目、指标和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和判定;操作规程按照《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技术规范》(GB/T 26629-2011)执行。开展品质测报工作,为指导保山粮食企业收购,推荐优良品种种植、实现优质优价,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为确保口粮绝对安全提供了数据支撑。
普通质量指标情况
2016年保山市对新收获的粳稻进行了全面品质测报,共计采集了8个品种47份样品,涉及全市4个县(市、区)10个乡镇34个行政村。测报结果显示,全市粳稻异品种粒、黄粒米、互混均未检出,色泽气味均正常,出糙率平均值为81.2%,整精米率平均值为61.1%,水分平均值为11.8%,杂质平均值为0.5%,不完善粒平均值为3.9%,谷外糙米平均值为0.6%。《稻谷》(GB 1350-2009)国家标准规定出糙率为定等指标,三级为中等,全市三级及以上达标率为97.9%,其中:一级粳稻占比59.6%,二级占比27.7%,三等占比为10.6%。具体情况见表1。
优质指标情况
测报结果表明,保山市2016年新收获粳稻直链淀粉/(干基)分布于15.8%~22.8%之间,有7个品种共计34个样品满足达标要求(15%~20%);垩白粒率分布于1%~37%之间,只有5个品种共计20个样品达到一级指标(≤10%),能达到二级指标(≤20%)的有8个品种共计35个样品;垩白度分布于0.1%~17.5之间,有4个品种共8个样品能达到一级指标(≤1.0%),有4个品种共15个样品达到二级指标(≤3.0%),能达到三级指标(≤5%)的有4个品种共28个样品;与口感密切相关的食味品质分数分布70.5~76.5分之间,全部满足三级达标要求(≥70分)。按优质稻谷标准(GB/T 17891-1999《优质稻谷》)综合筛选,保山市种植的粳稻没有符合优质稻标准一级和二级的品种,符合优质稻三级标准的为云粳12和云粳15,粳稻各品种优质指标情况见表2。
保山市地跨澜沧江、怒江和龙川江三大水系,气候条件复杂多样,“一年分四季,十里不同天”。2016年粳稻生长期间大部分地区有连续阴雨低温寡照天气,粳稻生长期明显推迟,收获进度明显慢于常年。从检验结果分析来看,大部分品种的粳稻质量与国标优质稻谷标准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是粳稻的出糙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等指标达不到国家标准规定。受2016年自然条件的影响,粳稻成熟度降低,不完善粒中的未熟粒和病斑粒明显增多,垩白趋多,导致稻米光泽度差,碎裂多,碎米率提高,造成部分县区稻谷出糙率和整精米率降低,对品质指标也带来一定的影响,导致符合国标GB/T 17891-1999的优质稻谷的品种、样品减少。另外,保山属于立体性农业气候,稻作区多样,种植品种差异大,种植规模小,难以在乡镇一级形成粳稻主导品种,粳稻生产虽连获丰收,但结构性矛盾突出。因此各地应根據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因地制宜,选择种植合适的优质粳稻品种,探索建立“优质优价”的种植机制,实现规模化精准化种植,深化粮食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切实加强有效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