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晓芳
新课程改革倡导新的课程观,它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教学中的“错误”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珍视并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不但能促进教学反思,优化教学评价,而且能有效地推动教学创新,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教师该如何有效利用错误资源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课前巧设“错误”,孕育精彩课堂
(一)故设“错误”,启迪智慧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断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条件,我就让学生自选空圆柱和圆锥研究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与书上的结论有很大的差异,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思维出现激烈的碰撞,这时我没有评判结果,而是让学生经历一番观察、发现、合作、创新过程,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让学生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增加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及信息的批判.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完全是预设错误,灵活机智地利用错误资源所产生的效果.
(二)亮出“错误”,修正思维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直接亮出错误,让学生通过“辨析错误”的活动,引导他们比较、思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知道改正的方法,体验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形成系统,也可以帮助学生从对错误的反思中,提高思维的批判性.
例如,“有余数除法”时,我把学生的错误一一列举在黑板上:49÷8=5……9,700÷400=1……3.让学生做数学小医生,议论辨析,并引导他们就题论“理”、以题及类,从个别的错误中引出带有普遍性的教训,从而将“错误”化为全体学生的经验.
二、课中捕捉“错误”,促进有效生成
(一)个别差错,抛砖引玉
例如,化简38∶311.教师在巡视检查时,发现一名学生在化简时,直接写出了答案8∶11.显然,答案是错的.但教师适时调控课堂,处理“错误”的办法颇具匠心.教师先让该生把他的解题过程写到黑板上,下面的学生马上意识到错了,教师没有指出错误,而是请该生说说思考方法(发现前项和后项的分子相同,所以比就是前项和后项分母这两个数的比).教师先表扬了这名学生善于观察,会动脑筋,又请学生们讨论化简后的比跟前后项的分母到底有没有联系.通过学生们在纸上写写画画,发现了38∶311化成最简整数比不是8∶11,而是11∶8.也就是说只要将前后项的分母调换位置写成11∶8,就是38∶311的最简整数比了.有的学生甚至把自己的发现概括成凡是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的比,其化简比就是分母调换位置写成的,这只要根据比的基本性质计算后即可得到.
(二)意外差错,因错制宜
课堂中出现的“错误”很多反映的是学生的真知灼见,是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新方法.然而,由于学生表达或其他原因,一时不为大家所接受,而被误认为错误.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不应一带而过,而应让学生静下心来,理清思路,表达清楚,或让学生,充分讨论,达到认识的深化.
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的“测量”时,就很好地处理了一个所谓的“错误”.学生学完了厘米之后,教师让学生用尺去量橡皮的长度.学生量完以后,教师请学生上讲台演示,其中一名学生的测量却引起了一片哗然,大家都说他量错了,原来这名学生的尺断了一截,他就把尺倒过来量,用20厘米处做零刻度了.很显然这名学生的方法与大家截然不同,书上也没有这样的量法,那么他到底错了吗?没有!教师意识到这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创造性的方法.于是请大家静下来听一听这名学生量的过程.这名学生说:“老师,我的尺断了,我用20厘米的地方做起点量,量到橡皮另一头到15厘米,中间隔了5厘米,我就知道橡皮是5厘米长了.”这时教师用询问的目光看了一下其他学生,其他学生都示意这样的方法是对的.教师接着问:“同学们,看到他的这种新颖的测量方法,你们有什么想法吗?”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有的说:“老师,我可以用他的尺从5厘米的地方开始量,这样就比较好算了.”有的說:“那从10厘米的地方做起点就更容易量了.”有的学生甚至说:“我可以把尺上任意一个刻度做起点,只要方便就行了.”
三、课后反思“错误”,延展教学资源
(一)设置记录,提醒自己
在我们班中每个人都有一本“差错”记录本,学生们把自己平时课堂中、作业中、练习中的一些易犯的、常犯的错误,易混淆的知识点,记录在其中,并时常去翻阅,对已有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渐渐地,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会有意识地去避免这些错误的重犯,并且能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学生学习进步了,自主性增强了,学得也开心了.
(二)互动交流,携手共进
在教学中,我每个星期都要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一次交流和讨论,交流大家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错误,大家共同出谋划策,共同探讨,促进共同进步.渐渐地,我发现学生重复犯的错误没有了,学习积极性高了,很多学生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总之,“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再生资源,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探究,给学生出错的时空,甚至可以促进差错的生成.使得学生最终能“拨开云雾见明月”,使得我们的课堂更具生机和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