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苑玲
【摘要】小学生年龄低,心智发展不成熟.在数学学习中难以保持长久的专注力,对事物容易失去兴趣.为此,教师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游戏化教学可以促使学生能够持续深入数学探究中,对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游戏教学;应用
小學生处于知识认知的初级阶段,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比较弱,尤其是数学课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只有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保证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学习的课程中,对学生思维发散能力的要求是最高的,所以数学教师进行数学课程实施的难度也是相对较高的.而现在大部分的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差,且数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较高要求,所以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从现状来看,现在大部分地区还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固守着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得到高的分数,忽视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大部分的小学教师还保持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课堂的气氛枯燥乏味,不能让学生保持专注力.而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主动、积极地探究课堂的内容,所以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学会相关的教学实施方法,以带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保证教学的质量.
二、数学课堂游戏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游戏前准备要做足
在进行数学游戏课堂教学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保证课堂教学中的游戏能够顺利展开.首先,教师应该以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制订相关的游戏教学方案,明确教学的任务和目标.游戏的内容一样要与课堂教学的相关重难点知识结合起来,例如,教师进行知识性内容传授时,可以利用课堂的一小部分时间,引导学生用纸制作一个简易的时钟.教师一定要对这个时钟制作的游戏记性课前计划方案的编写,设定游戏的时间、相关规则,对游戏中可能存在的教学实施问题进行提前预测.当然在游戏方案设计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并且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性,进行分组教学的实施计划.
(二)游戏形式要多样化
1.情境游戏法
情境游戏的设置一般是在新的内容展开之前,教师为了更好地引入新的数学知识而设定的.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能够融入新知识的学习状态中,教师采用设置情境游戏和设疑的游戏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点的过渡.首先,教师根据需要教学的新的知识点设置相关的情境游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情境游戏当中,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会对新的知识进行初步的认知.例如,在进行加减法应用题的教学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扮演小动物的角色,把10名学生设置成小兔子的角色,被大灰狼抓走5只,现在还有几只小兔子.学生会依据教师设置的情境理解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然后,教师展开新课内容的导入,学生不但可以集中学习的注意力,还能建立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连接关系.其次,教师也可以通过设疑游戏进行新课的导入,因为小学生普遍有好奇心,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特点,设置猜谜、脑筋急转弯等游戏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达到进行新课导入的目的.
2.角色游戏法
在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内容中有很多的难点,但是这些难点又是教学的重点.例如,在学习时间的知识的时候,小学生很难对时、分、秒的知识进行区分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别扮演时、分、秒的角色,然后,展开知识的讲授,使其他学生对角色扮演的印象加深,从而对相关的时间知识保持深刻的记忆.
3.竞赛游戏法
小学生的竞争心理比较强烈,教师要把握住学生的这个特点,在知识学习过后,利用竞技抢答的游戏进行知识的巩固.例如,教师在一节课的讲授任务完成后,利用剩余的课堂时间,把学生进行分组,进行抢答游戏,最后得分较高的组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通过这样的游戏,不但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巩固所学到的知识,还能落实数学教师的教学任务.
当然,在教学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适时地加入教学游戏中.这样不但能对学生参与游戏的行为进行实时的监督,发现学生在进行游戏时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科学的引导与纠正,还能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保证教学游戏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教师参与的过程中,对性格内向参与度低的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保证每名学生在游戏中获得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在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游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从而保证教师教学任务和目标的落实,以及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宁.游戏化课堂的组织实施[J].教学与管理,2013(12):38.
[2]魏淑敏.小学数学课堂高效设计探讨[J].小学数学教育,2014(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