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蓉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贸易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
产业集群视角下湖南高职院校校际协同创新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吕 蓉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贸易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
对接产业集群,加强高职院校校际协同创新,是构建湖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湖南产业集群发展的迫切需要。产业集群视角下加快推进高职院校校际协同创新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加强政府政策引导,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激发协同创新动力,创新协同运行机制;丰富协同创新内容,发挥协同载体效用。
产业集群;校际协同创新;高职院校
随着湖南新型工业化的大力推进,湖南省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截至2014年底,全省规划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等37个产业集群规模企业已达0.88万家,从业人员已达206.2万人,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0 662亿元。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产业集群对湖南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1]。随着《中国制造2025》部署的实施,2015年11月,湖南出台了《湖南省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将以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为重点,同时涵盖新材料、绿色化工、互联网、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特色产业,形成20个左右支撑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湖南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内生了对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和高职教育成长的需求。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应对接地方产业集群推进协同创新,这既是高职院校优势所在,也是高职院校发展所需。基于此,本文围绕高职院校这一协同创新主体,从区域产业集群视角,力求对推进协同创新作管中一窥。
(一)湖南重点产业集群及高职院校分布概况
湖南制造强省重点发展的20个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长株潭地区。湖南省共有65所高职院校,其中公办院校56所,民办院校9所。从学校在四大区域板块的分布来看(见表1),长株潭地区高职院校数量最多,占全省69.2%,洞庭湖地区与湘南地区各占10.8%,大湘西地区占9.2%。
表1 湖南高职院校及产业集群四大区域板块分布数量表①
表1显示,从数量分布来看,目前湖南重点产业集群和高职院校在四大区域板块的布局基本一致,这为高职院校有效对接各区域板块产业集群,推进协同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四大区域板块高职院校及其优势专业对接产业集群的情况
湖南省四大区域板块高职院校的优势专业和重点产业集群的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湖南省四大区域板块高职院校的优势专业和重点产业集群表
1.长株潭地区高职院校对接产业集群的现状
总体来看,长株潭地区高职院校的数量排在四大区域板块首位,在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与其他区域相比,本区域高职院校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汽车检测与维修等专业具有明显优势。从对接本区域产业集群发展需求来看,长株潭地区高职院校大体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但专业设置还应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做进一步调整。
2.洞庭湖地区的高职院校对接产业集群的现状
洞庭湖地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与重点产业集群有一定的相关性,如,有两所学校开设了与岳阳绿色化工材料产业集群相关的化工技术类专业,但目前在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和船舶方向缺乏相关专业与之对接。
3.湘南地区的高职院校对接产业集群的现状
该地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以医学技术、畜牧兽医、制药技术、铁道运输为主,而该地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和输变电高端装备,故未来专业布局有较大的调整空间。
4.大湘西地区的高职院校对接产业集群的现状
该地区的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专业与双峰农业机械产业集群的产业需求关联性大,但针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该地区需要调整建设生物医药技术等相关专业。
总体来看,湖南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契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与重点产业集群关联性强的专业有待进一步健全建强,适应区域产业集群的特色专业开发需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集群岗位人才需求需要进一步对接,课程教学与企业岗位实训需要进一步结合[2]。
目前,从对接产业集群看,湖南高职院校校际协同创新仍处在起步升级阶段,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协同创新意识有待加强
湖南高职院校规模大、数量多、生源紧,校际之间竞争激烈,各高职院校采取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等方式抢抓发展,势头很好。但各高职院校对区域高职院校建立战略联盟、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校际合作等理念缺乏充分认识,区域高职院校出现专业设置重叠、教育资源重复建设等问题,与地方产业发展的互补支撑不足。
(二)协同创新载体作用有限
目前,国内区域高职院校校际协同创新以高职教育园区和职教集团为主要载体。湖南高职院校校际协同大多以“点对点”的线性模式为主,但以职教集团为载体的网络化校际协同创新模式正逐步成为发展趋势。从2008年湖南第一家职教集团成立至2014年底,湖南职教集团数量达到40家,其中29家由高职院校牵头[3]15。目前省内高职教育集团校际协同普遍处于构建物质载体方面的协同层次,主要策略是使集团内部各高职院校共同需要的环境和设施实现“公共化”。较之全国,作为另一协同创新载体的湖南高职教育园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对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有限。目前,作为湖南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先驱的湖南(株洲)职教科技园,已将株洲5所高职院校纳入园区,形成了高职教育园区雏形,专业设置涉及轨道交通、汽车、化工、矿冶等行业,对接长株潭区域板块的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集群,园区正在搭建湖南(株洲)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等共享平台,探索校际资源共享发展模式。
(三)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欠缺
湖南高职院校校际协同创新主要以高职教育集团为载体。湖南29家高职教育集团,多家已制定了《集团章程》,但集团内部建立了系统配套制度的仅占少数[3]59,大部分职教集团在校际合作组织机构设置、校际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组织领导机制、利益平衡与补偿机制以及绩效考评机制等制度层面仍需不断探索与创新。
(一)对接产业集群,加强高职院校校际协同创新,是构建湖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是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实际来看,湖南产业发展迅猛和职教资源丰富是优势,高职院校建设与产业发展需求对接不充分、高职院校校际协同效应不明显是短板。通过对接产业集群,强化需求导向,强化校际协同,推动职业教育链与产业发展链衔接配套、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相互促进,实现湖南职教资源整合和创新要素集聚,是构建湖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路径选择。
(二)对接产业集群,加强高职院校校际协同创新,是湖南产业集群发展的迫切需要
产业要素的集聚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产业集群提供高素质技术人才与应用技术创新的高职院校,对产业集群发展至关重要,是集群中创新性最强、最活跃也是重要的生产性服务要素[4]。目前,湖南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经济发展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强大压力,迫切需要优化创新要素的配置和形成协同创新的机制。对接产业集群,加强高职院校校际协同创新,推进教育资源定向配置、技能人才按需培养、创新要素整合集聚,形成创新驱动的强大合力,是湖南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着眼湖南高职院校对接地方产业集群以及湖南高职院校校际协同创新的现状和问题,推进对接产业集群的湖南高职院校校际协同创新,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需要高职院校创新自身办学理念、改善办学条件,还需要不断完善协同体制机制。
(一)加强政府政策引导,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省市两级政府应加强对四大区域板块高职教育的政策引导。一是可以参考台湾地区技职教育再造计划,由省级政府出台对接地方产业集群的区域高职院校校际协同创新计划,形成校际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以计划引导高职院校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提高师资素质,强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培养适应本区域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二是由省市两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以及行业主管部门联合构建高职层次的专业设置与校际专业集群信息共享平台、高职人才供求信息平台、产学合作信息平台;三是省市两级政府加大对高职院校教育园区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将高职教育园区打造成为对接四大区域板块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高职院校校际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建立四大区域板块高职教育园区。
(二)激发协同创新动力,创新协同运行机制
产业集群视角下湖南高职院校校际协同创新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避免恶性竞争,创建学院自身特色。本地产业集群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为校际协同创新提供了现实可能性。院校之间可以采用差异化发展策略,创建自身特色,满足产业集群人才需求。二是资源共享,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科研效率。三是形成校际协同创新联盟,提高话语权,以寻求更大的政策支持。
运行机制创新可以从组织领导机制、利益平衡与补偿机制以及评价激励机制入手[5]。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可由区域板块内的市州教育主管部门、集群企业、行业以及集群内高职院校等,组建对接产业集群高职院校校际协同创新委员会或者其他形式的议事协调机构,下设校际专业集群建设协作组、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协作组、校际教学资源共享协作组、师资队伍建设协作组、科技与社会服务协作组等若干个协作组,具体推动、保障各项校际协同创新工作的实施。二是建立协调各主体间利益平衡的补偿机制,比如对参与协同创新的集群企业给予财税优惠政策,为人才支撑得力的高职院校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等等。三是建立协同创新绩效考评机制和量化指标体系,教育主管部门在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办学水平评估时,可以考虑在除对单一院校评估之外,对区域高职院校校际协同创新的整体绩效进行评估,突出考评其培养人才对区域内产业集群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丰富协同创新内容,发挥协同载体效用
产业集群视角下湖南高职院校校际协同创新属于整体性的校际协同,四大区域板块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地方产业集群需要,整合区域内高职教育集团,利用新建的区域板块高职教育园区,从校际网络资源共享、校际专业集群建设、校际优质师资共享、校际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校际科技创新协同和校际服务协同等多角度展开[6],构建对接本地产业集群的区域高职教育集群。
1.校际网络资源共享
围绕制造强省重点发展的20个产业集群和本地特色产业集群,四大区域板块内的高职院校将与本地集群产业链对应的专业链的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根据专业链构建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教学网络管理平台、课程中心和图文信息中心等区域校际平台,实现专业、课程、教材、课程项目、实训模式等教学信息资源校际共享。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文献传递、在线试读等共享校际图书馆资源的做法可以运用到校际网络资源共享的多个环节中去。
2.校际专业集群建设
四大区域板块高职院校围绕本地集群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在专业领域进行跨校际的协同创新运作,建设校际专业集群,破解目前专业建设瓶颈和办学同质化难题。在省教育厅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领下,依托本区域高职院校专业优势,围绕集群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做好与本地产业集群对接的专业集群及创新平台建设规划,并在规划指导下调整四大区域板块内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建设校际专业集群。长株潭地区重点建设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新材料、信息技术制造、互联网、航空航天、节能与新材料汽车、生物医药、环保、住宅、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海工装备、船舶等专业集群;洞庭湖地区重点建设绿色化工、生物医药等专业集群;湘南地区重点建设电子信息和输变电高端装备等专业集群;大湘西地区重点建设生物医药和农业机械等专业集群。
3.校际优质师资共享
四大区域板块高职院校在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示范专业、重点专业、精品课程等优质资源基础上,围绕产业链,设立专业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师资共享信息平台,建立师资资源库和教师互聘机制,实施名师、大师、示范教师、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在校际间的互聘,充分发挥校际知识协同效应。
4.校际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
与本地产业集群合作,构建一系列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特色鲜明、辐射周边、产学研结合的共享型实训基地。江苏省常州科教城实训基地建设的两种模式,对我省区域高职院校构建校际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一是现代工业中心模式,即以多元主体“共建、共有、共管、共享”模式建设区域共享型公共实训基地;二是分建共享模式,即园区内各高职院校把握“重点建设、共同发展”的原则,重点发展其具有本院校特长的实训基地,实行区域开放共享。
5.校际科技创新协同
校际科研协同应以立地式研发服务为主,立足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立足四大区域板块的产业集群,就集群内共性的技术问题,联合开展技术研发、技术攻关与技术服务,联合开展能够助推集群内产业转型升级的研发、设计、技术改造、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等工作[7]。
6.校际社会服务协同
在地方政府统筹下,区域高职院校要努力成为“智库”,构建校际社会服务平台,联合为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规划服务,面向产业集群内企业开展岗位技能培训、科技人才培训等。
注释:
①20个重点产业集群,其中2个产业集群涉及到两大区域板块:长株岳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和环洞庭湖船舶产业集群均涉及到长株潭板块和洞庭湖板块。因此,表中产业集群合计为22个。
[1]刘蓉.湖南产业集群发展初探[EB/OL].(2015-01-19)[2016-10-15]http://ldhn.rednet.cn/c/2015/01/19/3579986.htm.
[2]谢英姿.湖南高职院校对接地方产业集群发展推进策略研究[J].职教通讯,2013(19):10-11.
[3]沈建根.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研究报告[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4]刘家枢.建设专业集群:区域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组织模式的战略思考[J].职教论坛,2013(10):35.
[5]杨善江.动力机制:高职园区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运行的“发动机”: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为例[J].职教论坛,2012(12):27-29.
[6]吴兴富.构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合作育人平台探索:以江苏省为例[J].职教论坛,2012(27):20.
[7]王向红.区域性高职院校立地式研发服务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8):46.
(责任编校:杨丽英)
Intercollegiat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mong Vocational Colleges in Hunan in the Contex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Current Situation and Suggestions
LVR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 Huna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olytechnic, Changsha 410151, China)
To connect with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strengthen intercollegiat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a most urgent ne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Hunan Province. In the contex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tercollegiat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mong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be accelerated in the following ways: 1) strengthening governmental policy guidance and establishing a platform fo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2) giving a new impetus fo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introducing a new collaborative operating system, 3) innovating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and giving a full play to the carriers of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dustrial clusters; intercollegiat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2016-09-12.
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对接产业集群的湖南高职院校校际协同创新模式与策略研究”(2014ZK3021)。
吕蓉(1980—),女,湖北宜昌人,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G719.2
A
1673-0712(2017)01-007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