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必要性、现状与出路

2017-02-23 12:29:11张今杰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意识人类大学

张今杰,张 慧,钱 玲,于 意

(湘潭大学 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大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必要性、现状与出路

张今杰,张 慧,钱 玲,于 意

(湘潭大学 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人类在不断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破坏了自然本身的生存状态,使得环境日益恶化。通过环保教育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大多数高校在环保教育的师资、经费、政策等各方面都受到了较为严重的限制,无法有效建立集师资培训、环保教育与研究等多方面功能于一体的专门机构;环保教育的理念并未真正落实,环保教育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存在着不足。继续推进“绿色大学”的创建计划,不断探索和完善高校环保教育选修课程的建设,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必要性;现状;出路

在农耕文明时代,人类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山吃山,靠水喝水,在高山丛林中或平原沃土上自在地生活着,虽不富足但绝无现代社会中各种问题的烦扰。然而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出现,人类在与自然的关系中逐渐占据了优势,人的主体性不断膨胀,逐渐将战胜自然的梦想变成现实,西方社会各国经济迅速增长。与此同时,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能源危机、人口爆炸等问题日益严重,最终演变成了关涉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更严重的是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国际间、地区间贫富分化,严重地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厉行节约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一项紧迫任务以及全人类共同的行动目标。

一、大学生环保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自然界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份子。在长期的进化发展历史上,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赖,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实现共同发展。但是从整体上来说,自然如同人类的母亲,为我们提供阳光雨露、营养与宝藏。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优于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标志就是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能通过生产劳动自觉地利用和支配自然。”[1]428人类在早期发展阶段,力量弱小,期望有一天能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这种理想和追求在当时是积极的,正是这种理性的追求,使得人类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物质资料不断丰富。然而,人类在不断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破坏了自然本身的生存状态而使之进入混乱之中,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增强,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人类的行为招致了自然的报复。恩格斯曾经警告我们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倒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1]457人类在为自己过分膨胀的理性承受着无法估量的后果。在环境日益恶化、生态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人类的实践活动更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良好关系。这就需要人类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培养保护环境、共谋发展的意识。

人之能成为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人有鲜明的人天观念和强烈的自我意识。恩格斯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1]207环保意识就是人类自觉考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前途等问题而产生的保护环境的情感、意愿。意识对于人类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导引作用,只要是精神正常的人,他的绝大部分行为都是在其意识的引导下产生的。作为人类自主意识之一的环保意识无疑会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是构建和谐的人天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

要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教育。环保意识教育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人们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认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掌握丰富的环保知识与技术,掌握保护环境的基本技能;树立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观念,养成环保的习惯。

学生是当代中国具有较高素质的国民群体,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一方面,他们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烈,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对自然的关心和关爱,环保意识薄弱;另一方面,他们思维活跃、朝气蓬勃、富有创造力和可塑性。在知识经济时代,急剧发展的社会要求大学生不仅需要具有较好的专业素质和学识水平,还需要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和社会担当。当代大学生要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仅仅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道德上的判断力和对全人类的未来负责的能力。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且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善的鲜明的辨别力。”[2]公民,尤其是知识分子,是否具备良好的环保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更是衡量一个大学生是否全面发展的因素之一。

培养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保护教育是近年来教育界的热点之一,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则是当代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环保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珍爱自然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念,以增强大学生规范约束行为、节约资源能源、低碳环保生活的自觉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大学生环保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

二、我国高等学校的环保意识教育现状

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人类发展方式亟需改进、培养环保意识的任务异常紧迫的背景下,我国的环保意识教育事业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1997 年5月21日,在北京召开的以“面向21世纪中国高等院校环境教育研讨会”上,与会代表经过讨论达成共识,认为在我国高等院校中的非环境专业中开设环境保护选修课程是必要的、也是非常紧迫的任务。借此次研讨会的东风,国内很多高校将开设环保教育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议题提上议事日程。北京师范大学行动最快,于同年9月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中心”的主要职能包括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研究、环境教育师资培训、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等方面。西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紧随其后成立了环境教育培训中心。一系列的高校环境教育培训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在此基础上,国内部分大学酝酿创建“绿色大学”。清华大学在经过广泛调研、精心设计、反复论证、多次听证之后,完成了一个容纳教育、科技、产业、校园设施四大板块的《建设“绿色大学”规划纲要》,这在国内高校中属于首创性工作,引起了其他高校的关注和重视。之后,该“规划纲要”递交到了国家环保总局,由于设计合理、理念科学、可行性强,国家环保总局对此规划表示肯定并予以经费上的扶持。在清华大学的倡导下,1998年5月,由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组成了“全国大学绿色教育协会筹备委员会”。在一年后的第一届“全国大学绿色教育”研讨会上,北京大学、东北大学、东北农业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原广州师范学院等有环保教育基础的高校,被增补为全国大学绿色教育协会筹备委员会成员。筹备委员会在不长的时间内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章程,规定了协会工作的宗旨、计划和目标。其中《2001—2005 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计划,在未来的几年内,“全国高等院校逐步开展创建绿色大学活动”。清华大学在“绿色大学”理念提出之后,一直致力于建设高水平师资、完善发展规划、明确规划的终极目标,提出“绿色大学”的构建是以人的教育为核心,将生态文明理念和节能环保思想融入到现代大学教育的新的高等教育设想中。经过长时间的筹备和不断的完善,清华大学于2001成为首家国家环保局正式命名的“绿色大学”。

“绿色大学”在创建,环保意识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在提高。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仍存在一定的缺失。

首先,在国内高等院校中,能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那样明确地规划和实施“绿色大学”的并不多,大多数高校在师资、经费、政策等各方面都受到了较为严重的限制,无法有效地建立专门的集师资培训、环保教育与研究等多方面功能于一体的机构,只能在非环境专业中开设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全校性选修课程,且效果不佳。

其次,即便是非环境专业的选修课程,也存在着不少的缺憾。一是环保教育的理念并未真正落实,环保教育流于形式,环保意识教育推广速度慢,内容单一。环境科学早就成为了一级学科,但这个学科本身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其他学科。而且在高校中这个学科服务于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的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发挥。很多高校要么没有开设环保相关的选修课程,要么即使开设了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师资的培训、经费的投入方面没有与当前的需要结合起来。二是在环保教育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上存在着不足。很多高校的全校性环保教育选修课并没有成立课程组,缺乏团队的智慧,没有统一的规划,没有明确的目标,不能科学地、统一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教材和课件建设缺失,课程建设落后,更严重的是,环保意识教育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新意,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差,环保意识教育的实效性得不到保障。

三、加强大学生环保意识培养的途径

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就能完成。这就需要我们有计划、按层次、分步骤地推进。

首先,继续推进“绿色大学”创建计划。改革需要试点和示范,并逐步推广。在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战略任务后,国内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一些著名的大学纷纷成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先行军,他们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社会研究、社会服务的具体实践中予以落实。借鉴和推广他们在“绿色大学”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使全国各地的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积极探索,创建有特色的“绿色大学”之路,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

其次,在条件尚有限的情况下,不断探索和完善高校环保教育选修课程的建设。这方面在全国范围内的各大高校大有可为。

第一,丰富环保教育意识培养的内容。学校主管部门加强组织,构建绿色教育体系。学校不仅可以依托环境相关专业,设计和开设绿色教育系列课程,还可成立专门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课程组或团队,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绿色教育系列课程,内容可以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绿色技术和工业生态等方面,在文、理、工各学科领域内形成普及环保知识、提升环保意识的良好氛围。

第二,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就当前的情况来看,不少大学确实开设了环保系列的选修课程,但选课者甚微,且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反响较差。因此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的任务非常紧迫。

在加强学生自主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环保价值观方面,学校可以借鉴美国学者路易斯·拉思斯倡导的价值观念澄清过程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熟悉、掌握和理解价值评价的全过程,以便他们树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并能界定他人的价值观。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历程各不相同,他们的环保意识、所掌握的环保知识也必然参差不齐。对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主要方法,他们有着不同的理解、认识、态度和行为。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种复杂性,并以比较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困惑,引导学生在课堂、课后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个人都无法简单地从理论或实践的角度提出完善的解决问题的整体性方案,因此鼓励学生参与这种开放式的交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主要观点,适时地引导他们把价值观念向支持环境保护的方向靠拢,最终实现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和自然观的目的。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治理的途径等问题思考得更全面、更开阔、更具创造性。

在丰富教学内容方面,应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在环保教育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本身的价值、人类保护自然的责任与义务等内容思辨性较强,如果长时间讲读这些内容,往往会使学生产生疲倦和厌学情绪。因此在环保意识教育中,我们可以在讲解每一个理论时,结合适当的环境保护案例来予以辨析,为学生提供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的素材和机会,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提升案例教学在环保意识培养过程中的效果,首先必须保证案例具有典型性和真实性。也就是说,案例必须与教学中所讲内容密切相关,且来源于现实生活,不能随意编造一个故事来说明问题。例如,关于核辐射污染的问题,可以选取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泄漏事件这个案例;关于重金属污染,可以选取湘江流域的镉、砷、铅等金属超标引发的粮食案例问题。这些学生们熟悉的、具有重要影响的案例,能激发他们了解案例真相的兴趣,也能促使他们思考解决环境问题的路径,掌握基本的环境知识、环保知识,自觉保护环境。

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构建生态文明的进程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影响并带动全体国民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是一种新的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要建设这样一种新的文化体系,我们必须不断加强高校的环保教育,及时调整和着力改造仍在支配我们社会生活的、对环境保护不利的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使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观念深入人心,培育全民爱护环境、重视环保的良好氛围。加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既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任务和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更是高等院校的每一位教师的光荣使命。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爱因斯坦.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N].纽约时报,1952-10-05(3).

(责任编校:彭芬辉)

Developing University Student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Necessity, Current Situation, and Solutions

ZHANGJin-jie,ZHANGHui,QIANLing,YUYi

(School of Phylosophy and History,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411105, China)

Men′s constant use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nature have broken its balance, resulting in an ever-worsening environment. To ensure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it is critical that universities provid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ducation to develop student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However, due to an acute shortage of teaching talents and financial and policy supports, most universities find it difficult to establish a specialized institution capable of training teachers, educating students, and conducting researches concern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y also fail to realize the idea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ducation and provide enough teaching content in the elective courses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effectively develop student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we need to continue the plan of establishing "Green Universities", and keep exploring and improving the elective courses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university student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develop; necessity; current situation; solutions

2016-11-10.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思想政治理设课视域下的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研究”(2015105)。

张今杰(1972—),男,湖南宁乡人,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西方哲学。

G641

A

1673-0712(2017)01-0117-04

猜你喜欢
意识人类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人类第一杀手
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