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坚,杨光华,朱建钢,周 华
(萍乡萍钢安源钢铁有限公司 湘东炼钢厂,江西 萍乡337000)
湘东炼钢厂氧气顶吹转炉属于截锥型炉型,炉容比小,冶炼操作难度大。目前由于外部条件有限,易出现高温钢,制约补护炉成本的降低,不利于生产顺行,不能进一步提高产品竞争力。为进一步减少补护炉料成本,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湘东炼钢厂在积极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通过优化工艺,调整各项操作,加强对炉型的控制,提升终点控制水平,在降低转炉补护炉材料消耗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补护炉材料消耗呈稳步下降趋势。实现了补炉料消耗0.89元/t的水平,为厂部进一步降本增效,稳定操作和生产奠定了基础。
目前,湘东炼钢厂主要以冶炼 Q195、Q235、HPB300、HRB335、HRB 400等钢种为主,另有少量的HRB500E等钢种。主要设备:氧气顶吹转炉3座;三机三流R6 m小方坯连铸机4台(铸坯断面170 mm×170 mm)。原料铁水、生铁成分及供应量不稳定,Si、P、S含量高且不稳定,具体数据见表 1(铁水硫≥70%的占了33%以上)。废钢以轻薄料较多,中、重型废钢较少。
表1 铁水、生铁供应量及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湘东炼钢厂目前面临外部条件多变,铁水成分和温度波动大且波动频繁,炉长冶炼操作水平参差不齐等其他各种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3项合格率(终点C≥0.10%,终点P≤0.045%,倒炉温度1 630~1 655℃的综合合格率)低的现状没有改变。出钢温度高,加剧了对炉衬的侵蚀。
2)终渣FeO高,终渣过稀,不利于溅渣护炉操作,使溅渣作业时间长,溅渣层耐侵蚀性差,不能起到良好的护炉作用。
3)炉型不稳定,不能做到收放自如,炉衬不耐侵蚀,补炉次数多,出钢口维护不到位,经常出现挡渣效果差的现象,大口下渣严重。
4)补护炉工艺及措施不严谨,补炉的计划性和科学性得不到有效实施。
溅渣护炉是利用MgO含量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的炼钢终渣,通过高压氮气的吹溅,在炉衬表面形成一层高熔点的熔渣层,并与炉衬很好地粘结附着,形成耐蚀性良好,同时可抑制炉衬镁碳砖表面的氧化脱碳,减轻高温熔渣对炉衬砖的直接侵蚀冲刷,达到保护炉衬砖,提高炉龄的目的[1]。为实现炉型动态可控,进一步降低补护炉成本,湘东炼钢厂通过强化炉型控制意识,贯彻操作护炉是关键的护炉思想,从管理上和工艺操作上采取一系列优化措施。
补炉班班长、技术员、值班长、炉长、补炉操作等点检小组成员,根据炉底、炉身、炉口、炉帽及上班生产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补护炉措施。
轻烧白云石开吹点燃火后,随第1批渣料全部加入,补炉第1炉按要求加入量减半加入;总量根据炉况实行动态控制,炉型偏大时按11 kg/t偏上线控制,炉型偏小时按8 kg/t控制。
加完废钢后炉体向炉前倾动至90°,使废钢均匀铺在前大面,以减轻兑铁水时铁水对前大面的冲刷作用。通过往前大面翻废钢的操作,前大面倒补次数明显减少,3座转炉前大面1个月由倒补50次以上减少到10~15次,效果明显。
溅渣层的侵蚀主要发生在转炉吹炼后期,转炉终点渣对溅渣层的侵蚀机理主要表现为高温熔化与高FeOX炉渣化学侵蚀,所以必须提高终点温度控制和终渣氧性控制[2]。提高炉长冶炼操作水平和适用外界条件变化的能力,执行强化信息反馈机制,加强炉长对终渣及终点温度的控制水平,进一步提升终点水平。
溅渣效果标准:炉渣能均匀覆盖在炉衬四周,溅渣覆着层无垮塌现象,终渣溅干,无液态渣[3]。根据炉型的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留渣量。倒渣时,由炉长指挥,保证合适渣量溅渣。溅渣护炉工艺参数如表2所示。补炉操作人员根据炉型点检小组安排,结合接班炉况或班中炉型变化情况明确溅渣护炉方案。
表2 不同炉型溅渣护炉方案工艺参数
降低倒炉和出钢温度,减轻耐材和炉衬侵蚀。降低系统温降,实施低过热度稳态浇注,合理加入降温剂,确保炉内热平衡,保证倒炉温度控制在1 630~1 655℃范围内。规范拖合金时间,保证合金烘烤温度≥400℃,减少外部因素对温度的影响。出钢后钢包内加覆盖剂,钢包加盖,大包、中包保护浇注,减少了系统温降。采用了钢包在线烘烤技术,减少了出钢温降。
根据终渣流动性的情况,溅渣前加入800 kg生铁块,将生铁块均匀铺在前大面,然后冷却凝固再进行溅渣,以保护前大面。采用该工艺前,萍安钢公司湘东炼钢厂每月倒补前大面约为10~15次。采用该工艺后,基本杜绝了倒补前大面现象,降低了补炉成本。
2016年一季度补炉料消耗居高不下,最高达3.02元/t,随着一系列工艺优化措施和制度的落实实施,补炉料成本逐步降低,补炉料吨钢成本降低了1.41元/t。优化工艺后,补炉停工时间得以减少,转炉作业率由第一季度的77.1%提高到10月份的93.3%。通过优化护炉措施,在耐材成本吨钢下降1.41元的同时,炉型得以稳定,作业率提高了16.2%,钢铁料消耗降低了6.7 kg/t,吨钢降本增效30.79元/t。
参考文献:
[1] 郑金星,王振光,王庆春,等.炼钢工艺及设备[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
[2] 李自权,李宏,郭洛方,等.石灰石加入转炉造渣的行为初探[J].炼钢,2011,27(2):33-35.
[3] 张红旭.转炉溅渣护炉技术的改进与实践[J].甘肃冶金,2013,35(3):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