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晶璐
【摘 要】社区自组织能力是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型,在基层民主政权体制下产生的一种组织系统能够自我完善和组建进化的有序机制。在知识经济的产权时代,社区教育作为响应终生教育思潮的公共服务产品,与自组织能力的契合对公民教育改革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有着深远意义和价值。本文旨在以自组织能力建设的视角对目前社区教育发展的现状进行剖析,并针对其问题提出思考和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自组织能力;社区教育;社区共同体;他组织
一、自组织的涵义及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和演化形成的复杂系统中基于共同利益和认同关系而产生的能自行组建、自行整合、自行完善、自行服务和维系的有序治理机制。它是基于在非平衡性和非线性的关系中系统内部进行物质、资源、信息的交换和处理,且内外联动使组织从无序变有序,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内生动力。与通过外界力量强制性干扰而演化的“他组织”相反,自组织是更趋向于主动和自发性的治理机制。
自组织理论认同社会不仅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需要与外界进行交换和互动的同时,也需要依赖内部众多共同体的平衡和协同。而作为复杂管理机制的自组织自身有两种特点:一是社群网络的结点都存在着特定且动态的运作关系,权利的执行和资源的互赖基于共同立场的协同机制由一种稳定态向新稳定态跃迁。二是自组织系统内各要素通过竞争和合作的相互作用,形成远离平衡态的开放性网络结构。
社区作为最贴近居民生活且具有地域特征的生活共同体,在居民行使民主权利,实现自我管理的基础上,“自律”性超过来自政府的“他律”。其公共管理通过社区本身的构成要素、特征、维系纽带的作用,有可自我实现有序化的能力,这种能力更符合社区共同体的本质,其良性的发展和运行,需要内在的自组织机制来实现。
二、社区教育在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社区教育是社区共同体自我教育的自觉形式
社区教育是在社区共同体构建互动关系和利益共识的基础上,针对居民需求有目的地组织和自我教育的行动过程,在社区提供资源的情况下,居民不仅是接受教育的客体,也是可以自主决定社区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的主体,更能在享受文化熏陶和素质提升的过程中为社区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政府角色在社會治理中职能转型,社区教育的管理主体从政府集中统筹向由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居民自治等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方向发展,整合利用地域教育资源,寻求利益基础上的一致性和发展需求上的统一性相结合。政府不再对社区教育的管理全权干预,更体现为社区共同体基于平等协商基础上的自觉行动,是自我教育的自觉形式,也是社区实现自组织发展的自觉形式。
(二)社区教育是社区共同体自我发展的助推力量
社区教育共同体是社区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社区学院、社区学校、职业学校以及其他各类学校、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组织等不同主体组成,不仅能对现存资源进行结构性的优化、重组,还能打破部门限制和区域限制,促进跨行业、跨地区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服务社区居民的能力。在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社区教育需求与社会组织能力有效对接的同时,提高社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软实力。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社区教育不仅在社区建设和发展中起着“先导”作用,也是社区自组织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社区教育是培养“社区人”自觉意识的有效途径
20世纪中后期城市系统中高度整合的单位制解体,街居制形成。 “单位人”角色逐渐向“社区人”转变。社区自组织能力的发展指标要求社区居民对社区共同体认同而产生社区归属感,社区教育的内容不仅涉及生活教育、科学知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文娱休闲教育等,更涉及社区意识的养成和行为规范塑造的公民素质教育,通过教育活动使社区居民能够自觉积极的参与社区活动的同时,还能明确对个人角色的定位以及在社区中的权利与义务,成为具有自觉意识的“社区人”。社区教育不仅能够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和居民再社会化中应适性的转变,成为培养“社区人”的自觉意识的有效途径,更为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奠定了微观基础。
三、目前社区教育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行政统筹模式长期影响下遗留的“官办色彩”
中国社区教育以政府行政统筹为主,由一定区域内的政府机构对社区教育进行管理、组织和协调。但仅靠单一政府组织力量的长期影响暴露出明显的不足:一是由于对政府行为的依赖,社区民众对社区教育的需求和参与都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民众的自觉意识很难被唤醒,社会组织、驻区企事业单位、高校的参与积极性较弱,限制了营利性社区教育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的成长空间,抑制了社区自组织能力的发展。二是政府高度统一缺乏针对性的规划设计,难以满足不同社区特色化的发展需求以及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有可能使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因此社区教育在居民的意识中遗留下了浓厚的官办色彩,其开展的成效往往还取决于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和协调能力。
(二)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相对滞后
目前中国的社区教育虽基本形成了“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格局和区-街(乡镇)-居(村)”三级管理网络架构。但在管理机构的层级与职能设置上还远不能适应社区教育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表现在政府主导层面上的职能设置“上下不对应,左右不配套”,在办学机构、督导评估机构、学术研究机构等设置上还不健全。另一方面表现在社区教育专门的管理机构与政府行政部门的关系尚未理顺。管理职责和其他部门交叉重叠,出现部门分割、政出多门、协调不善等问题,难以在自组织建设中形成合力。
除管理结构中权责不明的问题之外,未能在国家层面上制定终身教育法,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机制是目前植根于国家治理层面上社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另一重要原因。现阶段中国的社区教育试点工作通过搭建社区学院实体平台,整合社区内现有资源开展具体的社区教育活动,但对于社区学院、学校的创办和审批仍无法可依,涉及经费的筹集和专项使用方面也未在国家的法律意识形态上做出明确的规定,财政拨款不能有效跟进合理利用。仍然有“人治”大于“法治”的潜在危机。
(三)社区共同体在社区教育中发挥作用的动力不足
目前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中仍存在政府单一主体成分偏重的倾向,社区教育无论在资源的整合、平台的搭建,还是内聚居民关系的过程中,都缺少行政、市场、社区三种机制的互补。近年来由于社区内各系统的条块管理,以及政府在促进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普通中小学等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环节中未形成合理有效的协调和激励机制,导致居民、社会组织及机构参与不足,增加了社区教育的经费成本,造成了供需不平衡和资源整合的效率不高的瓶颈局面。以自组织机制为基础的社区共同体未能有效发挥在社区教育支持网络中的推动作用。限制了社区教育的整体发展空间及自组织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
四、基于自组织能力建设视角完善社区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以自组织能力建设为依托,倡导“以人为本“的社区教育观念
当前的社区教育要以自组织为导向,结合社区本身的发展状况和居民多样化的需求,针对性的进行课程设置、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建立分层次的居民“学习圈”。通过居民的兴趣、学习需求为切入点,凝聚和培养学习社团,从而形成组织化的社区教育共同体或社区学习共同体。同时加大社区教育的宣传力度,尤其是向居民公示社区教育的运营流程、操作环节、以及活动的参与方式,创建“社区教育地图”,使居民能够及时有效找到社区教育进行的场所、学习组织、课程安排以及所需要的信息,提升居民的学习欲望和意識。同时改变业已形成的对学校教育的单一认同,培养和引导社会各界确立“以人为本”的终身教育理念,真正做到社区教育的自我组织、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
(二)发挥政府“他组织”力量的“后盾”作用
以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为依托要求社区教育在发挥自我组织、管理的优势之外,减少政府“他组织”的干预,强化政府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建设上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各级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社区教育的宏观引导,明确教育部门、区政府、街道和各相关部门在推进社区教育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和制度规范,建立独立的职责分工体系。明确和完善投入立法保障,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的同时,通过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实物援助,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激活企业和民间资本的融资、流通共建社区教育公益性项目,共享成果。细化审批社区教育资金的使用渠道,从国家立法层面明确社区教育的性质、功能以及具体机构的创办、人员编制和经费来源等。通过建立和完善督导评估机制发挥“他组织”的中心调控作用,使社区教育一体整合,为社区整体自组织能力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和后推力。
(三)实现“他组织”与“自组织”相结合的多元治理
社区教育具有全面性、全员性的特点,这也意味着社区教育不仅需要政府“他组织”的宏观调控,更需要发挥教育机构、社区组织、驻区单位、社区工作者以及居民等多种主体的积极作用,形成合力,实现“他组织”与“自组织”相结合的多元治理。因此必须确立居民和社区组织的主体地位,探索社区教育管理市场化的实现方式,在政府统筹下,通过引入产权制度、政府购买服务、股份制度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教育机构以及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教育,与企业开展教师聘用合作实现人才的双向流动,通过建立“他组织”和自组织以及各类教育的衔接沟通机制,搭建制度化的社区成员协商议事平台,实现参与主体合力分工,有序地共建社区教育。鼓励和激发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尤其是中青年群体,推行终身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激发社区居民自主学习的热情,真正体现社区教育在自组织发展中自觉的教育形式。
【参考文献】
[1]杨贵华.自组织与社区共同体的自组织机制[J].东南学术,2007,05
[2]H.哈肯.信息与自组织[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3]厉以贤.社区教育原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4]张潇峥.自组织理论视角下我国社区教育定位问题研究[J].科教 文汇,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