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

2017-04-27 23:58郑帅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43期
关键词:意志品质教师职业职业倦怠

郑帅

(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胜利小学,吉林通化,134001)

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观念,像一股强劲的春风吹向传统教育的冰河,她要求人们首先是思想解冻,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关注焦点的变化,那就是把人们的视线关注教师健康,看起来是视线的转移,但却是一个实质性的转变和观念上的飞跃。那么,如何转变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呢?以下是我几点体会:

一、教师职业的因素

古人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传道、授业、解惑也有迷茫和倦怠的时候。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知识的迅猛更新、学生思想与学业的千变万化、教学考试的目标任务、家庭和人际关系的纠结与烦恼等都形成了制约和影響教师职业重要因素。

教师每天都在重复着教书育人的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备课、上课、考试、批改、谈话。这样的工作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如果对此认识和处理不当,很容易使教师产生兴致渐无、烦躁不安的职业倦怠。教师面对个性各异、天分与家庭迥异的学生,会经常显得力不从心,芒然无措。如果认识和处理不当,天长日久,就可能会导致急躁和焦虑情绪的出现。

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学校所处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其中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对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生关系和谐最突出的表现是:师生之间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互相尊重,愿意沟通。心理健康的教师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能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不以貌取人,不以偏概全;与学生相处时,信任、赞美、欣赏等正面态度多于厌恶、憎恨、歧视等反面态度;对学生以诚相待、关爱有加。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帮助教师树立自己的威信,而且能指导学生健康地成长,尤其在促进学生的团结与合作方面起到了楷模作用。教师的这种为人处世的优秀品质不是靠说教灌输给学生,而是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学生,内化积淀为学生固有的品质,使得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积极、健康、进取的精神风貌。相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粗暴、没有爱心;对学生的教育敷衍了事,无视学生的主动性。他们思想狭隘,斤斤计较,胸无大志,遇困难退缩,见荣誉就争。面对这样的教师,学生们也会去争名夺利,忘记了做人的坦诚。由此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良好人际关系有着巨大的影响。

二、教师影响学生乐观情绪

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起着核心作用。健康的情绪能引导人积极向上,不良的情绪则会阻碍人的健康成长。学生拥有乐观、稳定的情绪是与教师分不开的。情绪有着极强的感染性,教师情绪的好坏会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反映出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专门指出:“由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对儿童的决定性影响,就不该让他们留在学校里面,一个有不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抑郁、极度的偏见、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薄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犹如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这说明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保持良好情绪的重要性。心理健康的教师总是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能克制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决不迁怒于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对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能冷静处理。教师的这种乐观的情绪感染了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学生胸襟宽广、热爱生活、遇事不惊、处世豁达,并能提高学习效率。当然,工作和生活是复杂的,有时不随自己的意愿和努力变化。所以,教师还要有平和、乐观的心态。

三、教师努力营造职业幸福感

心理学中:人的情绪好坏,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人对事件的理解和认识。同样的一件事情发生后,不同的人会对这个事件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和理解不同,获得的情绪体验也就不同。

一个人的心灵若是清净无染,即使身处困厄的境界,也不会有众多的烦扰;一个人的心灵若是不安、烦乱,即使身在山林,天天静修,心也如同在闹市,不得安宁。生活越接近平淡,内心就越接近绚烂。

心理学家研究:幸福是根植于人内心的一种感受,而非人所处的某种状态。自己可能去寻乐、找乐、轻松自在、自得其乐,自己感觉可能是幸福的。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亦是如此。不是教师职业本身天然地带给了教师幸福,而是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持久、全面、合理的认识带给了教师幸福,进而使教师爱上了这个职业。

教师面对自己每天周而复始的备课、讲课、批改等,首先应努力调整心态,把每天都看作新的一天,坚持做好重复工作的同时,每天都去努力挖掘和创新业务亮点和工作内容,让每天都成为自己崭新而不平凡的一天,从而有效减少自身的职业倦怠。

教师唯有疏通了自己的心结,合理地认识和理解了教师职业的内涵和真谛,才能解开自身的烦忧,才会有效增强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作为一名教师应懂得,独立、健全的人格是人一生各阶段均应有的基本心理需要,是必须要尊重的。心理健康的教师能以愉快而安详、沉稳而冷静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热情、豁达、诚恳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和蔼、真诚的语言解决师生之间出现的矛盾,时时处处使学生感到亲切、温暖,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无私、互助、诚挚、谦虚、大度、顽强等优良品质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良好的意志品质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工作实践中克服困难逐渐形成的发展起来的。良好的意志品质能促使教师在各种困难,各种挫折面前保持乐观而平静的心态,保持稳定的情绪,做到喜不狂,忧不愁,胜不骄,烦不燥,忙不乱,冷静得解决一切不愉快的问题。可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一个教师从事教育教学事业的必要条件。

猜你喜欢
意志品质教师职业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探究
不同运动水平男子冰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比较研究
我国冬奥会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意志品质的研究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
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
中等卫生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