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超+李旭辉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 要:随着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的教学理念。本文在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固体废弃物处理于处置》课程改革进行教学探索。通过过程性评价的模式与方法,使学生真正从课程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 过程性评价 课程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固体废弃物的种类和排放量日益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已成为全世界头疼却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日益严重的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的能力,结合课程实践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为学生毕业以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对于这样一门信息量大、内容繁杂、知识面广的工程技术课程,传统的“课堂讲授—学生完成作业—考试”三步走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勤实践”的教学理念,以及学生对知识获取“简洁、快速、高效、实用”的要求。从2013年开始,河南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固體废弃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方法。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实施过程性评价以及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教学改革,以期为国内高校类似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改进提供借鉴。
一、教学内容与教材
通过广泛阅读并熟知各类优秀教材,提炼各类教材的精华,集各类教材之所长,建立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学生教材选用宁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作为学生用书,这本教材具有广度和系统性、时代性和先进性,且成熟、低价。
教师要不断更新和完善课程的教学内容,将课程教学内容与当前研究热点相结合,及时地将一些前沿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补充到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师科研项目进行专题讲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创新思维;将课程教学内容与当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热点相结合,如农村“垃圾围村”、焚烧厂“邻避效应”等问题,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
二、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过程采用“以学助教”策略,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即强调课程的过程性评教,鼓励学生在上课环节主动进行客观的自我学习评价和对课程的评价。利用启发和引导式教学,在任务分配中加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根据课程内容,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如下:
1.采用多媒体、板书、网络多种教学手段
该部分内容主要为基础理论和需学生掌握的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方法,主要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讲授模式。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采用PPT讲解;垃圾收运计算部分教学需要进行板书,这样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整个计算过程;课程当中涉及的关于固体废弃物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处理工艺的内容,可以通过仿真演示、动画模拟、视频播放等手段,将较难理解和想象的设备构型、处理流程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增加从网络上找到的资源,利用微信群、QQ 群、微博等网络资源进行课堂内容的延伸和扩展;推荐学生一些关于环境保护、固废处理等的相关微信平台,如固废观察、环境工程等公众号,让学生点击关注,可实时收到相关的微信推送信息。
2.引入“学习小组”
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每组4-5人。教师根据阶段性教学内容和当前的一些环境热点,设置相关研究方向,让学生自由选题,每人负责完成一部分,各部分内容整合后形成一个总报告,并制成PPT,在课堂上汇报其工作成果,汇报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并做点评。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锻炼学生查找文献、阅读与总结、团队合作等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能力,并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相关知识。
3.相关环境热点问题追踪
课程教学中尝试让学生对环境热点问题中涉及到固废的相关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撰写小论文。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还可以对现在环境问题有更深刻认识。每个学生提交2篇课程小论文,并及时对论文进行点评,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小论文的写作加强了学生对某些枯燥理论的理解及其在实际中应用的认识,提高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另外还培养了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
4.案例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从基本原理到处理工艺,都尽可能地结合案例进行,开发学生的思维。如在生活垃圾焚烧章节,介绍国内外垃圾焚烧不成功的案例及原因,再介绍一些成功的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并认真做好案例总结,指出案例讨论中所运用的理论知识以及需要大家进一步思考的地方,鼓励学生创新思维,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近年来,国家和学校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促进和加强了专业课的实践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培养了学生对专业、对学习、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在课题安排时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和学生的兴趣,大学生既可以参与到教师的实际课题研究中,也可以自拟题目,教师给予指导。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学会写作和独立发表科技论文、申请专利、参加各种竞赛获奖等。这种做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将来独立工作能力。
三、考核方式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课程的考核采用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的过程性评价体系,课程的学期成绩总评包括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和课程参与度三项。总成绩的成绩计算公式:学期总成绩=平时成绩(100分制)40% +期末成绩( 100 分制) 40 %+课程参与度(100分制)20%。上述三部分成绩合计超过60 分者,被认为可以获得专业教学设计规定的学分。
1.期末考试
最终的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分值权重为40%。期末笔试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考查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和学生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考试尽量减少对死记硬背知识点的考核,避免学生期末前突击复习以应付考试的情况,而侧重于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因此在卷面中加大了考察应用能力题型的比重。
2.平时成绩
平时作业的考核主要为小组作业、课程论文、阶段性测验等,分值权重为40%。这种考核机制不会使学生靠死记硬背通过考试,而是注重平时的学习参与和知识积累。要求每组要完成一次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有關的PPT演讲报告,撰写一份与固体废弃物处理相关的研究报告,根据学生讨论的发言和报告的编写情况进行评价,分值权重占10%。每人提交2篇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与固废相关环境问题的不少于3000字的小论文,其中,论文题目与固废无关、论文抄袭者,综合项目成绩按不及格处理,该部分分值权重占10%。第八周进行阶段性测验,即期中考试,试卷采取与期末考试相同的标准,分值权重占20%。
3.课程参与度
课程参与度的考核主要为考勤、课堂问答,分制权重占20%。考勤,该项占总分的10%。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的各个学习环节,无故缺勤者,每缺勤一次扣2分,3次及以上缺勤按不及格处理,缺勤6次及以上则取消考试资格。课堂问答,该项占总分的10%,每节课前针对上次课的内容对2-3名学生进行提问,针对本次课的内容对2-3名学生进行提问,以观察学生对知识点的预习情况。
四、结语
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创新课程教学环节和教学模式,对每学期的学生评教结果认真总结,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将优秀的教改成果和方法运用到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在新考核方式的指导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相应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加强。最终评定的成绩既拉开了档次,符合正态分布,又体现了公平和公正。对“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专业课进行过程性评价教学,在提高和强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兴趣与乐趣,真正从课程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冯燕,张梁,董丽娜,等. 固体废弃物的危害和治理措施[J].吉林农业, 2015(21):104-104.
[2]陶建格. 中国环境固体废弃物污染现状与治理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2,37(11):1-5.
[3]李玉梅,陈莉荣.“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科教论坛,2011(2):129-1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494,41201520),大学生创新项目(15NA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