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雯
【摘 要】开展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能有效盘活农村土地资产,缓解三农融资难题。本文从供需双方的角度对我国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完善农村社保制度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影响因素
一、引言
随着农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资金需求日益迫切,然而,农业金融服务的供给十分短缺,农业产业化的资金供需矛盾突出。因此,发挥农地经营权特殊的产权资本融资功能,是激活农村信用资本市场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益尝试。目前,学者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研究:一是从需求方看,李超(2014)指出,目前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主要受益对象是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农户,普通农户获得的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较少,影响因素依次是:贷款经历、性别、年龄、离金融机构远近、受教育程度等。二是从供给方看,曹璨、罗剑朝(2015)运用有序probit模型研究得出,抵押品处置难易程度、处置抵押物收益弥补贷款违约本息程度、风险评估机构与体系是否健全等是决定金融机构贷款的主要因素。三是从供需双方看,张长琦(2014)以广东为视角,得出了农地管理的体制和机制约束了农地抵押贷款的供求意愿。综上所述,学者们深入的研究为本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本文将从供需均衡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我国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相关农业政策提供政策依据。
二、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影响因素
(一)农地价值或价格估算。目前我国很少地市有专门针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评估机构和工作人员,缺乏规范的评估操作流程,无法对农地经营权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使土地权属、土地价值和抵押物价值难以确定。土地权属不清晰,将制约土地流转和降低抵押贷款的需求,土地价值无法科学的评估,涉农金融机构很难客观的根据土地价值确定合理的贷款额度,而抵押物价值难以确定,一旦出现问题,土地经营权缺乏处置渠道,将加大涉农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影响涉农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积极性。
(二)土地稳定的收入预期。土地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民安生立命的保障,农民将土地视为最重要的资产,而农业生产面临旱涝、虫害、霜冻等自然灾害,是漫长的高风险投资。若将农地经营权进行抵押贷款,对于小农户来说,一旦出现违约,失地将可能使农民丧失最后一道屏障。对于经营主体来说,一旦经营不善,资金链变紧张,生产经营将出现困难,就小企业而言,资金周转最为关键,资金链紧张将加大抵押贷款风险,降低经营主体贷款积极性。
(三)农地承租经营留存期限。对于农业经营主体而言,农地经营权通过流转而来,经营主体支付流转费一般为一年一付,经营主体仅占有支付当年农地经营权,需要金融机构在开展抵押业务时,在贷款利率、贷款期限等方面加强创新,制定符合现实情况的抵押合同,提高经营主体抵押贷款的积极性。
(四)政策支持力度。2015年8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成为我国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政策依据和背景,激发了农户的贷款热情,但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流程缺乏规范,导致供需矛盾突出。例如金融机构在放款前需要办理规范的抵押贷款登记,没有政府部门的支持这项流程无法展开,同时,由于目前尚未以法律的形式将农地承包经营权永久、物权化和固定化,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存在法律禁区,如果存在违约诉讼的情况,金融机构得不到法律上的支持,降低了金融机构放款的积极性。
三、加快推进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影响因素的总结归纳,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1)健全农村信用体系。通过完善农业经营主体的征信体系和中介服务机构,成立农地经营权流转登记中心和相关资产评估机构,发展政府支持的担保公司,实现农地经营权的合理评估。(2)完善农村社保制度建设,出台相关风险补偿机制,将农民从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上解放出来,提高贷款积极性。(3)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对条件成熟的地区,可鼓励实行土地使用权长期化制度,并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地区的土地实施不同的承包年限,以此稳定农民的收入预期。(4)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制度建设,在监管政策和保险保障等方面完善相关机制,同时各地涉农金融机构应加大支农贷款的力度,联合政府共同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
【参考文献】
[1]李超.农户土地使用权抵押意愿与模式优化[D]. 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2014.
[2]曹瓅, 罗剑朝. 农村承包地經营权抵押贷款业务评价及影响因素——基于金融机构客户经理视角[J]. 财经科学, 2015(10):82-91.
[3]张长琦. 推行农地抵押贷款的体制障碍与预期效果:广东视角[J]. 南方金融, 2014(7):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