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杰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162-01
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已经深深地融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成为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在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背景下,被重新审视的同时,也正在被逐渐淡化,这在生长于新时代的青少年身上体现的较为明显。由于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内容等方面与传统文化联系紧密,自然更多的承载了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针对中学生传统文化相对缺失的现状,在中学阶段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毋庸置疑的。本文以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儒家文化为例,根据历史教学以及儒家文化的特点,为教师提出相关教学建议,希望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对儒家文化更甚至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加清晰地了解。
1.善于利用史料教学
史料教学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史料进行处理,使学生自主的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利用这种信息完成对历史探究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技能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
历史教科书所引用的史料是应该首先被重视的。例如,在讲解分封制(封邦建国)的这一知识点时,有人选取这样一则补充性史料:"(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对比其原文可知其并未引用完全,在"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后应当还有"而天下不称偏焉"。被省略的"而天下不偏焉"的意思是周公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其中五十三个诸侯都属于周王家族姬姓的这种情况下,天下的百姓并没有说其偏私。而讲解者引用这则材料是为了解释周朝的分封制度,所以截取了原典的一部分。但是历史知识是整体系统的,历史学习的过程并不能只局限于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地延伸,帮助学生全面的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2.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因此,在讲解儒家文化内容时,也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对比教学法在历史教学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推理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找出本质差异的分析能力。将儒家学派不同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进行对比,能够使学生了解不同时期儒学特点,了解儒学发展的历程,把握其发展方向、规律。例如,对比孔子、孟子、荀子,则可发现关于"仁"的学说由"爱人"到"仁政"到"仁义"的过程,民本思想由"为政以德"到"民貴君轻"到"君舟民水"的过程,这是"仁"和"民本"思想不断发展的结果。伦理观"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恶"的差异,体现他们对人性的不断探索与反思。将同一时期儒家学者的观点与其他学派的观点进行对比,能够让学生们发现儒家文化侧重点。但是不论是采用以事带人还是以人带事的教学方法,在讲述人物时都需要与史实相结合,完整展现人物的积极面与消极面,不能够根据教师个人主观意愿对积极或者消极面加以隐藏,做到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这也是史学精神所在。
3.善于开发教学资源
除了历史教科书外,一些历史音像资料、历史遗存以及社会时事,都能够成为教学的重要资源,使课堂富有生趣,贴近生活,使教学内容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尤其在讲述儒家文化时,学生很难设身处地了解几千年之前的思想文化,而历史音像资料以及历史遗存能够给予其视觉效果,让其更快的进入预设的历史情境。社会时事与儒学的衔接可以加深学生们对儒家文化知识的了解,同时也能让学生认识到其现代价值。
首先,历史音像资料是讲述儒家内容的重要资源。它最重要的功效即是化抽象为具体,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例如,在讲孔子思想的时候,可以借用与"孔子"相关的影视作品,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这些作品加以赏析。其次,历史遗存也是历史课堂不容忽视的。与儒家文化相关的最重要的历史遗存即孔庙。孔庙的发展变迁与儒学的地位的发展变化是息息相关的。参观孔庙与历史教学相配合能够使学生回归过去,直观的感受到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最后,将儒家文化与社会时事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对儒家文化的理解。现当代社会总体的价值观导向,无论是"八荣八耻"亦或是"倡廉洁"都在某种程度上与儒家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综上所述,在讲授儒家文化内容时,可以采取史料教学,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等方式,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儒学发展历程,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实质,增强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