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会林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课后理解与口语表达类习题中,有一部分习题渗透着课内外的链接,有的与课外阅读链接,有的与生活实践相链接,这类习题的有效利用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还能引导学生课外实践,为学生自主阅读、终身阅读和语文实践奠定基础。
参加《三年级语文课后阅读链接类习题编写意图和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以后,通过研读课后习题的编写意图,我对课后阅读链接类习题的利用有了自己的一些做法,合理利用链接课内外的习题,巧妙借助课后习题架起链接课外学习的桥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和调查实践、搜集整理资料的兴趣,丰富了学习形式,拓宽了学习的维度,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可谓透过这“一束光”,看到“一片海”。
一、依托课后习题,链接课外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带着孩子走进书时,真正的教育才开始。”课外阅读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道德和审美的发展,能塑造人的精神世界。《课标》把阅读放在很重要的地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还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并要求小学第二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我们深知阅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可是怎样有效引领学生爱上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每一位语文教师一直在苦苦寻找这把“金钥匙”。在近期对于课后习题的研读中,我有了自己独特的发现——原来课后习题中藏着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月光宝盒”。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课后习题有一部分就是有关课外阅读链接的,如下册第1课《长城和运河》课后第5题 “你还知道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的哪些奇迹?分别说说它们的奇异景象。”学习课文之后,我组织学生展开谈论交流,秦皇兵马俑、故宫,布达拉宫、乐山大佛……同学们说到了很多闻名世界的古建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让大家情绪高涨。我随即我播放了《航拍中国》中的精彩片段,祖国壮丽的河山让同学们惊叹不已!我补充道“我们的祖国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有灿烂的文化 ,有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想要深入了解我们的伟大祖国,仅看这些图像资料是不够的,我为大家推荐介绍中国的系列图书《美丽中国》。”几天之后,我很多同学手上都在阅读介绍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书籍。
第13课《古诗两首》第5题“你还背诵过那些描写名山大川的诗的诗?”在学习课文之后,我結合这道题鼓励同学们阅读古诗词,组织班级“诗词大会”,这样的处理和安排会让很多同学们从此爱上古诗词,开始国学经典的阅读。第24课《寓言两则》课后的习题“再找几则其他寓言故事,读一读,讲一讲。”我利用这道习题向同学推荐《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伊索寓言》等读物,让学生在书籍中感受寓言的独特魅力。
二、巧借课后习题,链接课外搜集整理资料
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各种资讯浩如烟海,搜集、整理资料,让其为我所用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三年级下册第20课《恐龙》课后第5题“收集有关恐龙的图片、模型及文字资料,在班级展示。再把你最喜欢的恐龙介绍给大家。”我借助这道习题,让学生走进神奇的恐龙世界,阅读有关恐龙的书籍,搜集、整理有关恐龙的资料,办一份介绍恐龙知识的手抄板,组织一次恐龙资料展览。同学们积极参与,了解神奇的恐龙世界,感受了科技的神奇光芒。
三、利用课后习题,链接课外调查实践
陆游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由此可见实践能力对以一个人的重要性,现在的孩子依赖网络,脱离生活实践,缺少生活的关注。怎样引导学生将课堂与生活有机链接,有些课后习题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由课内学习通向课外实践的窗口。三年级上册第24课《孙中山破陋习》课后第5题“问问周围的老人,以前生活中还有哪些陋习?把了解到的写下来。”要出色完成这道习题,就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走访身边的老人,向他了解以前生活中的陋习,再把自己了解的情况在班级交流。我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在家人的陪同下选择走访对象进行采访、记录、整理,在班会上和同学们分享交流。同学们通过自身实践,获得了很多信息,了解到我们周围以前存在重男轻女、不让女孩子上学,定娃娃亲、近亲结婚等陋习,从而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时代的飞速进步。这样的活动对于学会说过来说是难得的经历,是一次特殊的体验,更是一次认知的提升。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借助课后阅读链接类习题让学生由课堂走向广阔的课外生活,在课堂之外阅读课外书,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学习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理解、体验会更加深刻,收获也会更多。研读课后习题的编写意图,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一教学资源的价值,会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阔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