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洁
过于注重对字、词、句、篇章结构的讲授,如先扫除文字障碍,再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最后分析写作特点,这几乎成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套路。教学多是满堂灌,对课文做肢解式分析,以讲‘深讲‘透,很少听到学生琅琅读书声、激烈的辨论声,将优美的范文弄得支离破碎,何谈美感?致使教师教得乏味,学生学得无趣。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情感,固守母语教学中的情感阵地,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应然。
一、课堂上的情境体验
1.情境教学。采用一系列暗示手段,如优美的学习环境,轻松舒缓的音乐节拍,抑扬顿挫的配乐朗读,逼真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参加到游戏中,有良好情感体验,激发潜能,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蒙台梭利曾设计了新旧教学模式对照图示如下:
显然,认识教育和情感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即使是好学生认知要求很高,但课堂上教学形式老是以“旧面孔”出现也难免生厌。教师在教授戏剧、小说、小品文等文艺性较强的文章时,可采用分角色朗读或改编话剧、自编自演等手段,让学生走近作品,贴近生活。当代中学生信息丰富,模仿性较强,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理和表演欲望,会大大提高学习兴趣,有助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审美教育。不难发现:同一班级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有的声情并茂,感人肺腑;而有的即结结巴巴,凝滞枯涩,即人们常说的“挤牙膏式”读法,这主要缘于各人审美能力的差异,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第一,教师语言要准确生动,有的教师上课幽默诙谐、妙语连珠;有的语言精练,思想清晰善于通过小故事、寓言等把知识讲得深入浅出,让学生深为叹服,感到听他的课是一种美的享受。
第二,教师要以情感人,即要动情。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应表现出自己的爱憎、自己的喜怒哀乐,显示出个特征,给学生以深刻的甚至久远的影响,好的范文,美就美在“情”上,“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说没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就不是好语文老师,虽嫌偏激,倒也值得玩味。
第三,教师平时多为学生介绍名人轶事,宣扬真善美,使学生在爱国志士的一腔热血中受到美的感染;在名篇佳句的赏析中受到美的、熏陶。
如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可以讲讲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事迹。上《最后一次演讲》,联系红岩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英雄主義教育,使他们意识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提高审美能力。
3.旁征博引。学习语文的渠道很多——电视、广播、电影、招牌、广告、报纸、杂志、电话、书信、日常交谈……诺大的世界到处都是学语文的地方,教师可在教学中适时穿插一些名人对联、字谜或短小轶事,以求通过形象生动的例子来说明汉语言的丰富多彩。如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注意文字顺序时,我曾列举了曾国藩在向皇上汇报作战情况时将文书中所写“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和“不怕辣、辣不怕”这两个例子,它们因字序的略变,而韵味大不相同,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从而引起学生学好祖国语言的强烈欲望。
二、课外的情趣培养
1.利用假期让学生阅读适量的经典名作。名篇佳作是作家们吸取前人丰富营养呕心沥血的一种再创造。阅读中既能体会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般雄伟广阔,又能感受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而且文学作品中知识丰富、包罗万象,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语感,使学生身心愉悦。
2.开展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学好语文仅靠课堂45分钟,难以达成满意效果。可经常开展一些旨在培养语文能力、增强学生兴趣的语文活动,如举办朗诵会、演说辨论会、故事会、文艺表演、办手抄报等,可根据学生不同爱好,成立兴趣小组,发挥个性特长,寓教于乐。
3.感受大自然之美。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到户外亲近大自然,湖光山色、花鸟虫鱼、日月星辰无不给人带来美感,受到美的熏陶,这些方面的涉足,能极大满足学生好奇心,开阔眼界,丰富情感,增强观察事物的敏锐力,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情感和知识迁移到语文学习中。
语文教学不是把语文基本知识从书本装进学生的头脑里,而是引导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交流,使语文学习充满情趣,让学生在欣赏课文意境中体味语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