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6)
摘 要: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成长有正负两方面影响。如何发挥网络技术对大学生的正面促进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重点分析网络背景下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对策,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网络技术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前言
21世纪是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良好机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成长有正负两方面影响。如何发挥网络技术对大学生的正面促进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重点分析网络背景下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对策,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二、网络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
1.正面影响
众所周知,网络资源浩如烟海,琳琅满目,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帮助大学生增长见识、拓展视野。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时事政治、掌握社会动态,对大学生坚持与时俱进大有裨益。与此同时,大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了解最新的社会热点话题,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并利用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约束自己,成为新世纪合格的大学生。毋庸置疑,在当前情况下,网络已经成了大学生创新思维、审视自身的重要平台。另外,网络具有低门槛的特点,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言论,这就为大学生释放个性,凸显自我提供了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
2.负面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自然有利有弊。首先,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网络平台上不乏大量的“三俗”言论,即信息庸俗化、低俗化和媚俗化。大学生正处于树立正确“三观”的关键阶段,是非辨别能力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不良言论的煽动,对他们的思想形成负面影响,这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一些不良分子利用网络对我国大学生实施“西化”阴谋,大肆宣扬新自由主义、科学主义等言论,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怀疑,甚至摒弃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盲目信从西方资本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极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网络背景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网络技术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显著影响。这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正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发挥网络技术对大学生的正面促进作用,具体而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对网络媒体加强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环境
第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选择优质的教育信息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服务,通过校园网站、校园微博和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提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网络文化环境起到净化作用。
第二,高校在校园网上要实施实名制,严厉打击破坏网络和谐的不良行为,鼓励大学生发表健康言论,抵制恶俗言论,提升大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
第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多运用手机短信、QQ、微博、微信等软件与学生进行交流,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2.将现实育人与网络育人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依旧是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想发挥课堂教学对大学生的作用,思想政治教师要自觉摒弃“满堂灌”“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当今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他们思维活跃,喜欢关注社会时事新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社会热点话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尽情发表见解和看法,使他们畅所欲言,之后,教师要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这些社会热点话题进行正确解读,使大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影响,自觉拥护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师也可以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引入课堂,使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时代性和新颖性。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大学生发挥榜样作用
自古以来,教师都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职责。在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使命。他们不仅要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堅定社会主义道路,还要具备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技巧与方法。首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正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不要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而是要对大学生进行因势利导,发挥网络对大学生的正面引导作用。比如可以开通一个QQ话题组,抛出一个热点话题让学生在线进行讨论,这种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而言比较新颖,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网络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工具,而不仅仅是娱乐工具。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多组织一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将视野从虚拟世界中转向到现实世界中,感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趣味性,减少在网上的时间,重新释放属于当代大学生的活力。
四、结束语
21世纪是一个网络时代,这已经成为不容争辩的事实。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是网络世界的忠实拥护者,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正视这个现实,发挥网络对大学生的正面引导作用,要提升大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自觉抵制网络不良言论的影响,还要多举办校园文化现实活动,减少大学生沉迷网络的现象。
参考文献:
[1]王璐,任福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及教育路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9).
[2]李萌,刘永平,吕霞.大众传媒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理论界,2009,(9).
[3]单玉龙.网络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冲击以及对策[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3).
[4]胡蔚涛.大众传媒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6,(10).
作者简介:鲁金抗(1974.02-),男,硕士研究生,讲师,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