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国文教科书中的台湾形象与影响研究

2017-04-27 16:27马曦
名作欣赏·中旬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明清时期意识形态

马曦

摘 要:本文从98课纲改编而成的五个不同版本(南一书局、龙腾文化、三民书局、翰林书局和康熙文化)的台湾普通中学国文教科书中,选取有关台湾形象的篇章,将这些篇目进行分类比较研究,阐述有关台湾国文教科书中的台湾形象与影响研究。

关键词:台湾形象 明清时期 日据时期 近现代时期 意识形态

教科书作为一个特殊性的存在,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中学教育直接影响着台湾青少年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从台湾国文教科书的编订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台湾对于青少年教育的侧重点所在。在2016年第四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会上,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的张羽老师发表了题为《两岸青年学生对中华地域文化集群认知的比较研究》的论文,其中指出:“两岸青年学生对中华地域文化的集群认知主要是在学校的地域文化教育中形成的。地域文化的课程体系之建构以现实生活世界为中心,注重价值反思,注重生活情境的运用,注意地域文化的完整性和独特性,并着力于培养学生合理的文化观,以便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因此研究台湾教科书对于研究学校地域对青少年的教育具有可观性。笔者选取了98课纲改编而成的五个最新版本(南一书局、龙腾文化、三民书局、翰林书局和康熙文化)的普通高中国文教科书,在这些教材中选取有关反映台湾形象的篇目进行分析,从这些篇目的内容选择来看其如何在教材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塑造自身的形象。该年度课纲是在台湾争议较大的课纲,因此造成马英九政府上台后,国文、历史两科目暂缓先行的奇特政策,主因还是所谓“台湾成分”的多寡,与其中国文史属性的争议。依据98课纲的国文教科书中有关台湾形象篇目汇总如下表格:

从这些有关反映台湾形象的篇目中,如果按时间顺序将其分类,可归结为明清文学作品中的台湾形象、日据时期的台湾形象和近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台湾形象这三大类。

(一)有关反映明清时期台湾形象的有郁永河、沈光文和丘逢甲的作品,其中郁永河的作品被五个版本的教材所录用,南一书局、翰林书局、三民书局、龙腾文化这四个出版社选用了郁永河《北投硫穴记》,康熙文化出版社选用了其作品《裨海纪游(节选)》。同样一个文人的作品被五个不同版本教科书所收录,足以证明他的重要地位。郁永河是我国清代的地理学家,他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到达台湾,距清朝灭郑氏政权只有十四年。郁永河将其在台湾的经验写成《裨海游记》一书,因其一路陆行,足迹遍布台湾西部,又观察细腻、纪事生动,其书遂为人事所重,教材节选的《裨海游记》概述了台湾的地形、土壤、气候等。郑氏时期,在台湾的汉人大约十二万,郑氏亡后,约有半数迁回大陆,留在台湾的汉人只有六七万左右。

沈光文《释迦果》一诗被收录在2014年康熙文化出版的第六册国文教科书中,在2007年南一书局《国文3》教科书中则选用了沈光文的《番妇》一诗。沈光文是在台湾被荷兰占领的时期来的台湾,其擅长诗赋,是最早到台湾长期居住的文人,故留下许多描写台湾的作品。毛一波的《试论沈光文之诗》就以沈光文的五首诗《释迦果》《公孙橘》《椰子》《番柑》《番妇》为例,得出了“可见其选择严谨,是善于志风土者也”的结论。沈光文从明代台湾被荷兰侵占一直到郑成功收复台湾都居住在台湾,见证了台湾的这段历史,因此写下了很多关于台湾的记载,对研究当时台湾平埔族文化和诸多社会现象有着重要史料价值。丘逢甲的《台湾竹枝词》《离台诗》被收录在三民书局、康熙文化、龙腾文化这三个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中。丘逢甲的《台湾竹枝词》是反映台湾民俗文化的重要篇目。

郁永河、沈光文和丘逢甲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都是大陆赴台文人和官员,在台湾国文教科书中选取这些关于表现明清时期台湾少数民族、社会民俗等文化的相关史料时,不可避免地选择了他们的诗词歌赋,这说明大陆与台湾之间的交流自古以来就渊源不断。明清时期的这些诗词文赋经过时间考验,对于反映古时期的台湾形象与影响研究越显其价值。他们的作品是大陆赴台文人对台湾本土居民风俗习惯、台湾的地理气候、台湾资源开发的记录与描绘。台湾拥有自己的岛屿文化与特色,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也有着动人的景致和丰饶的物产,是一座拥有自己特殊海洋文化的宝岛。

随着两岸关系的紧张,台湾教材的改编再想如何妄图隔断与祖国大陆的文化渊源与历史关系,也无法逃离这些被语言记录下来的事实。除了这些根据98课纲改编的新教材以外,之前版本的教材还选用了蓝鼎元的《纪水沙连》和陈第《东番记》等反映明清时期台湾形象的篇目。蓝鼎元是研究清代治台政策的重要臂力,而陈第的《东番记》是最早记载台湾本土居民风俗的一篇调查报告,也记录了早在17世纪台湾高山族与祖国大陆之间就有了密切交往。

(二)有关反映日据时期台湾形象的作品有赖和《一杆“秤仔”》、瓦历斯·诺干《雾社(1892—1931)选二首》、王鼎钧《红头绳儿》,还有连横《台湾通史序》。赖和是日据时期文学作家的典型代表,他的《一杆“秤仔”》被五个版本的国文教材所录用,反映了日本殖民统治对台湾人民的压榨。2015年翰林书局国文第六册选用了反映20世纪30年代“雾社事件”的篇目——瓦历斯·诺干《雾社(1892—1931)选二首》,表现了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压迫的事实。而王鼎钧的《红头绳儿》是一篇反映战争带给台湾人民心灵伤害的文章,写的是1938年抗战爆发兰陵沦陷前,兰陵小学学生逃避日军飞机轰炸时期的小说。这篇小说控诉了战争对台湾人民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文中写道:“你们这一代,要在战争中长大,你们要早一点学会吃苦,学会自立,挺起你们的胸膛来!有一天,你们离开家,离开父母,记住!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挺胸抬头。”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是残酷的,而南一书局选用的这篇小说从侧面反映出想让台湾青少年记住战争历史,记住战争所带来的灾害的愿望。

在教材所选用的赖和《一杆“秤仔”》、瓦历斯·诺干《雾社(1892—1931)选二首》、王鼎钧《红头绳儿》这些反映日据时期台湾形象的篇目中可以看出,台湾在日本殖民统治的压榨下,充满了战争、不安与苦难,而这些篇目的选用有一定的反殖民意思。至于连横《台湾通史序》的选用意图却另有所在。连横《台湾通史序》仿效司马迁《史记》体例,从隋朝写到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期,是台湾历史上第一部按通史体例撰修的史书。撰写《台湾通史序》的初衷是基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台湾历史和文化灭亡危机而发起的抢救,具有抵抗殖民的意义。台湾教科书的收入有可能是因為近年来“台湾意识”抬头的缘故,想要通过此来强调的是台湾人自己书写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强调台湾的主体性。还有网上流行的一种说法,说连横的《台湾通史序》为连战的祖父连横所作,连横先生是台湾著名诗人、史学家。选此文为教材,跟民进党鼓吹“台湾文学”有很大关系,而且还要学生将台湾通史与“史记”做比较,并牢记“台湾通史”是台湾史上第一部通史。不管连横《台湾通史序》被收录在台湾教科书中的意图何在,也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在内。

(三)有关反映近现代台湾形象的作品则选用了台湾本土作家夏曼·蓝波安、黄春明还有阿盛的文学作品。夏曼·蓝波安《飞鱼季》被收录在康熙文化和龙腾文化出版的教科书中。透过文字创作,夏曼·蓝波安纪录达悟人的点点滴滴,并以此作为年轻一代达悟人的传习数据及对外界的沟通桥梁,主动地延续、掌握自己的文化。夏曼·蓝波安国中毕业后,就带着向往台湾的美梦与希望离开家乡,期间曾参加反核废料储存兰屿的运动。十六年后,他决定离开台湾回归母土本族,选择以身体力行的方式,了解达悟族文化之美与海洋哲学。黄春明《苹果的滋味》选自《儿子的大玩偶》,以江阿发的车祸事件为核心,并扣合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援助台湾的时代背景,描写台湾工商业发展过程中,传统乡下小人物涌向大都市的生活悲歌。阿盛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乡土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火车与稻田》是一篇以农村生活为背景的乡土散文。由于社会变化,城市生活越来越多彩多姿,吸引农村青年一批批的往城市迁移,使得农村越来越没落,农村的生活经验也不再受人重视。

从这些篇目的选用中,可以看出本土文人对台湾经济和文化的反思,这些不同版本国文教科书的编辑者对教科书“在地化”的需求也明显增强了。台湾早在1993年就颁布了“国民小学新课程标准”,1996年将“乡土教学活动”定为小学的一门课程,每周一节课;1998年9月,台湾地区开始规定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每周开设“乡土教学活动”,初一则开设“认识台湾”课程。在2000年以来台湾教科书课纲正式改编之后,社会各界文化人士对台湾教材编写提出了“在地化”的要求。举一个典型例子,就地理教科书来说,很多青少年在学习完地理教科书之后对自己生平也许都不会踏足的地方有着充分的知识积累,却对自己的家乡文化了解甚少。伴随着这样的呼吁,台湾国文教科书中选用台湾本土作家表现对台湾社会关怀的文学作品比例增加。夏曼·蓝波安便是一位致力于回归自己本民族(达悟族)传统文化的作家,他的《飞鱼季》是对达悟族海洋文化的称颂与向往。黄春明《儿子的大玩偶》系列小说和阿盛《火车与稻田》这些乡土作家的文学作品,体现随着时代变迁,台湾这个原始小岛在接受外来新兴文化的过程所承受的磨炼与无奈。

以上的三种分类是按照作品内容反应的时间顺序,如果按照作者所处的年代进行分类的话,我们发现选用明清时期文人的有郁永河、沈光文和丘逢甲等,选用处于日据时期其作品的文人有连横、赖和、王鼎钧等,而选用近现代时期作品的文人有阿盛、陈秀喜、白先勇、林文月、钟理和、夏曼·蓝波安、黄春明、胡适等人。从这个分类角度出发,我们发现教材选用的篇目大多是台湾文人的文学作品,台湾“本土化”意识增强了。

综上所述,虽然说只简单地分析依据98课纲改编的教科书中有关反映台湾形象的篇目不能全面地概括台湾形象,或者说这样的分析也不尽客观,但是“窥一斑可见全豹”,教科书的编订是有其意识形态在内的,这种意识形态在台湾国文教科书中也会有所折射。我们知道,在台湾历史教科书中,往往把“台湾”独立于“中国”之外来单独叙述其历史,并将美国和日本对其的“帮助”影响扩大化。台湾国文教科书中反映的意识形态问题没有历史教科书明显化,但是教材中所选择的文学作品也是对自身形象的构建与“本土化”意识的灌输。

从依据98课纲改编的台湾国文教科书中有关台湾自身形象的阐述中,其实包含了台湾人的身份认同问题。这些篇目的选择多侧重于对台湾自身文化特殊性的肯定。近现代台湾形象篇目中“在地化”的要求,实质上也是让台湾脱离中国原乡,认同本土(台湾)为母体。这种“本土化”的趋向,会直接影响到台湾青少年的认知,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王新华.普通高级中学国文1[M].南一书局,2014.

[2] 王新华.普通高级中学国文2[M].南一书局,2015.

[3] 王新华.普通高级中学国文3[M].南一书局,2015.

[4] 王新华.普通高级中学国文4[M].南一书局,2015.

[5] 王新华.普通高级中学国文5[M].南一书局,2015.

[6] 王新华.普通高级中学国文6[M].南一书局,2015.

[7] 何寄澎.普通高级中学国文1[M].龙腾文化,2014.

[8] 何寄澎.普通高级中学国文2[M].龙腾文化,2014.

[9] 何寄澎.普通高级中学国文3[M].龙腾文化,2015.

[10] 何寄澎.普通高级中学国文4[M].龙腾文化,2015.

[11] 何寄澎.普通高级中学国文5[M].龙腾文化,2013.

[12] 何寄澎.普通高级中学国文6[M].龙腾文化,2013.

[13] 黄志民.普通中学国文1[M].三民书局,2014.

[14] 黄志民.普通中学国文2[M].三民书局,2014.

[15] 黄志民.普通中学国文3[M].三民书局,2014.

[16] 黄志民.普通中学国文4[M].三民书局,2014.

[17] 黃志民.普通中学国文5[M].三民书局,2014.

[18] 黄志民.普通中学国文6[M].三民书局,2014.

[19] 王靖芬等.普通中学国文1[M].翰林书局,2013.

[20] 王靖芬等.普通中学国文2[M].翰林书局,2013.

[21] 王靖芬等.普通中学国文3[M].翰林书局,2013.

[22] 王靖芬等.普通中学国文4[M].翰林书局,2016.

[23] 王靖芬等.普通中学国文5[M].翰林书局,2016.

[24] 王靖芬等.普通中学国文6[M].翰林书局,2016.

[25] 黄金裕.普通中学国文1[M].康熹文化,2015.

[26] 黄金裕.普通中学国文2[M].康熹文化,2015.

[27] 黄金裕.普通中学国文3[M].康熹文化,2015.

[28] 黄金裕.普通中学国文4[M].康熹文化,2015.

[29] 黄金裕.普通中学国文5[M].康熹文化,2015.

[30] 黄金裕.普通中学国文6[M].康熹文化,2015.

[31] 陈虹如.台湾历史文化研究辑刊八编之郁永河〈裨海纪游〉研究[M].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5.

[32] 龚显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资料增编(上册)纪念沈光文诞辰400年[M].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12.

猜你喜欢
明清时期意识形态
扬州明清人文聚落分布概况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明清室内陈设艺术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明清时期徽州民居建筑风格研究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