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惠敏的主体意识

2017-04-27 15:40王梓默
名作欣赏·中旬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团支书盲从主体

王梓默

谢惠敏是刘心武小说《班主任》中的人物,《班主任》创作于“四人帮”倒台后,科教文卫百废待兴,是“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作者用生动的笔触创造出了几位典型的时代人物,有“文革”前的进步青年班主任,有因时代放纵无思想意识的流氓学生宋宝琦,有未受“文革”较大影响、思想新潮的女学生石红,也有从小受“四人帮”影响思想僵化盲从的团支书谢惠敏,作者将这些人物融汇在同一部作品中,以他们生活中的交往和不同思想的碰撞映刻出时代的紧张气氛。

谢惠敏是班级中的团支书,老师心目中好学生的代表,但她却与班主任之间有着一丝解释不清的矛盾,从她的主体意识入手分析,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从小父母就教导她“要认真听广播、看报纸;要求他们遵守纪律、尊重老师;要求他们好好学功课……”这也奠定了她无产阶级、劳动者后代强烈的高尚纯洁思想;另一方面谢惠敏正值青春年华,满心想着祖国发展,想成为时代中有用的先进青年,这种想法太过强烈,从而引出她的盲从。对于她来说一切先进资讯都是从广播报纸中获得,读书只认可报纸上推荐、国家准许印刷贩卖的书籍。她的成长环境充满了“四人帮”的错误思想,并深受其毒害,无视人类文明所创造出的智慧结晶。

对于流氓转学生宋宝琦的到来谢惠敏充满信心,没有惧怕,她相信自己可以通过正确的斗争得到胜利。这是她主体意识里的自主意识在发挥作用,作为无产阶级劳动者的后代,她的思想无疑是纯正的,同时她又是班级里的团支书,担当着动员、组织同学学习先进思想的任务,她的潜意识里有一种我是世界主人公且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所以无论是假想中与宋宝琦的斗争,还是与班主任和石红关于“黄书”的分歧,她所受的教育和文化氛圍都支持着她,这也是人的自我在自主意识中汲取坚定的养分。

谢惠敏与班主任、石红之间最大的分歧在于思想意识的不同,班主任是经历过“文革”前后的人,石红是成长环境较为宽松的优越家庭的孩子,这导致他们不会对“四人帮”有错误的盲从。而谢惠敏则不同,人的主体意识是对自身主体地位、主题能力、主题价值的自觉意识,地位上谢惠敏是班级的团支书,能力上她是被新中国培养出的根正苗红的好青年,接下来自然要实现主体价值,而她所认为有用的价值就是做时代的卫道士,抵制一切与资产阶级有关的错误思想,为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努力。

主体意识中还有另一个与自主意识相对的自由意识,指主体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的要克服主客体的对立,实现主体的自由。谢惠敏的主体意识中自主意识占了较大一部分比例,而其自由意识发挥的作用则很小。文中对谢惠敏的描述“她单纯地崇信一切用铅字新排印出来的东西”,而在“四人帮”控制舆论工具的那几年里,她用虔诚的态度拜读的报纸刊物上,充塞着多少他们的“帮文”,喷溅出了多少戕害青少年的毒汁啊!这导致了她极端的性格,不认同石红的做法并与其发生纷争,小说结尾处班主任在去往谢惠敏家中时悟出工作的精髓,也想好要对谢惠敏说的话,那谢惠敏能否被说通呢?作为时代伤痕的典型人物,她能否发挥自由意识的作用,实现主体的自由,不以“四人帮”的错误思想为指南,而且能实现自我意识上的突破呢?

谢惠敏的形象集中了当时大多数青少年的思想状态,受“四人帮”影响。她简单,简单到看到《牛虻》里男女恋爱的插画就惊叫起来,要狠批这本“黄书”;她固执,固执到在看到同学把农民的麦子拿回家时气愤的态度;她思想僵化迷信,丧失年轻人的青春活力,认为穿短袖、带褶的花裙子就是资产阶级作风,把热衷于传播文艺消息的同学看作是沾染了资产阶级思想,认为不是正规渠道得到的书就是“黑书、黄书”,认为外国的“黄书”比中国的更“黄”;她盲从,遵从父母的意愿听话读书,轻信盲从时代的“革命”思想,以错误的思想状态支持着她的学习生活,盲目而愚昧。

谢惠敏的主体意识是单一而又僵化的,从她进入到社会时起,接触到的都是阶级斗争时代篡改过的思想事实,黑白颠倒的社会造就出黑白颠倒的人。她那一颗向着“共产主义”美好明天奋斗的“真心”,带有那个时代的盲从僵化特点,个人主体意识泯灭在“革命”“斗争”的时代氛围中。可以想象,一旦“四人帮”发出荒谬的指令,相信她一定会慷慨激昂、奋不顾身地飞蛾扑火,这是时代的可怜可叹可悲。

生逢当下时代的青少年,或许应该感到庆幸。

猜你喜欢
团支书盲从主体
盲从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盲从
新新人类
何谓“主体间性”
哲理思辨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为什么你挤不进比你厉害的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