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第二技工学校,广西桂林,541002)
摘 要:列车乘务专业受行业特点限制,目前还存在理论教育基础薄弱,社会实践质量不高等问题,既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又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本文以中职院校列车乘务专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列车乘务专业 社会实践 提高 对策
列车乘务工作是旅客运输的重要环节,列车乘务服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铁路旅客运输的声誉、形象。为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满足旅客不断提高的旅行需求,顺应旅客运输市场竞争的需要,就必须要加强列车乘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技巧,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旅行需求。
一、中职院校列车乘务专业学生社会实践现状
社会实践活动经历了逐步兴起、走向规范、蓬勃发展和完善深化四个阶段,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已由社会实践与教学工作割裂转变为社会实践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实践作为列车乘务学生尽早适应岗位的途径,在培养学生服务精神,提高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二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已从单一性走向多元化和多样性,实践活动的模式已从集中性、短期性走向社区化、阵地化和持久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日趋丰富,为学生社会实践的持久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社会实践的范围、空间领域不断拓宽,实践活动本身更加突显知识化、专业化。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从以往的被动型发展到积极主动型,从以应付为主发展到以专业知识为依托开展文化服务,使得乘务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更加体现出知识化、专业化。
二、当前乘务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舞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拓宽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领域,丰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1.实践内容日益丰富化,但计划具有盲目性
乘务专业实践活动从内容上看,较为单一,并缺乏特色,仍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向纵深方向的发展,创新不够,显得内容空泛,缺乏针对性。往往与学生所学的具体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他们在社会实践时难以学以致用。同时,社会实践始终被当成第一课堂的补充,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监督机制和指导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很少有学生去关心实践的进展情况以及总结实践中的相关问题和解决措施。同时,在缺乏专业指导的情况下,实践活动很难形成一个完整、可行的执行方案,造成了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没有根据自己的目标需要进行实践,使实践失去了其实际意义。
2.实践活动缺乏实效性
中职院校对乘务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是一般的号召、要求,缺乏具体有效的组织和措施,除了为数不多的重点团队外,其他实践团队形式普遍简单,主要是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这种“放羊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主义较浓,实践效果不佳,要求学生撰写的实践报告往往是学生足不出户、闭门造车就完成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难以真正起到锻炼学生能力的作用。
3.实践内容愈加功利化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每年各个高校及各级部门会对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工作开展评比,进行总结、表彰,这成为了学生和基层组织者参与的直接动力。在社会实践中,寻求媒体的报到成为了社会实践的重要任务,使得大多学生实践就是走马观花地走个形式,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内涵、内容和实质。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调查研究、文化服务、理念宣传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的收获与心得,相互间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及其总结却很少有人问津。
4.参加人员规模扩大化,过程难以连续性
传统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了强调规模化效应,活动主要集中在寒假和暑假期间,而忽视了实践活动的连续性。同时乘务专业的实践活动,大多数学生是自行去寻找实践机会或由学校安排到指定单位实践。由于学生的实践经验不足,不能给实践单位带来经济效益或解决实际性的问题,往往得不到实践单位的认可,难以保证实践的连续性。
5.实践工作过于制度化
目前,中职院校已经纷纷将社会实践工作纳入教学计划,在制度上为社会实践工作的圆满完成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但是这些规范化的实践课程往往是学校闭门造车的产物,开设前没有认真调研,学生接受的大都是被动式教育,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對自身大学生活以及职业生涯的科学规划。从而导致很多学生缺乏参加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社会实践活动失去了其原本的目的和意义。
三、提高乘务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
1.丰富实践内容
(1)实践内容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学生社会实践得以发展和深化的重要原因是学生与实习单位双重受益。一方面,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满足单位需求,遇到现实中的问题,可以不断进行学习、培养自我,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具有信息灵敏、知识丰富的特点,他们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实习单位在思想上、认识上得到启发,因此社会实践必须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发挥双方优势,搞好双向服务。
(2)实践内容要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学生是较高层次的知识密集型群体,而且具有检验、实践专业知识的需求。与第一课堂相比,社会实践更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因此,社会实践要发挥学生专业知识的优势,找准一些结合专业知识的项目,把教学活动、能力培养拓展到社会。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对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进行初步了解,认识到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完善自己。
2.提升学生的主体认识
(1)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各自工作岗位上,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既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奉献社会、体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拓宽了就业之路。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不断磨砺创新精神,培养和激发创新的兴趣和热情。形成推动学生创造、创新的强劲动力。
(2)樹立正确的就业观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把握,提高把书本知识和社会需要衔接起来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通过撰写实践报告,毕业设计,提高学生科研能力、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了解行业动态、岗位需求,并根据个人不同的兴趣和个性,选择合适的实践内容,确定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自己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3.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将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择业相结合,以社会实践为平台、为桥梁,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提供展示自己知识和才华的机会,也让企业能全面认识和考察毕业生,逐步拉近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的距离,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渠道和途径,尽早地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以社会实践为契机,加强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对创新和创业的认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勇气,培育创新意识和拼搏的精神。
四、结语
总的来说,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必须把培养敬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目的。要在实践中自觉检验自身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结构、技能素质以及身心素质,注意培养自身辩证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才能保证他们在毕业后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工作岗位,并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苗,张力跃.中职专业设置与我国经济结构适应性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24).
[2]甘露.中职生职业适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3]卢健,许慧艳.高职教育考试方法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7).
作者简介:温美清(1988-), 女,广西南宁人,助理讲师,大学本科,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