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价值及其达成

2017-04-27 15:09陈宝贵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规训生命精神

陈宝贵

一、信息时代与作文教学的困境

美国教育家韦斯特说:信息社会,“写作,包围着你”。确乎如此,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实现了人类信息交流的最大化、便捷化。 一个微屏。便能显现着世界风云的巨大变化,便能传输着个人情感的细微脉动。它浩瀚、奇妙、变化多端,这些信息大都是通过文字或必须经过文字的辅助才得以流传,得以定格。信息时代真正进入了“写作的时代”。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需要写作,也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依赖写作。写作对于任何一个人,不仅是记录情感、调解身心,使“高技术”和“高感情”达到平衡的需要,同时更重要的是它成了物质生产的一种手段。因为在这个社会里,物质生产、产品消费的全过程都伴随着知识的生产,而知识的载体便是文章。知识生产的过程也就是文章写作的过程。当然信息时代由于劳动结构的变化,大多数从业人员是创造处理信息。这样整个社会便以集成电路和计算机为标志,本质上是对信息的创造、加工、复制、交流和运用,而这个流程的源泉是信息的交流、创造和加工。信息的交流、创造和加工,程序系统的编制,本身就是一种写作。因此说,进入信息时代,写作就是一种工作,是一种日常生活,它无可争辩地进入了群体的中心,个人生活的中心,制帖、回帖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写作水平的高低。在这样的时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己成为一种迫切的要求。写作在现代社会以及人的个体发展中越来越显示出其无可替代的作用。潘新和教授指出:“很难想象,一个只有专业技能而缺乏写作能力的人,能得以在现代社会中应付裕如地施展自己的才能,能称得上是心灵丰富、精神健康的真正意义上的人。”①写作已成为施展才能、丰富心灵、健康精神的必需。

但纵观改革开放近40年的作文教学,却很不如人意。

笔者日前在高一、高二年级对学生的作文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其结果是:没有兴趣,没有感觉甚至觉得它是一种负担的占到了绝大多数。面对这样的结果,不能不承认我们的作文教学还是一片狼藉,满目萧条,这和“信息时代”对学生写作素质的要求相差太远,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作文教学应承担的任务相距太远。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归纳目前作文教学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首先表现在学生对写作兴趣的丧失上。孔子说:“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班级学生有一半以上对写作没有兴趣,甚至有较高比例的学生感到作文是负担的时候,我们作文教学所要求的目标,写作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无论如何是无法实现和发挥的了。写作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它需要一种情感的欣悦,一种内在力量的推动,这样才能吐纳自如,才能登山情满,察海意溢;才能风云舒卷,飞鸿目送。因此兴趣的激发则成了作文教学走出困境的关键。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激发兴趣是写作教学的起点,是作文教学得以为继、有效开展的关键,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应像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才能使写作这“魅人的火花在心中自由地燃烧起壮美的写作智慧和力量”。②写作的兴趣如果从强度上来看,首先是对写作有兴趣,但这还不够,我们还必须让学生产生要写作的兴趣,然后再通过我们不断的激发、强化,把写作的兴趣上升为对人生、对时代、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上升为对生活理想、人生价值、生命意義的探索和拷问的一种美好的表达方式。兴趣的激发达此境界,才能升腾为学生“要写作”的兴趣,也只有这样,“要写作”的兴趣才能融化为学生非写作不可的生命强力,我们写作的目标才能真正的实现。

其次,在指导方面,我们不缺但没有明晰的作文教学观念。新课标虽然提出了较为确当的作文教学的要求和目标,但要想落实和实现还必须经过全体老师的艰苦探索。目前我们不少老师在作文观念方面可以说是跟着感觉走,围着考试转,把应试作为作文教学的唯一指向。不少老师对作文教学没有深刻独到的个人体会,也没有把作文和“立人”、对学生精神的培育、丰富学生生命的诗意、使学生更有价值地生存、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结合起来,所以也就没有明晰的写作方面的价值追求,更缺少系统的作文指导的计划和方法。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分析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状况:倘若把作文教学比作教学生游泳,假如说我们要教给学生游泳的知识,并激励学生亲自下水的话,但前提是我们必须会游泳,这样才能指导学生真得能学会游泳。目前我们的情况是,有不少“不会游泳”或“不喜欢游泳”的老师在教学生“游泳”。作为一位从事作文教学的老师,没有对文章写作甘苦的亲身体验,没有对文章结构的深切领悟,没有对语言运用的揣摩、掂量,我们作文教学的状况如何、效果如何不是很清楚了吗?

第三,严重脱离多彩的社会生活。“以生活为基点”是“大语文作文”教学的前提。写作的本质是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的一种双向互动,是丰沛生命情感的一种自然流溢。学生对生活接触面的宽窄,观察的精粗,体悟的深浅,便直接决定着写作能力的形成,写作水平的高低。学生对生活感受、体会的深度,决定着写作的深度。写作和生活具有较强的同构性,文章的结构、秩序往往是生活结构、秩序的反映。斯普朗格曾指出:“与人的的生活和个体精神没有联系的知识是无生命的知识,知识必须转向人的内在精神才有意义。”③我们强调作文教学和生活相联系,就是把知识和人的精神生命联系起来,通过对生活的把握、表达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学生的内宇宙,而达其生命的完整性。目前学生写作中之所以“假、大、空”现象泛滥,或者张口秦朝汉代,闭口唐诗宋词;或故事满纸飞,“玄异”成精灵。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缺少对学生进行有关现实生活的观察和研究的指导。一边是丰富而多彩的的现实生活,一边是极端贫乏的文章写作,这种现象如不改变,就会使学生丧失求真人生的品性,就会造成学生精神的荒漠化,破坏学生内在精神和现实生活互动的完整性。

第四,作文指导,重形式轻内容。冯亦代先生曾说过,一味相信法,只能误尽苍生,把原来可以造就的人推入深渊。叶圣陶先生也曾经指出“形式上好象在训练写作,实际上南辕北辙”。这种一概方法的指导,不仅导致学生写作内容的浅表化,空洞化,而且还使学生害怕,厌烦作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和近几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等级设定有关,也和我们老师缺少作文指导的必要抓手有关。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强调的是所谓写作规律的总结,说穿了就是一些形式的问题。比如开头、结尾的方式,文章结构的方法等等。而这些所谓的规律强化,实际上是想通过这些看似“有型”的东西而促使学生写作的模式化,以可见的形式而框定学生的思想及表达,本质上是“工具理性”的泛滥。这样做使我们的作文教学便失去了最本质的东西,即让学生真实地表达对世界的认识、感悟,以及创新意识的树立创造能力的形成。文章写作最深层的东西,不是形式即所谓的规律,而是言语以及言语和生活融合后的真切的表达。它是变化万端、无穷无尽的,而我们要做的不应仅仅是形式的规范,更应通过“唤醒”学生的自觉,而促使学生“有创意地表达”。纵观整个作文教学的课堂,注重的是技巧的指导,缺失的是生活的捕捉;注重的是外在的形式,轻视的是深刻的思想;注重的是语言亮点的营造,缺失的是客观现实的研究。这种状况是无法完成作文教学所赋予的任务的,也是目前作文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

二、作文教学的价值新论

作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它应该承载什么?这种追问不是哲学的终极追问,但对我们的教学则有实际的意义,它使我们珍视这项朴素的教学行为,能使我们尊重学生的写作生活,重视学生的精神世界。就目前来看,作文教学的价值有两个维度:一是技能上的意义,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二则是精神上的意义,即建构学生的心智秩序。如果我们的认识局限于第一个层面,我们就会偏重于和精神关系联系不大的技巧方面的操作训练,我们的作文训练就会单纯地顺应于“应试”,着重写作外在形式的“规训”。如果我们有第二个层面的认识,我们就会着眼于对学生精神影响有至关作用的生活的开掘,并且通过这样的开掘或者说“教化”而促其学生认识的提高,精神的跨越,生命质量的提升。而生活对于一个人的精神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金生鈜在其《理解与教育》中指出:“人在世界中生活,只要他生命一诞生,他就处在于世界的交往之中,他就在生活着。生活的历程涵盖了生命的诞生、生长、成熟、延续、死亡诸过程。生活的过程就是生命的活动过程和精神的价值实现的过程,没有分离了个体生命的生活。”④人们在生活中学得智慧,智慧促使人更好地生活。离开了生活不会产生真的生命感悟、精神的提升,同样也很难真正提高写作能力。再者,既然我们承认了作文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活动,也即通过个人生命经历的检索,而达到对自己的一种确证。而这种确证是由对生活的观察、研究、感悟而促使内在心灵的觉醒后,再通过语言的表达而完成的。语言表达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心灵建构的过程,学生在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研究中,由于投入了自己的情感,这样便在其精神版图上刻下痕迹,在批判吸收肯定扬弃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心灵趋向,久而久之这些精神元素会融入到原有的精神图式中,经过反复的“顺应、同化”,而形成固定的精神元素,或导致重新建构新的精神图式。比如我的学生所写的《挺直脊背的女人》,通过描写她虽然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而不是坐着宝马,但从“她”挺直的脊背中看出了“她”的奋斗精神和自尊情状的描述和感悟,以及她对这种精神的肯定,从而也就组成了其人生应“自尊”元素的形成,而“要自尊”也会作为一种符号组合到她精神的结构中,也就证明了海德格尔所说的“语言是存在的家”的著名论断。学生正是通过语言的表达,而确证对某种精神因素的扬弃、肯定,建构自己的心灵家园,从而形成自己的心智秩序的。潘新和指出:“写作使人远离动物而真正成为人,物质家园的建造有赖于写作,而通过写作建造家园则是人的终极性的本质性需求;一个追求自我实现的人,追求知识与创造的人,必将终生与写作相伴相随。”⑤以这样的认识对写作的作用加以界定,如果我们认可这种认识,我们就应以虔敬之心对待学生的写作,以强烈的使命感对待我们的作文指导。我们面对的是人,我们的作文教学是人的教育、精神的教育,我们必须依据人发展的本性特点来进行施教,那种盲目、专制式的,通过指导反而使学生的写作兴趣泯灭的方式方法和思想观念,已到了真正彻底颠覆的时候了。

三、自由是促进写作的前提

如果我们承认写作有建构心智的作用,我们就必须找到一条促成而不是阻抑,舒放而不是压迫,欣悦而不是困苦的作文教学之路。这里便涉及到“规训”和“自由”的关系。

首先作文教学中的“规训”和“自由”,不仅是一种方法取向的问题,而且是一种教育的价值问题。目前作文教学的失真,与其说是写的问题,毋宁说是“规训”之错,“规训”之害,金生鈜教授指出:“规训问题非常复杂,我们把教育对人的支配、处置、压制、型塑等看作是规训的主要特征。”⑥就目前来看, 作文教学的“规训”, 首先是内容的限制——要求学生写什么,不写什么。我们说一定阶段的要求是正常的,但长期的要求,则是对学生自由的一种剥夺;其次是形式的限制——也就是写作技巧的强力灌输,以应试得分为目的的技巧演练;再次语言运用的限制——即所谓的亮点的炫耀,它以空洞无物华词丽句的堆积为主要特征(虽然现在人们注意了这些问题,由于训练的局限,这种现象还没有根本改变)。这种“专制”化长期浸润霸权式的作文教学,远离了培育自由、卓越的具有创造精神人格的教育理想,失去了教育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视野,导致人性培育、创造意念的忽视,使我们的学生失去德性、智慧的宏远理想,造成学生人格精神的贫瘠。而我所坚持的“大语文作文”教学观,之所以把写作的自由作为其根本,不仅仅是为了开放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能自觉地吸纳大千世界、人类文化的精华,最重要的是坚持一种价值尺度。康德认为:作为道德主体,自由是人的真正尊严之所在,是主体的核心。坚持作文指导中的自由首先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是真正把学生当作一个实实在在有情有感、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的表现。《新作文写作》把高中学生的写作称作“公民写作”,无疑是这种“自由”意识的彰显。既然是“公民写作”,学生便有自由选择、自由表达的权力。坚持这种价值观,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负责任地表达”。弗罗姆指出:“世界上没有比这种独特的个人的自我表达更有力量的了,人就是他生活的中心和目的,人的个性的成长与实现就是人的最终目的。”⑦其次只有在尊重个人选择的前提下,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来自自由。我們说“规训”造成规范,很少造成创造,这就像人们讲思维一样,讲思维只能阐述人们对某种思维形式的认识,当你强调人必须运用某种思维形式时,恐怕人就不会思维了。再者作文的“规训”往往呈现的是一种技巧,而很难涉及其精神层面,作文教学中如果我们反复强调学生写什么、不写什么,这样写、那样写同样学生不仅不会写,而且个人自由和创造性就会遭到扼杀,起不到通过作文培养写作能力,建构心灵秩序的作用。“自由是一种教育价值,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在这种自由的状态中,教育在场,他人在场,责任在场,却不存在干预,同时排除了支配,依附和控制的关系。”⑧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真正是一种解放,从此促成创造和自由实现的人生。

其次,作文教学中的“规训”和“自由”不仅关系到学生精神的觉醒与否,而且还关系到学生能不能把写作融入到现实的生活。“规训”无疑是“专制”主义价值观的呈现,“自由”则是一种民主价值观的呈示。如果说人的言语的觉醒,就是人的自我觉醒;这个觉醒的前提必须是真实的,其次是自我的,而达其“真实”又必须关注其和自身相关的人和事,关注人的生命境遇,也只有如此才能促使学生真正的觉醒,而强力的“规训”则导致飘忽,导致不实。目前学生写作脱离多彩的现实生活,文中的虚假现象泛滥,无疑是这种规训所造成,而虚假的内容学生写得再多再好也不会达到真正的觉醒。比如不少同学在写作中引用李清照的事例,但他们的引用往往只是一种现象的表述,他们大多不是对李清照这个人物有了独特理解后的引用,因此也就没有其精神性,没有精神性而如果说是“对生命的一种确证”(潘新和语)便是很牵强的。真正的觉醒是和生活相联系的。“与人的生活和个体精神没有联系的知识是无生命的知识。” 因此我采用一种教化的策略、引导学生和现实生活相联系,通过与现实生活的对话,积累人生的智慧,提升人文素养,增强对人的责任,从而构建健康和谐的心灵秩序。坚持“大语文作文”教学观自由这一根本。也许有人会问,作文教学中我们老师到底做什么呢?发现、激励、唤醒,让学生在游泳的实践中学游泳,使“游泳”真正成为他们强健体魄、愉悦身心的一种内在的需要。在以自由为主轴的写作教学中,通过激励、点拨而不是“规训”、强制和压抑,促使学生和现实对话,和自己对话,从而使学生在写的前提下,在精神的成长中,对自我生命加以确证,从而构建自己的心智秩序。

至此,作文教学的价值才能体现,作文教学的困境才能突破。

参考文献

①⑤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页,88页。

②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页。

③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7页。

④金生鈜:《理解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⑥⑧金生鈜:《规训与教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5页。

⑦弗罗姆:《逃避自由》,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187页。

[作者通联:河北临西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规训生命精神
规训与惩罚:雍正尊孔的帝王心术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关于实现规训的发展性价值的思考
拿出精神
规训与政治:儒家性别体系探论
后现代语境下科学话语在广告身体规训中的转向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