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高年级学生伴随自身的学龄增长,产生独立人格和性格成熟感的成长发展特征,容易产生叛逆行为和逆反心理。笔者结合自身执教经验,并立足于班主任角度,通过本文进行对小学班级管理和课程教学活动中针对小学高年级叛逆学生教育和心理疏导的相关分析阐述,希望能够对当前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学方法探究提供一定的经验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教育叛逆心理疏导策略
小学生进入高年级后,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形成具备自身特点和性格特征的独立人格的重要发展阶段。往往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教育方式引导和合理的心理疏导措施,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明显的叛逆行为和逆反心理,若不采取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导措施、进行科学的教育引导,将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发育和教育教学质量。
一、小学高年级叛逆学生的基本特点
当前小学生由于接触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类教育影响因素的情况日趋复杂,分析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并掌握小学生心理情况是非常有必要的。当前多数教师在进行小学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并不注重针对小学高年级叛逆学生的心理分析,往往是导致不能有效解决学生产生叛逆行为的主要原因。着重分析小学高年级叛逆学生心理特点,要根据相对学生的个体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综合全面分析来判定。一般来说,小学高年级叛逆学生总体上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一)存在一定情况上的家庭教育缺失
一定情况下,叛逆学生产生叛逆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家庭教育环境缺失造成的。例如家庭教育中过于溺爱、存在家庭暴力、父母感情情况不稳定或家庭不和谐、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往往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缺失造成了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下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从而引起学生叛逆行为。
(二)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
缺乏自我存在感,或者自我存在感过于集中。这一类原因往往是造成叛逆学生通过一些叛逆行为寻求关注,满足自我存在感的心理需要。
(三)思想上存在认知障碍
所谓小学生阶段思想上常见的认知障碍包括不健全的心理映射,以及一定程度上的自卑心理或者思维抗拒。这些心理表现往往都会让学生产生排斥行为、叛逆表现。
(四)缺乏科学教育方式方法,缺乏有效师生沟通
沟通方式不合理和教育教学方式不科学,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心理排斥,并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叛逆行为。往往在这类情况中,教师自身的认识不够,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方式方法,导致产生矛盾摩擦,扩大了学生叛逆行为的影响。
二、小学高年级叛逆学生叛逆行为的主要表现
(一)不遵守课堂纪律明显表现出叛逆行为
此类叛逆学生的叛逆行为明显,表现较为招摇,往往集中表现出寻求注意、寻求关注,满足自我存在感的需要。这需要教师转换角色,换位思考,结合学生具体表现分析个体主要原因,并采取积极的评价和适当的交流方式进行交流。
(二)不明显表达个人意见或缺乏主动配合
这一类的叛逆行为较为隐蔽,往往容易在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相应措施过程中被忽略,往往一些教师错误判断为此类叛逆学生属于“乖孩子”而放松了对此类学生的管理。但往往此类学生心理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且性格发展不健全,容易产生思想问题。
(三)一般遵守课堂纪律但在特定条件下特定环境中存在叛逆行为
这一类叛逆学生的叛逆行为更加需要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并结合课堂表现、课后表现和平时生活表现综合分析。此类学生的自我心理初步成熟,但不稳定,往往是由于一些家庭因素、个人因素、情绪化因素产生叛逆行为,需要对其进行单独了解和情况摸查。
三、对小学高年级叛逆学生的教育和心理疏导策略
针对上述叛逆学生产生叛逆行为的主要特点和行为表现,从我执教经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的总结来看,笔者认为能够从日常教学中引入科学的教育教学引导、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措施两个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行之有效的学生教育和信息疏导工作。
(一)通过日常教学中引入科学的教育教学引导
首先是采取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师生间有效沟通,避免僵化的课程教学模式,采取较为灵活的方式,科学设置教学目标,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引入教学讨论和心理教育。例如在进行《我最好的老师》一课中,添加一定程度上的性格大讨论,强化课堂互动,多设置了解学生心理情况的观察内容。让学生主动学习正确的心理性格,在课程教学中,植入学生对性格和心理的正确理解。再如进行《学弈》一课中,积极植入学生对课堂纪律、学校管理和教学管理的正确认识,强化学生客服叛逆心理的自觉。
总之,将处理学生叛逆行为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是我执教经验的总结,具有非常灵活的应用方式,在此不一一举例,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教师根据课程内容,采取灵活的植入方式或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引导。
(二)在班级管理中加强针对学生的心理疏导
1.多进行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了解这需要教师不单单是对学生家长进行传唤,通告学生在校情况。而是要充分结合对学生家庭情况的了解,形成对学生所处家庭环境和叫停教育情况的全面了解,便于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安排。
2.日常管理中多注重学生个体观察
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管理活动中,在维持班集体运转的同时,注意观察学生个体情况,形成对具体学生的个体情况较为详细的全面观察,为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提供依据。
3.帮助学生解决苦难,树立学生的信任基础
积极采取接受学生、理解学生的教育思路,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和心理上的困难,从而达到树立学生对教师的充分信任,能够有助于心理疏导工作的展开。
4.转换思维,积极改变同学生交流的方式并采取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
并不是简单进行惩罚行为,就能杜绝学生叛逆行为。要扭转错误的教育思路,转换思维,积极改变同学生的交流方式。采取积极主动的沟通,找准学生的兴趣点,把握沟通的主动权。在管理上采取正面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对学生形成正确全面的自我认识有益。
综上所述,教师在针对解决小学高年级学生叛逆行为问题中,应当结合教育教学和日常班级管理措施,采取积极的教学引导和心里疏导措施,将有助于形成师生间有效沟通、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全性格。
参考文献:
[1]王婷婷.小学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D].鲁东大学,2013.
[2]周晓夏.小學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14.
[3]朱小敏.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之一[D].苏州大学,2010.
作者简介:
缪丽英(出生年份1962年);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广东;职务/职称小学教师,学历本科;单位深圳市罗湖区翠茵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