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
【摘要】21世纪校园网络的普及为教学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优化,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转变观念,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关键词】网络 环境 教学观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068-01
校园网络已经非常普及,这为学生学习过程中探索问题和寻找答案提供了必要的网络环境。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要想避开网络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基于网络大环境下,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必须转变观念,进行重新的角色定位,这样才能设计出科学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任务和活动中自主学习,从而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优化。
一、网络环境带给语文教学的机遇和挑战
网络凝聚着人类社会无穷的智慧和精华,它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开放性。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突破了时间、空间以及物理条件的限制,在广度和深度上具有现实社会无法超越的优越性和开放性。具体来讲,网络环境的普及给教学带来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1.情境再现作用。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来自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很难为我们的学习提供支持,而网络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它突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为语文学习提供真实的情境支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究欲望,保证语文学习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2.资源共享作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网络化世界日益发展。它利用信息高速公路作为基本的平台,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和文化交流,无需面对面,只需敲击键盘,便可获得我们所需要的自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资源。
3.适时交互作用。网络技术创建相应的平台、软件,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更为便捷。语文教学中,各项学习活动的探讨、成果的展示和评价更加保证了学习的顺利开展。
二、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对师生的要求
显而易见,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这一课题的开展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模式,这是实现语文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前提条件。
1.对教师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开展,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界定。网络的出现和介入,绝不是洪水猛兽。相反,它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强大的操作平台。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的传统观念,丰富自己的网络知识,为全面开展网络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做好充分的准备。当前,教师本身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教学积极性不高、动手能力不强、知识更新不够等等。为适应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必须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技能,转变观念,提高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力。
其次,提高网络教学的熟练运用能力。俗话说得好“教师要有一碗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网络是一个平台更是一个工具。怎样利用好这个工具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教师深思。当前,中职学校教師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还有待提高。担负着教育学生职能的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提高网络运用技能,如浏览筛选信息、下载教学信息、网上交流和评价、学习网站的建立等等。
最后,教师还得提高三维目标的把握能力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网络带来的信息资源是丰富多彩的,网络环境下不仅要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更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实现。教师要通过网上对话、活动主题指导、成果的总结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实现学习的教育目标。因此,教师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2.对学生的要求
首先,提高自律水平。网络就是一把双刃剑,网络资源丰富多彩,但同时也是良莠不齐的,网络上充满色情、暴力等不利于学习的因素。如何选取自己需要的有利于学习的信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上网习惯和自律水平,同时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审美、思想、健康的引导。保证学生对网络的运用沿着有利于教学的方向发展。
其次,掌握网上学习方法。传统教学中,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很少考虑到学习方法和策略的问题。而网络环境的介入,更对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提出了要求和挑战。所以,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习,掌握正确的网上学习方法,学会在自主学习的方式下建构知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另外,学生要学会运用网络工具正确而快速浏览信息、恰当运用网络工具上传和发布自己的学习成果,如果学习工具和方法的运用不当肯定会影响到和教师的交流和沟通。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网络操作能力。
最后,学会合作与共享。在学习的过程中,同伴间的和谐共处、真诚探讨有利于学生间彼此认知水平的提高和综合素养的形成;反之,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当思想观念发生冲突时,就不能采取正确的方式去包容和解决,这将不利于学习的开展。只有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与共享、形成坚强有力的团队精神,才有利于彼此的成长和学习效果的提高。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和学生都必须转变观念,才能找到学习的切入点,从而实现语文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