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娇娇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从问题出发,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教学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终生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学生主动观察、反复思考探索事物的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助推器。由于高中数学知识本身较强的抽象性和复杂性,与高中生长久以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存在矛盾,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努力创设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胜心、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研究、探索,从而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例如,在等比数列的教学时,可以引入这样一个情境:某同学利用暑假时间去打工,老板给出了两种支付工资的方式,一是每月6000元,二是按天支付,金额为第一天1元,第二天2元,第三天4元,第四天8元,第五天16元……,请问同学们,要是你的话,你会选择哪种方式呢?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立刻就使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们探究的欲望和讨论的热情很容易就被激发出来。
二、开放课堂教学环境,营造和谐的探究氛围
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开放教学环境,优化师生关系,将课堂还给学生,将自主还给学生,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见解,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自然、和谐的探究氛围。
(一)开放时空,放手让学生探究
學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愿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到知识。但在传统的自然课堂上,往往被过于严肃的“管教”压抑了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保证思考、探讨问题的时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及至知识结构的建构过程。在丰富多样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就会获得充分释放。
(二)群体互动,提倡合作探究
肖伯纳有段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仍然是各是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这就启发我们应该多给学生提供发言讨论、交流思想的机会。因此,教师要积极提供探索材料,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中群体智慧,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排列组合问题上,可以先让同学们自己根据问题去计算,得出结果后,互相交流探讨自己的算法,并对比总结不同算法之间的差异及规律,从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算法进行强化训练。
(三)及时激励评价,体验探索乐趣
课程标准中强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的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更大的成功。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主动的学习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