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倩倩
摘要:写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三年级学生初写作文,既存在“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的问题,又存在有了材料如何表达清楚、“写通顺”、“写得较具体”的问题。教师如果不去摸索适合三年级学生作文即片段作文训练的途径与规律,是难以形成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刚开始指导三年级学生习文,可以由易到难,从模仿入手,模仿课文的句式,模仿课文的写法。“仿”进去了,也就渐渐地能够“写”出来。
关键词:片段训练仿写点文体策略
《课标》对三年级习作的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作文就是这么简单,教师不要强加给学生什么框框,不要过早地提及“习作”,也没有必要先“恐吓”一番,本意是想引起学生的重视,实则强化了习作的“难”,使学生在心理上先打了败仗。三年级又是学生习作从句到篇的过渡阶段,写好片段对高年级的成篇作文写作能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在三年级的阅读教学中,依托课文进行仿写型小练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笔者就三年级习作指导的体会,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结合中心句进行片段训练
对于刚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文本的语言,仿写课文的特殊句式尤为必要。编入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不少凝练、概括的语句,这正是指导学生学习会写作的好范例。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巧妙的抓住中心句,进行仿写片段的训练。
学习《卧薪尝胆》,第三自然段主要讲“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用“白天……”“晚上……”“每顿饭前……”的句式,从三个方面写了他怎样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形象具体的描写出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这一中心。了解了本段具体写法之后,恰巧学校有活动,通道两旁摆满鲜艳的菊花,于是我突发奇想:计划利用这现有的资源,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方面描写一件事物。我让学生把各色花盆端进教室,引导学生观察。
师:欣赏了这些菊花,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说一说你的感受,你会怎么说
生:漂亮啊!
师:这可以作中心词。我们进一步观察,哪里“漂亮”,你准备从哪几个方面写它的“漂亮”,具体谈一谈。
生:这些菊花五彩缤纷。
师总结这是从颜色方面来描述的。同时带领学生一种一种仔细观察,怎样把每种菊花的颜色说具体,说生动。
生:有的绿里透着黄,有的黄里透着红,紫里透着白,白里透着黄。
师:请看一看这些花的形状,谁能用比喻句和拟人句来描绘。
生:有的像礼花绽放,有的像一个可爱绒球、有的像荷花苞,有的像女孩害羞的脸庞……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需要点拨的过程,当他们描绘完了颜色,要引导到描绘形状。就这样边观察边交流,一步一步引领,激起了他们习作的兴趣,与此同时,同时使学生明白了描写一件事物,要学会从它不同的方面观察,观察不仅要有层次性,而且要有自己情感的参与。
二、结合段式进行片段训练
段的描写是作文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三年级的训练重点。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构段的特点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进行写段的训练,把教真正落实到写上。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如果直接要求学生运用各种写作方法写作,想必也是“空中楼阁”,不够现实。根据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阅读教学时,我尽量利用文本中典型的构段方式,让他们“依葫芦画瓢”,进行仿写训练。
例如《北大荒的秋天》第四自然段,课文先用一句话概括:“原野热闹非凡”,然后分别描述大豆、高粱、榛树叶子,具体描写出了“原野热闹非凡”的景象。实际上就是用了“总一分”段式写法。在学生理解了段落结构特点后,组织学生联系生活,进行练笔。
师:我们这儿哪个地方也是热闹非凡?
生:市场,超市,肯德基,家乐福……
师:我们以市场为例,说一说,市场是怎样热闹非凡。
生:人多,车多,车水马龙,人山人海……
师:很快就要到中秋节了,你说市场上卖什么的多。(指明训练的对象)
生:月饼多。
师:月饼多,如何用语言表达呢?(指导多角度观察、思维,突出训练的重点)
生:种类繁多,多种多样?
师:说具体些。
生:月饼店一个接一个,一个挨一个,……
师:月饼点多,什么就多(指导分层次观察)
生:月饼多
师:月饼,除了我们通常看到的圆形的,还有什么什么形状的(指导细致观察,从不同的方面观察)
生:圆型的,有星型的,扁型的……
师:口味如何呢?
生:月饼口味也很多。五香味儿的,火腿味的,枣泥味儿的,奶油味的……
师:买月饼的人多,怎样说呢?
生:高矮胖瘦,男女老少等。
师:谁能仿照课文里一样使用拟人或比喻的手法,写几句话。(教给描写的手法)
生:这么多人,你要想找一个人真是“大海里捞针”。
生:月饼一个个静静地躺在盘子里,好像在说:小朋友,快把我买走,我的口味可好了,香喷喷,甜蜜蜜……
通过这样有步骤、分层次的,从读到说到写的训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片段描写不要求有明确的主题,也不要求有严密的结构,篇幅不长,写作时间短,学生便克服了畏难情绪。再加上有些片段寫前做过指导,还可当堂评改,及时反馈,灵活性大,训练机会多,作文底子不好的学生往往也能写出好句好段。这样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激发了写作热情,增强了写作兴趣。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一篇篇“热闹非凡的市场”,写得非常精彩!
三、结合文体、绘图画练笔
图画,不仅是小学生最喜爱的一种阅读资源,而且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小学一、二年级进行的写话训练大多也是看图写话,所以,图画对三年级学生的读、写来说,特别有帮助。针对此特点,我们完全可以让他们模仿看图写话的方式,过渡到写文,进行画图画练笔。
学完《蒲公英》一课后,尝试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给本课连环画,且配上文字说明。没想到学生此项作业做得有模有样。一幅幅连环画脉络清晰,完全符合文本的文脉。图画虽谈不上栩栩如生,但多数与文意相符。如:落在湖泊和沙漠里的小种子最后都死了,因此他们就画出耷拉着脑袋的蒲公英,十分形象。学生的文字解说不仅符合图画内容,而且对课文语言进行了改写,流畅简练且又有创意。如,落在湖泊里和沙漠里的种子说:“我可真舒服啊!我真漂亮!我真美丽!”;一颗小种子说:“我落在沙漠里,一定有數不尽的宝贝,看谁还看不起我!”还有的同学对课文内容进行了人称改写,“有一颗种子飘到了沙漠里,它觉得那里能让它变成百万富翁。另一颗种子落到了湖泊里,它觉得那里能给它带来欢乐。”“落在沙漠里的蒲公英因没水二干死;落在湖泊里的因水太多,太深而淹死。”……这些文字说明不是原文摘抄,而是像剧本一样直接使用人物语言。还有的学生像插入文本框一样,使用“牵引”符号进行文字说明,一目了然。看,这样的练笔学生是多么投入,多么有兴趣!
学生特别喜欢这种类型的作业,不仅能动手动脑,而且又丰富、内化、创新了语言。假如你让他抄课文、读课文、或写作文,他们一百个不乐意,但你让他们多种感官参与,连环画配文字说,不仅达成了文本阅读的目标,而且向着读写结合、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更高目标迈进。看来,改换了一种练笔形式,不但刷新了学生的头脑,达到了文字训练的效果,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这样的练笔形式,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通过有效的片段训练,寻求适合学生的写作策略,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当然,写作能力的训练途径是多方面的,他山之石随手可拈。但现成的课本摆在面前,近水楼台总比舍近求远要明智方便得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写作能力的提高依然如此。只有时时练笔,不断从阅读中汲取方法,读写结合,并且学会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人、事、物,由仿写过渡到独立作文,作文意识才会不断加强,才会由被动变为主动,“怕文”转为“乐文”,才会在习作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信心和创新意识,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
参考文献
[1]杨政.浅谈三年级片段作文训练策略[J].(行知论坛),2015(04).
[2]朱向明.常态课也是习作的“学场”[J].(徐州教育科研), 2015(06).
[3]2016版《语文新课程标准及解读》.
[4]全国中小学作文教学论文选.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