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丽
【摘要】所谓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统一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是主体,要想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我认为应该把疑趣情贯穿教学过程。
【关键词】教学 情贯 过程
【中图分类号】G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118-01
一、把疑贯穿教学过程
通过疑问引入新的学习内容,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注意力。例如:我在教《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给同学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唐生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炎热,孙悟空叫猪八戒去找西瓜解渴,八戒出去一会,满头大汗地抱着西瓜回来了。悟空说:“为了公平起见,每人吃四分之一吧。”八戒一听瞪大了眼睛,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老猪找来的,我要吃六分之一,至少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听了哈哈大笑,沙僧和唐僧也笑了。他们为什么笑呢?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六分之一谁大谁小?这个时候同学们都瞪大了眼睛,摇了摇头。我抓住这个时机,大声对同学们说:“你们想知道吗?如果想知道这个问题,请你们这节课认真地听,探讨他们笑的原因。”
在如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中”,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①下面各数,哪些数能被3整除?
63 36 69 123 96 39
②從题中你能看出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尝试总结。再出示下列几题:
13 26 19 23 46 59
让学生判断。在完成第①题后学生自然而然会把能被2、5整除的数的判断,方法迁移过来,认为个位是3、6、9、的数一定能被3整除,至此在让学生完成。第②题,矛盾就出来了,学生自然就会出现疑问,提出问题也就成学生的强烈欲望。
当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难度不一的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创造和成功的快乐,形成“质疑――解疑――体验――再质疑”的心理。如教学“倒数”时,学生已学过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倒数,我让小组分组提问,要求一人举数,别人说出它的倒数,学生气氛很活跃,包括平时一些内向的学生都能积极参加。但学生提问的数仅限于真分数和假分数,我就启发学生思考“除了真分数和假分数,我们还学过哪些数?”这一问题打乱了学生刚才的思路,不少同学提出了带分数、自然数、小数的倒数的求法。
二、把趣贯穿教学过程
数学知识本身蕴藏着一定的吸引力,这就是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再加上人为的给它添上一些色彩,就会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富有趣味,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这就要求教师研究教材,善于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子,并提出富有趣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以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在一场赛车比赛中,共有3辆车,它们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方向出发,但是这3辆车的车轮形状是不一样的,它们的形状分别是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请问:哪一辆车最先到达终点?该问题情境围绕教学内容《圆的认识》展开,问题虽然设计得很简单,却打破了学生原有的思维(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车的轮子是圆形的),因此,学生的探究积极性马上被调动了起来,并且兴致勃勃地参与交流讨论。可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非常有趣的,从而点燃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
三、把情贯穿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的有利思想感情。教师用自己满腔的热情和对学生的关心,对知识的酷爱以及对工作的责任感,去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使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学习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当学生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规律时,我就充满激情对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的发现很了不起,但是你们知道吗?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祖冲之就精密地计算出圆的周长在它直径的3.1415926和3.1415927倍之间。这是当时算得最早最精确的圆周率值,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你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重新走了一番当年科学家发现、发明的道路,你们就是祖国的希望,很有可能未来的科学家就在你们中间。”学生激动了,眼睛里充满了对探求知识的渴望,坚定了攀登科学高峰的勇气。
参考文献:
[1]廖敬松.浅谈语文教学中“趣、思、情”的巧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2(27):147-148
[2]赵香萍.巧设提问情意共振以趣激疑[J].黑河教育,2005(1)
[3]温素华.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读写算:教研版,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