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教育扶贫研究综述

2017-04-26 13:09王彦梅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44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学者研究

王彦梅

摘要:上世纪60年代,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教育扶贫问题。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相关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教育扶贫理论的现状和趋势,并对目前教育扶贫研究中有待深化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进一步推进教育扶贫工作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教育扶贫现状趋势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号召全党清醒认识到脱贫攻坚形势严峻,强调“重在脱贫攻坚成效”。貧困地区的教育水平是扶贫攻坚战中的最短板,高质量的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和提升贫困群众造血能力的重要抓手。教育扶贫,是指针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教育投入和教育资助服务,使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提高当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并最终摆脱贫困的一种扶贫方式。国内外学者关于教育扶贫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1.国外研究现状和趋势。关于教育扶贫的研究最初在西方出现并兴起。1959年,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奥卡斯·刘易斯(Oscar Lewis 1966:《Five Families: Mexican Case Studies in the Culture of Poverty》首次从文化角度讨论贫困问题,他认为贫困文化已经内化为一种传统文化和习惯,是贫困群体在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产生的行为反应。1960年,美国学者舒尔茨(Thodore W. Schultz 1960:《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提出的人力素质贫困理论则认为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贫困地区之所以落后源于人力资本的匮乏,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人力资本的形成、经济结构的转换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Jalan Jyotsna和Martin Ravallion 1998:《Determinants of Transient and Chronic Poverty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对我国农村的研究发现,教育对消除短暂性贫困的作用不大,但对消除长期性贫困却有着显著效果。Appleton(2001)在考察20世纪90年代乌干达贫困与教育的关系中发现收入提高和贫困减少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中表现得最为明显。Stasavage(2001)比较了1980 -1999年非洲35个国家的教育投入数据,研究显示,政府选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对教育的投入。选举竞争决定着教育支出,其中绝大部分的获胜者将更多的公共支出用于小学教育。Rehme(2007)研究发现:教育直接影响收入不均等和增长,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随受教育年限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少,Breton(2004),Nikos Benos(2004),Borooah,Gustafsson and LiShi(2006)等学者的研究也表明教育对减少贫困具有重要作用。总体上说,国外的相关研究,从理论、目的、结果等方面对教育和贫困的关系进行了阐释,教育是影响贫困的主要因素,教育对收入、经济增长、脱贫具有积极的作用。就其影响而言,西方学者对教育扶贫的探讨,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果,西方学者的研究结论对我国的教育扶贫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国内研究现状和趋势。我国对教育扶贫的研究起步较晚,通过查阅现有研究成果,学者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教育扶贫功能的研究。我国学者林乘东于1997提出《教育扶贫论》,他认为教育具有反贫困的功能,可以切断贫困的恶性循环链,应该把教育纳入扶贫的资源配置中,实现教育投资的多元化,使公共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集美大学的严万跃则认为现代社会的贫困问题都是知识与能力贫困的表征与结果,发挥教育的扶贫功能不仅能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能力,还可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二是教育扶贫模式的研究。一些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现象与问题等角度出发去阐释教育扶贫模式并开展实证研究(沈红1995《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人口的边缘化:少数民族贫困的历史透视》;杨能良2002:《教育扶贫--我国扶贫的财政学思考》;彭徐2003:《西部大开发与凉山教育扶贫战略研究》;欧文福2006:《西南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基于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张宏2007:《欠发达地区参与式扶贫开发模式研究———以甘肃麻安村为例》;周丽莎2011:《基于阿玛蒂亚·森理论下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模式研究———以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为例》;阎桂芝等2014:《教育扶贫的清华模式》)。同时也能发现,国内关于教育扶贫的研究,不少成果是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的,即使有的成果做了一些实证研究,也只是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未进行深度挖掘。

二、我国的教育扶贫研究存在的问题

纵观国内外对教育扶贫的研究,我国的教育扶贫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1)理论分析不足。不少学者出自于特定的学科视角,拘泥于该学科的方法与调查方式,忽视了研究视角的多元化,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些教育扶贫的重要问题,如教育扶贫的功能的界定、区域性教育扶贫效果评价体系、教育扶贫与社会结构(人口、政治、经济)的关系、区域性教育投入量化等重要问题的探讨还不够深入。

(2)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实施模式。大多个案研究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各地的经验相互迁移,不利于教育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宏观战略的实施。

(3)教育扶贫绩效的定量评价缺乏。我国对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问题和现象的实证研究才开始不久,关于教育扶贫对经济效益、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生产发展的影响的研究相对薄弱。现有的扶贫绩效分析主要是从宏观、定性角度进行的,微观、量化的指标体系尚未成熟。加强教育扶贫的理论研究,做好充分的实证研究,制定区域性教育投入量化标准、教育扶贫绩效评价体系,探索符合实情的教育扶贫模式和实施指南是研究者所面临的挑战。

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作为我国整体扶贫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直接提升贫困地区及家庭的发展能力,不仅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学者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