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琪+邱涵
摘要:当代大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本文通过大学和高中的对比分析了学生主动性不足的原因,通过实际育人过程中采用的微课堂活动方式的实际效果,进行不断探索和优化,打造“航宇微课堂”品牌活动来提高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同时对于微课堂的改进也提出了一些思考,来更好的提高大学生学习自主性。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微课堂
一、当代大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的现状分析
无论处于学习的哪一个阶段,自主学习能力都是一个优秀学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并且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一个人的学习,甚至整个人生发展过程中,都起到巨大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对获取新信息的手段方法十分敏感等特点,但通过对学生的长期观察发现:许多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1]
通过高考测试,进入大学的学生学习基础自然不差,为何在他们身上没有体现出较高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1)教学模式。高中时候,老师都是不厌其烦地将知识点一遍又一遍地讲解,务求将知识详细地为学生讲解,而大学老师则更多地遵循“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教学模式;(2)管理模式。高中时候采用班主任制,由班主任直接管理,快速便捷,而大学里则是辅导员制,一个辅导员管理多个班级,自然就不会像高中那样能够及时了解情况;(3)竞争意识弱化。在高考之前,几乎每个学生都可以说是在一场场考试中厮杀拼搏出来的,每场考试其实都可以称得上是一轮竞争,而大学里,考试数量骤减,可能学生会有模糊的概念,觉得“这门课我没有学好”,但并不清楚自己差到何种程度,意识模糊会使人失去追逐目标,竞争意识自然随之弱化。[2]
种种原因使得当代大学生在失去老师和父母的鞭策后,自己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大幅降低,有些学生虽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却不知该从何做起,该如何改变,最后只能选择忽视问题,选择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最后恶性循环,导致多门学科挂科,甚至是留级的困境。
二、通过微课堂方式来提高学生自主性的探索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对微课堂实施的方式和内容都有多种尝试,从最初的只有线上,发展到如今的线上线下双管齐下,不免有磕磕绊绊,却也收获良多。
(一)微课堂第一阶段的探索情况及问题分析
微课堂最初的形式是拍摄讲解典型题目的小视频,在年级微信平台上推出,这种方式推行之初,反响不错,但是除了浏览量之外,很难再有其他的数据可以了解这个活动的具体作用。与此同时,为了调动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推出“小题狂做”系列活动,以线上提交自己所写题目答案的形式,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奖励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施了一个学期后,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两个问题是:(1)以视频的形式讲题虽然明了易懂,但观看时却过于耗费流量,对有些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2)学生每天浏览微信推送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晚上睡觉前,在这个时间段一般不会再有动手做题的想法。
(二)微课堂第二阶段的探索情况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微课堂的形式进行了较大的改动。首先,线上讲解的形式由视频变为图片,更名为“小题大做”系列,每张图片是一道典型题,在一张图片上,小讲师都将每一步详细地写出,力求可以让学生在看的过程中了解改题的思路解法。除此之外,我们开始尝试线下的讲解活动,在“微课有约”系列活动中,我们作为中间媒介,邀请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担任小讲师来为其他同学讲解题目。小讲师面向年级所有学生招收,以自主报名为主,并进行相应的考核,确认他们有能力担任朋辈导师。
由于“微课有约”是一个线下的活动,不仅仅从报名人数的多少可以获知这个活动开展的好坏与否,还可以向参加了“微课有约”的同学直接了解他们的想法。在一整个学期,共计开展“微课有约”系列活动五期,从最开始的只有寥寥十几人报名,到之后的几十人报名,这其中不仅仅是各个小讲师认真讲课的功劳,也是这个品牌活动各个环节逐渐完善的成果。
虽然如今“微课有约”和“小题大做”两个系列活动已经初具规模,但仍是需要继续努力,使其更加成熟,力求激发起更多的同学的学习自主性。
三、微课堂后续发展的思考
就目前情况来看,“航宇微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微课有约”系列活动,以自主报名并限定名额的形式激励同学们珍惜每一次参与“微课有约”的机会。虽然在一定范围内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所起到的作用仍是有限的。如何进一步发挥微课堂的优势,扩大受益学生范围,这需要我们继续探索。[3]
(1)形成特色品牌。虽然“小题大做”是放在年级的微信公众平台上推出的,但是仍有许多学生忽视,究其原因,无非两个:学生认为其作用不大,不愿意看,或者是,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懒散懈怠而不愿意看。针对前者,如果能形成自己的品牌,让学生认同其存在是有意义的,那问题便能迎刃而解;针对后者,可以在品牌活动的其他方面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学生循着这个品牌,自然能认可这个品牌的其他活动。
(2)增加讲师资源储备。已有的“小题大做”和“微课有约”两个系列活动,对小讲师的依赖都会比较高,所以必须保证小讲师资源的充足,除了自主报名的方式,可以尝试班级推荐,是更多有能力的人可以被挖掘出来,形成优秀生带动后进生一齐发展的局面。
(3)拓宽学生受众面。已有的活动受众面其实不算很广,比如“微课有约”这种需要时间、地点以及小讲师相互配合的活动,会有比较强的人数限制,为了改善这个情况,在保证讲师足够,并且力所能及的情况之下,可以适当增加开班的次數。同时以年级带动班级,将微课堂建立在班级上,提高受众面。
“航宇微课堂”在一次次的探索中寻找到更好的的发展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我们会继续在实践中摸索前行,充分发挥朋辈导师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适应大学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张杰.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现状与对策分析[J].科教导刊, 2014,(23):18-19.
[2]黄友泉,谢美华.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因子结构探索及现状调查[J].高等理科教育,2013,(4):76-81.
[3]肖美霞,姚婷珍.探讨培养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途径[J].科教文汇,2016,(19):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