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质教育视阔下的高校大学生资助教育

2017-04-26 13:01谈祯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44期
关键词:助学贫困生资助

谈祯

摘要:随着高校在校生数量的迅速增加,贫困学生问题日益突出,国家、社会、学校作出了很大努力,但目前贫困学生资助工作重点仍只停留在经济资助上。为帮助贫困生摆脱困境,健康成长,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新思路,高度重视困难学生的素质教育,将贫困生资助工作由单一的经济救助发展为全方位的救助,帮助贫困学生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脱贫。

关键词:资助教育贫困

一、国家助学政策对贫困生资助教育中的几点建议:

第一,国家助学金及助学贷款的申请应当严格把关,避免家庭经济不困难的同学与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争夺名额。资格审查是最重要的环节,目前只要有贫困证明一般都能贷到款。但实际上由于学生贷款和贫困生认定工作对学生家乡本地并没有什么影响,因而民政局在开贫困证明的时候往往不加以审查,很随意。这就导致贫困证明其实证明不了贫困,因而仅仅凭贫困证明来决定能否贷款并不合理。

第二,辅导员应在和学生交流沟通的方式上加以创新。作为辅导员我们应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目前我们了解学生的渠道主要有两个:一是参考学生的档案,二是通过学生干部来了解学生,但是学生干部对学生的了解并不全面,并且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辅导员直接与学生谈心效果会更好,这样有助于拉近辅导员和学生的距离,方便辅导员管理学生,同时也能使辅导员获得真实的学生信息。

第三,各学院应加大对国家助学政策的宣传力度。相比国家助学政策,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效果要好很多。这得益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方式---在录取通知书中附带宣传。既然如此,国家助学政策和奖学金政策也可以考虑采取这种宣传方式。另一种是在新生报到时,在迎新点为每位新生发放宣传或者做一些宣传海报。苏信历来都有设立迎新点迎接新生的传统,因此在迎新点宣传可以保证宣传的到位。宣传内容应当包括申请资格、评定标准、申请流程、申请时间、资金额度等。

第四,各学院在奖助学金开始申请时应做好通知工作。在学院或者班级的QQ群里发通知,班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互相通知,降低同学们被漏掉的概率,最大程度上保证每个同学都能获得信息。

第五,评定过程应当更加民主,加大同学们的参与程度。对于那些比较难以认定的标准,需辅导员自由裁量的奖助学金,应当让所有同学投票来参与决定。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往往才是最真实的一面,学生之间彼此都较为熟悉,投票产生出来的结果才更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也更贴近实际。

第六,评定过程应当更透明。各学院在评选结果公示之前应召开班会,参与评定的老师和全体同学都要参加。学院要对评选所参照的标准应予以说明,对评选的最终结果进行必要的解释,接受同学们的质询。对于争议比较大的人选需要重新考虑,反复讨论,确保公示结果得到大家的认可。

第七,对受资助的学生资助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因为近些年来发现有些得到资助的学生,不思进取,沉溺网络,生活作风奢侈。对于这些学生辅导员老师要及时给予警示和批评,对屡教不改者,可考虑收回资助款项转而发放给学习刻苦家庭困难的学生。这样既能保证资助金的合理利用又能对学生起到督促作用。但要想真正了解款项的使用情况并不容易,如果了解途径和方式不当,很容易侵犯受资助学生的隐私。可以采取正面询问和侧面了解相结合的方式。

二、人文关怀及诚信教育的价值

从贫困生资助价值的若干维度来看,人文关怀是贫困生资助的核心价值。在贫困生资助的实践过程中,学校及有关部门要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统一,切实维护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一致;强调以人为本,努力促进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和谐对称;着力制度创新,保持目的价值与工具价值的动态平衡,在资助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的资助理念,努力为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导航。同时,通过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说诚信话,办诚信事,做诚信人”的诚信观念,唤醒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意识,自觉加强诚信建设,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良好习惯,把学生培养成一名具有诚信美德,主动为建设诚信社会做贡献的高素质的优秀大学生。

三、贫困学生的思想素质指导内容

贫困同学比较容易产生不安、封闭、抑郁、自卑、苦闷的心理,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变得不喜欢现实生活中的自己,认为自己过于无能,对未来丧失信心和斗志,逐渐自我封闭,不合群,形成孤僻冷傲的性格。

学院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中间有这样一句话,“做好一个贫困生的工作就是救了一个贫困家庭”,因为在这些家庭中,这名大学生是他们的一切,整个家庭耗尽一切供养他上学,也把一切希望和出路寄托在他身上。因而,这名大学生的健康成才,是一个家庭的命运攸关点。对我们来说,做好这个工作则意味着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意味着我们必须用百倍的努力与耐心去完成一次次的“救赎”。

对这份责任的清醒认识,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关键,更是力量源泉。正确的自我认知在人的心理健康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制约着人格的形成、发展,在人格的培养中有着强大的动力功能。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可以让他们客观的分析了解自身,正视实际困难,培养逆难而上的乐观、积极、坚强的人生态度和思维习惯,克制虚荣、攀比、软弱和自私。

四、感恩素质教育的实施

(1)要从道德认知层面去教育学生知恩、识恩,让学生知恩于心。

道德认知是个体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对外部规则的建构,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恩,亲身体会“恩与惠”,要让学生感受到社会和他人对他们的恩爱,只有“知恩”,才能“报恩”,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帮助和资助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对大自然的赐予、祖国和社会的培养、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等要心存感激。班主任辅导员可以通过班会、课外活动、生活学习等主渠道,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把感恩教育融入到生活实际中去;点拨学生知恩识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各种恩惠。通过知恩识恩教育,让学生怀感恩之心,产生报恩的情怀。

(2)要从道德情感层面去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情怀,让学生感恩于情。

情感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形成及其倾向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證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的实质是一种情感活动的过程,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这是道德动机产生的基础,也是学生知恩欲报、知恩图报的情感动力,感受到他人恩惠和欲求报答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要让学生对周围给予自己关爱和帮助的人心存感激.所以班级指导教师要通过平常的小事来进行感恩感悟等一系列教育,引发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能知恩图报。

(3)要从道德实践层面去引导和实践,让学生感恩于行、报恩于举。

感恩教育要体现于道德实践中。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实施感恩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班级指导教师要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将感恩教育落实到行动中去,要以活动为载体,参加一些身体力行的社会公益活动,让青年学生从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活动中体验感恩,实践感恩,班级指导教师要言传身教,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教育影响学生,用亲情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用爱心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用行动力行学生的感恩之举,让学生能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复杂的育人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全力参与,共同构建感恩教育的环境和氛围,让感恩教育真正走进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在我们的言传身教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与构建,最终学会去感恩、懂得去感恩、胸怀感恩之心,力行报恩之举,用真情回报社会、回馈生活,做一个有素质并且心存感激,知恩报恩的合格大学生。

猜你喜欢
助学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关爱·帮扶·助学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