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及实践

2017-04-26 21:35张琼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44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摘要: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民办高校教育客观发展形势的需要,本文结合我院英语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情况,肯定其成果,分析其不足之处,为后续本科生导师制的执行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民办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素质教育

一、导师制的起源及发展

导师制最早出现于英国牛津大学,它是一种给学生配备导师,要求学生每周与导师见一次面,将自己一周内研究和撰写的论文单独向导师宣读,导师要评论如果论文质量不行,会影响成绩和毕业。这种导师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与科研的积极性与创新性。至此,各国本科阶段教学也纷纷仿效牛津大学的导师制。我国于1938年在浙江大学由时任校长的竺可桢先生首先倡导推行这种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导师制仅应用于研究生教育。20世纪90年代,随着学分制的实施,我国许多高校在本科教育中逐步推行导师制,中国导师制得到了全面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各高校都对本科生导师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本文在导师制的历史背景上简单分析了导师制的特点,重点结合我院英语专业阐述了民办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阶段性实践成果和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二、导师制的实施概况及存在问题

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度是指聘请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引导、专业学习辅导、心理疏导和生活等方面的学生教育和管理制度。导师的工作目标应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行因材施教,促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其主要职责: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文明与学生交心谈心,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和排除心理障碍,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全面关心学生。二是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制订学习计划,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个别辅导。三是帮助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学生听说读写译进行辅导,帮助学生在学习上尽快进步。四是鼓励学生参加各项英语赛事比赛,发掘学生个人兴趣,组织开展各类全国、省、校级英语竞赛的选拔和培训工作,针对比赛内容对学生进行指导。五是增强了考研、论文和就业指导功能,提高考研率和就业率。导师工作职责要求导师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包括职业目标、职业发展道路、将要进行的准备工作等,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向学生通报专业考研和就业情况,同时发挥专业老师和校友的作用,拓宽考研和就业需求信息来源,根据需求向用人单位推荐实习学生。

事实证明,我院积极探索本科生导师制这种学生管理和教育的新方法,形式多样,在导师制试行期间,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在个人特长发展方面有很大进展,尤其是第二课堂的各项专业大赛中屡获大奖。以2016年的数据为例,本专业学生参加“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大赛、“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阅读写作大赛、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外语大赛等多项赛事,共获得52个奖项,包括国家级奖励4项,省级奖励4项、校级奖励44项。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导师制的评价好评率达到90%以上。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学生要取得好成绩只凭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这就使得学生不得不在课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去拓展。

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其初衷虽好,但从实行的效果来看,并不让人满意。有些学生反映导师制对其大学生活基本无影响,似乎可有可无。通过对调查问卷答题的汇总及与大部分导师及学生访谈,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如下。

(一)学生和导师的互动意识淡薄,作为民办高校,学生生源质量相对差,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好像在许多学生眼中,导师就是个摆设。学生互动意识极其淡薄,教师只能一味的讲,学生没有研究灵感,学习模式依旧未变,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缺失。导师与辅导员的区别是导师能更准确地把握专业知识结构,更好地规划学习秩序,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需要,对学生学习提出必要的建议。因此,让学生了解导师的重要性也是大学导师制完善的必要途径。

(二)导师带学生的比例不科学。我校外国语学院学院由于师资或经济条件等各种原因实行的是一个导师带12-16人,显然这种比例是极其不科学的。在当前国内大学做到了一个导师带5-7个学生的导师制度,正在逐渐与外国导师制缩小差距。因此我们可以相对更科学地划分或细分,充分挖掘与利用学院的教师资源,同时可以利用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去划分生源,让学生根据学习兴趣自己去选择导师,在这些条件下争取一个导师带8-10个学生左右,这样更有利于真正体现导师的作用以及导师制的贯彻落实,起到真正引领学生的作用。

(三)导师工作方法和指导技巧略为欠缺。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访谈,对导师的认识稍有不同。在低年级(本科一、二年级)学生中,普遍反映青年教师比较受到学生欢迎,而学生自己感觉收获也比较大;在高年级(本科三、四年级)的学生中,关注于学术领域较有建树的导师相对较多。学生建议,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导师要求应该不同,比如大学一年级的注重如何使学生了解大学,以及对大学学习的态度、学习方法等等,大学二年级、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强调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指导,大四的则应该注重毕业论文的撰写,就业的问题以及考研问题的处理等等。因此,低年级与高年级导师的工作应有所区分,有所侧重。

四、进一步完善导师制的对策

本科生导师制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本科生导师制弥补了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完善了学生管理体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相长。但是,大学导师制却不尽完善,有些方面甚至亟待修正或提高。

(一)进一步完善科学合理的本科生导师制体系。进一步明确本科生导师的工作职责。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我们不应也不能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

(二)加强对导师的业务培训。导师的业务培训内容包括学生工作的内容、工作技巧和方法、各种规章制度等。具体来说,在思想引导方面,要求导师学会用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力量影响学生,在与学生轻松交往和平等对话中解决思想问题;在专业辅导方面,要求导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不足,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在生活指导方面,要求导师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他们排忧解难;在心理疏导方面,要求导师认真观察,用建立在自己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之上的正确态度与巧妙方法及时疏导,减轻学生心理压力,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三)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管理、考核机制、学生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由于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具有主客体的多元性、导学形式的灵活性、导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工作效果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等方面的特点,本科生导师制工作评价应以激励导师的工作积极性为指导思想,以全面考察导师的教育质量为基本内容,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导师的工作实际,激勵导师规范化、系统化地开展工作。

(四)建立师生互动交流平台。通过互动交流平台,更进一步和学生沟通,引导学生适应学习生活环境,积极参加科研、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总的来说,要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严格管理和亲情感化相结合。

总之,面向21世纪,高校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本科学习型人才,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大学导师制是一种新理念、新模式,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促进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发展,培养真正具有科研能力的优秀人才,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对于导师制,笔者坚信在广大大学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前景一定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陈高扬.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中国高等教育,2001.

[2]符水龙.导师制对本科生培养的作用和意义,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1.

[3]高昀.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对我国本科生教育的启示,理工高教研究,2004.

[4]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高等教育研究,2005.

[5]李达轩,曾凡东.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

[6]王建斌.高效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成都大学学报,2008.

作者简介:

张琼(1985.02-),女,山东曲阜,汉族,研究生,齐鲁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