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技+严谨+陈志明+侯玲
摘要:介绍当前高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基础教学与实践应用脱节的问题,分析了广东海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科竞赛现状及原因,提出以学科竞赛为主要切入点,完善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竞赛平台,营造良好的竞赛氛围,组建大学生科研团队,优化指导教师队伍,实施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大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达到“以赛促改、以赛促学”的效果。
关键词:学科竞赛船海专业人才创新
一、前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的事业必须由创新的人才来干,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走向“大众教育”阶段,高校人数数量大量增加,生源质量普遍下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接踵而至[1]。尤其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一方面是由于行业不景气,造船企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倒闭潮;另一方面则是存在基础教学与实践应用间的矛盾,许多学生在大学四年中,没有参加过科研项目,没有参加过竞赛,甚至没有认认真真做过课程设计,学生缺乏基本的知识实践机会。
学科竞赛是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和工作自信心的科技性竞赛活动。大学生学科竞赛有着常规教学不可及的特殊的创新教育功能,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2007年1月教育部与财政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力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2-5]。
二、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科竞赛现状
目前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全国性学科竞赛主要有中国大学生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大赛、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太阳鸟杯”全国大学生游艇设计大赛等;各所高校也纷纷举办校内学科竞赛。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已经举办了三届船艇创新设计与模型制作大赛,过程中发现学科竞赛与课堂教学联系不紧密,竞赛导向不足导致认可度低参与度不够,教师对竞赛热情不够,学生参赛缺乏指导,学生参赛功利性强等问题[6]。
(一)基础教学模式问题
目前的船舶与海洋工程教学模式侧重于知识传授与理论验证,大部分课程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实践环节的辅助,课程设计主要是以计算机设计为主,形式单一,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重视,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后,对课程的实践运用缺乏认识。
(二)学校重视程度的问题
高校的重视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目前高校的主要精力还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上,课外学术活动得到的重视程度不高,缺少相应的政策引导与激励办法,缺乏完整的课外培养体系,学生课外专业活动较少,甚至最基本的专业讲座都很少开展,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专业前沿知识的了解,无法激发学生的学术潜力,导致学生课外学术活动氛围不浓。
(三)教师的问题
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而学校对学生课外学术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一定的政策引导和激励措施,导致教师在课外学术指导上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相对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同时由于目前二类院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教学任务重,兼任数职较为严重,很难找出精力来开展学生的课外学术活动,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往往举步维艰。
(四)学生自身的问题
传统的学习方式未改变,普遍学生对大学有一定的误解,延续了高中时被动的学习方式,无法从被动式学习模式转为主动,对培养和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不深,院校之间学生交流较少,学生对外部环境发展认识低,自我认知不高,知识面窄缺乏逻辑思维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等。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过于重视成绩导致实践活动精力有限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三、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科竞赛现状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以学科竞赛为主要切入点,完善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竞赛平台,营造良好的竞赛氛围,组建大学生科研团队,优化指导教师队伍,实施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大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达到“以赛促改、以赛促学”的效果[1,7-8]。
(一)改革核心课程,促进教学模式改善
根据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特点和就业需求,促进核心课程改革,促进教学模式改善,使学科竞赛与专业学习的其他环节,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实践、课程教学成绩评定等结合起来,选择适当的环节安排适当的实践学习并进行不断完善。例如船舶结构与制图和船舶建造工艺作为船舶学生的专业课,传统教学中往往只是以简单的书本教学,缺乏必要的实践机会,学生对基本的结构工艺要点并非运用自如,通过课程改革,针对课程需要开设一些实践课,安排学生接触基本模型制作,必然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秀的竞赛成果可以直接作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二)丰富竞赛内容,完善竞赛实践平台
在前期的竞赛的基础上,形成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兴趣方向的竞赛内容,保证竞赛内容丰富多样,完善竞赛实践平台,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竞赛中来。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方向多样,单一的比赛内容很难激起所有同学的兴趣,因此根据船舶专业的特点开展专业认知刚刚形成的大一学生的模型仿真制作賽、专业知识储备中的大二学生的船舶竞速赛以及实践能力锻炼的大三学生的船艇创意设计以及创意制作赛等竞赛内容,并针对有能力的同学鼓励和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
(三)健全竞赛指导队伍,优化指导体系
学科竞赛工作开展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工作的成功与良好成绩的获得,不仅仅需要学生自身的投入,还要依靠广大教师的不懈指导。优化学科竞赛指导队伍,结合教师科研方向,通过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充分发挥年轻教师积极性,建立以年轻教师为主,高职称老师为辅的指导队伍,有选择性的安排学生参与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队伍,使得老师在进行科研的同时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学科竞赛,选拔校内高年级优秀队员、已毕业的优秀队员等加入到学科竞赛的指导教师队伍中,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竞赛指导团队建设。同时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加强与船厂及相关研究所的沟通和联系,拓展校企联合培养学生、邀请企业工程师来校讲座、担任学生学科竞赛指导老师等指导体系,加强专业教学和市场的对接,提高学校教学的方向性和指引性,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成立兴趣协会,组建竞赛团队
成立与专业培养关系密切的各类兴趣协会,组织培训及各类讲座,开展各类学科竞赛等活动,扩大了竞赛影响力,同时为培养和选拔尖子生奠定良好基础。通过成立船舶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吸引有兴趣的同学一起学习专业相关知识,增加实践机会。通过兴趣小组平台选拔出由以知识储备较好,时间较为宽裕的大二大三学生居多的“正态式”分布参赛队伍,保证参赛队员在高、低年级之间的合理分布,从而保证队伍的稳定性和长效性。
四、结语
学科竞赛的示范性和导向效应,能够有效地推进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促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形成。以学科竞赛为主要切入点,完善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竞赛平台,营造良好的竞赛氛围,组建大学生科研团队,优化指导教师队伍,实施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大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达到“以赛促改、以赛促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汪和生,吴达胜.基于学科竞赛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10:5-9.
[2]孙爱良,王紫婷.构建大学生学科竞赛平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6):96-98.
[3]李国锋,张世英,李彬.论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03:24-26+34.
[4]薛艳茹,刘敏,赵彤,尹秀玲,李琦.依托学科竞赛提高地方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06:170-173.
[5]张瑞成,陈至坤,王福斌.学科竞赛内容向大学生实践教学转化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07:130-132.
[6]黄技,严谨.学科竞赛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探讨[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8:66-68.
[7]杨启.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和研究性教学改革初探[J].船海工程,2011,04:8-11.
[8]聂剑宁,宁萍,张敏.重庆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发展对策[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42-44.
作者簡介
黄技,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